走馬滇西南之一秋日昆明

作者: sunmg

導讀到昆明已是傍晚時分,夜來便上街走走。昆明的街道看起來十分整潔,燈光下的林木也顯得格外青翠,整個城市或許用一個綠字來概括更為妥貼。盡管時已深秋,江南的林木已然飄飄忽忽地灑下些落葉,那曾經爽心悅目的翠綠也似乎生受了鏽蝕,就連空氣中也夾雜了那分蕭殺和寂寞,而昆明卻是一片郁郁蔥蔥。我走過不少城市,難得有像昆明這樣綠得清新自然,綠得這樣舒心� ...

到昆明已是傍晚時分,夜來便上街走走。昆明的街道看起來十分整潔,燈光下的林木也顯得格外青翠,整個城市或許用一個綠字來概括更為妥貼。盡管時已深秋,江南的林木已然飄飄忽忽地灑下些落葉,那曾經爽心悅目的翠綠也似乎生受了鏽蝕,就連空氣中也夾雜了那分蕭殺和寂寞,而昆明卻是一片郁郁蔥蔥。我走過不少城市,難得有像昆明這樣綠得清新自然,綠得這樣舒心暢意,這樣清純可愛。除了“滴翠”。我再也想不出什麼恰當的字眼來形容。昆明的街道並不寬敞,夜市卻十分繁榮。在火車站附近的地方,還沒有一家豪華的商廈,沿街的商店(大多是一、二家門面的小型商店)卻是萬家燈火,沒有過分花哨的裝飾,沒有言過其實的廣告,更沒有令人心煩的聒噪,寧靜的燈光映照出樸實無華的貨真價實,營業員賓至如歸的接待洋溢著春城人誠摯可信的淳厚民風。徜徉在昆明街頭,不由得陶醉在這迷人的夜色中,心中暖洋洋的。大觀樓

大觀樓位於昆明城西南的大觀公園內,環境頗為幽靜。乘車行無多時,就見到那座十分壯觀的白底金字漢白玉牌坊。入門但見翠竹蒼松,綠樹紅花,目不暇接。雲南地處亞熱帶,植被豐富,奇花異草數不勝數,而且花卉的花期長,菜菊、大麗菊、含笑、一串紅、木芙蓉、葉子花、海棠花,還有許多叫不上名字的花草,萬紫千紅妝點出世外桃源的五彩繽紛,極目所至,但見一片花的海洋。沿著花木扶竦的曲徑,穿越百折回廊,就來到名震海內外的大觀樓。樓僅三層,雖然古穆莊嚴,並不高聳入雲,就連登高也難望見“西山睡美人”的豐姿,障目的何止千葉萬樹。大觀樓之所以蜚聲中外,不僅僅因為門前的碧水,背後的青山,繁茂的花木,美麗的傳說,令人夢縈魂牽的追慕更來自樓前那傳誦千古、燴炙人口的180字長聯:

“五百裡滇池,奔來眼底,披襟岸幘,喜茫茫空闊無邊。看東驤神駿,西翥靈儀,北走蜿蜒,南翔縞素;高人韻士,何妨選勝登臨,趁蟹嶼螺洲,梳裹就風鬟霧鬢,更萍天葦地,點綴些翠羽丹霞;莫孤負四圍香稻,萬頃晴沙,九夏芙蓉。三春楊柳。”

“數千年往事,注入心頭,把酒臨虛,嘆滾滾英雄誰在?想漢習樓船,唐標鐵柱,宋揮玉斧,元跨革囊;偉烈豐功,費盡移山心力,盡珠簾畫廊,卷不及暮雨朝雲,便斷碣殘碑,都付與蒼煙落照;只嬴得幾杵疏鐘,半江漁火,兩行秋雁,一枕清霜。”

在大觀樓前徘徊再三,細細體會百字長聯中的幽深意境,依然感受到那種如戰鼓、似波濤的強烈震撼。環顧四向,面前一曲歡快流暢的清流,牽連著一長串千姿百態的曲院回廊,似翡翠明珠散落在青山翠巒的芳草綠樹之中。湖岸垂柳拂波,池中蓮荷高下,水面亭閣相映,步步有景,處處是花。更兼金菊飄香,姚黃魏紫,蕩漾一片秋日的春意。紅花綠葉,水光山色,交相輝映,令人不覺心曠神怡。

園通寺

下午去園通寺,寺在園通山下。園通寺始建於唐南詔時代,元大德五年重建,迄今已有六百多年的歷史。寺並不大,但頗具特色,建築亦稱宏偉。滇寺無論從格局還是從內涵看,同江南的佛寺有著明顯的不同:一是從大門進來,一路拾級而下,路是越走越低,而非三階九步,步步高升;二是僧道並重,三教之中無獨尊,既尊佛,又重道,如來與八仙共處,亦一奇觀。無論山門、大殿,八仙的壁畫、雕塑隨處可見,連如來座下也是八仙的浮雕,也許是當年王重陽與段王爺的論武深交的遺澤吧;三是在韋陀殿與園通寶殿之間建造了觀音殿,觀音殿處於放生池中,池邊左右皆有配殿香齋,於布局上亦屬標新立異,四是天王無殿,天王只是在園通寶殿如來佛前配祀,周圍羅漢十二尊(而非江南佛寺的十八尊),三尊主佛從左至右分別為現在、過去、將來佛(江南佛寺則為過去、現在、將來佛),佛像之前飾以青黃二龍盤繞更是與眾不同,可能是南詔以佛教為國教,段王爺是佛爺投胎有關;五是江南(也許並不止於江南)以和尚居廟,尼姑住庵,即便是名山大剎,信女慕名到寺出家,也是另建庵堂居留。而滇寺卻多僧尼合寺,相傳明末江南名妓陳園園(江蘇秣陵,即今丹陽人)因不恥吳三桂賣主求榮,憤世嫉俗,出家於此,由此而留下了幾多如詩如歌、似夢似幻的故事千古流傳。

園通寶殿後面是1991年新建的銅佛殿,供奉著泰國佛教界贈送的銅佛。銅佛殿金塔入雲,飛閣流丹,建築格式完全按照泰國風俗,銅佛也顯得妙態莊嚴。看來,“一方水”不僅養“一方人”,一方神佛也難免“地方色彩”,印度的佛偉岸莊嚴,泰國的佛則清秀剛健,而中國的佛則慈祥恬靜,福相得多了。銅佛殿後就是園通山,山上林木蔥郁,怪石嶙峋,風景也宜人,只是由於歲月消磨,許多題刻已磨礪殆盡,那無數的名人逸事也就像千百年來的落葉腐草一樣地無聲無息地湮沒在茫茫歲月中。

西山龍門

西山在昆明西南4.5公裡處,是觀賞滇池的好去處,近年被辟為森林公園。從昆明去西山。沿著雙車道高等級公路向郊外直馳,遠遠地就望見“西山睡美人”仰臥在雲水之間。向導指點,西山龍門就位於睡美人的頭部,難怪昆明的特產和工業產品多以“睡美人”為商標。汽車沿著蜿蜒曲折的山路爬坡,枝繁葉茂的桉樹夾路相迎,撲面送來一陣陣清新的芬芳。到華亭寺下車,未進山門,門前一副黃底黑字楹聯先聲奪人,令人一洗塵心:“繞山千章松蒼竹翠,出門一笑海闊天空”。進得山門,走過一個L型轉角就到了韋陀殿,殿前一泓清水,池邊廣植林木,獅、像等瑞獸的雕塑散立其下,安詳靜謐愈見佛家清靜。與眾不同的是,韋陀殿正殿供奉的不是能容世間難容諸事的彌勒佛,妙莊莊嚴的唐三藏穩坐其上,而背後才是護法韋陀。大雄寶殿基本同江南佛寺雷同,但三尊主佛的背後不是通常所見的三十三層天,除了供奉四大天王、八大金剛,居中卻供著披發仙人、觀音和文昌帝君,儒、釋、道三教合一可見是南詔佛教的特色。大雄寶殿後面的藏經樓就是新建的雨花台,整個華亭寺與其說是一座廟宇,不如說是一座花園更確切一點,香煙繚繞更使人飄飄欲仙。

出華亭寺,盤山而上,路漸險峻。不久就到了三清閣,進園門,拾級而上,見閣中供奉著一位靈官,閣右有“孝牛泉”,泉眼不大,上供一白色神牛,頂禮膜拜者甚眾。過三清閣後,路更狹小,有的路僅容一人通行,上下相逢必側身避讓。腳踩峭壁上鑿出的石磴,穿過一個接一個的小山洞接成的通道,再經過一條狹長幽暗的隧道,氣喘吁吁地來到了聞名天下的西山龍門。龍門並不高大,不過是一個雕梁畫柱構築的牌坊,但她卻是登峰的險要。牌坊西側的石窟中供奉著文武兩聖,中間供著足踏鰲魚、提鬥執筆的魁星。龍門之所以為龍門,一是因為登山路途艱險,寓意黃河鯉魚逆水而上,跳躍龍門而乘雲;更寓意一經龍門,魁星點魁,文武人才即可平步青雲,出人頭地。難怪攀崖歷險不辭艱辛者絡繹不絕,更難怪長長的洞壁上鐫刻著“長歌懷采薇”的感慨,過龍門,登月台,憑欄俯視,但見百丈懸崖峭壁,有壁聯雲:“仰笑宛離天尺五,憑臨卻在水中央”,身臨海天一色的奇境,眼前更豁然開朗:雲卷雲舒,萬裡長空但憑扶搖上下;波生濤滅,五百裡滇池奔來眼底!登高望遠,冷對煙霞變幻,不覺心胸開闊,塵埃為之蕩滌一盡。

下山後,又在太華寺稍作休息。太華寺結構嚴謹,一軸線幾個大殿,線條明快,兩側又都是繁花如錦。佛門善悟,太華寺中亦有眾多聯對發人深思,如殿前有對:“世間多變幻,千年滄桑千年田;胸中何所有,半是青山半白雲”,對非妙對,但寓意深遠。可以誨人。太華寺旁有1980年移建的人民音樂家聶耳之墓,故鄉人民在滇池之濱用獨特的葬墓造型紀念這位英年早逝的民族音樂大師:聶墓背負青山,前俯滇池,周圍蒼松翠柏,環境幽靜。二十四級台階像征音樂家24 歲年輕的生命,七個花圃表示七個音階,似聳立在太華寺邊的提琴,永無止息地為故鄉的山山水水謳歌,《義勇軍進行曲》的旋律經久不息地回蕩在高山峻嶺、田野村寨。

海埂民族村

雲南是一個多民族聚居的省份,少數民族特有的民俗民風,各具民族特色的邊寨風光,自然就成為雲南這個旅游大省極富競爭力的資源。民族村裡建有許多民族村落,白族、傣族、哈尼族、彝族、苗族,不一而足。不同的村居,不同的民族建築,不同的服飾,不同的生活習俗,進入海埂仿佛走進了苗鄉彝寨,不用千裡奔波就可觀賞采風。進入傣族村,滿目傣寨風光:椰樹林邊,鳳凰樹下,一座座頗具特色的茅頂吊腳樓,寬敞而矮小,樓分二層,底層高不過二米,是傣家坐地休息的地方;踏著矮矮的木梯上樓,傣家竹樓才是傣族人日常起居的地方,鋤、耙等生產工具和常見的生活用具也放在樓上,竹樓裡著地鋪席就是床,二條席加一頂蚊帳就算是雙人床了。在樓上,人只能盤腿蚨坐,在樓下才有低矮的凳椅,人坐下來難免要屈著兩條腿。在傣村,可以看到用毛竹剖成兩半接成的接引“聖水”的水槽,用木頭雕成龍頭的潑水樓,還有傣家獨特的古色古香的、二亭夾一橋式的“風雨樓”,傣族村裡最雄偉的建築要數按10:9比例建成的曼飛龍白塔——一座式樣酷似緬甸仰光大金塔的大型塔群建築,塔群由大小九塔組成,潔白的塔身,金色的塔尖直指蒼穹,陽光下更見銀光燦燦,炫人眼目,猶如玉筍破土而出。主塔居中,通高16米,八個小塔分列八角,通高8米多,緊緊拱衛著昂首挺立的主塔。小塔座下均建佛龕,龕內供著佛像,正南的佛龕下有一個據說是釋加牟尼的腳印。曼飛龍白塔的原型在景洪縣大猛籠的曼飛龍後山上,是小乘佛教的典型建築,因為是佛教教塔,不允許復制,傣族村中的白塔只能按比例縮小。塔前的廣場上,傣族村民邀請游人一同參加民族歌舞,鑼鼓奏節拍,村民成行舞,女前男後,前主後客,盤圈而舞,動作不太復雜,但歡快熱烈的氣氛動人心弦。二圈跳完,不過七、八個動作,馬上就潑水祝福——據說,傣家的潑水節也是這樣的程序,無非人更多,水更大,不僅用手潑,用盆潑,還有干脆用龍頭接上自來水澆,澆個衣衫全濕,更見福大運盛。

傣族村外即是民族團結廣場,亦即少數民族民俗節目的表演場所。廣場中立著赤腳踩刀登高的高大鐵架,架上插著一面面隨風招展的紅旗,以前在電視上看過這樣的表演,深為赤腳踏著鋼刀利刃登高而不傷的怪事困惑,可惜表演的時間已過,不能親眼目睹一較真偽。正在場內表演的是女子龍燈隊,鑼鼓喧天,赤龍飛舞,但畢竟流於一般,無甚奇特之處。過廣場即到白族村,作為大理像征的大理三塔傍水而立,清秀挺拔,引人注目。白族的民居同漢族的古典建築並無二致,民俗也相近,唯家中供奉白族本主。“白族功夫三道茶,先苦後甜三回味”,別具一格的茶樓招帖,還有悠揚的歌樂聲指引我們去茶樓觀光,只可惜茶價昂貴而不敢問津,“阿細跳月”的優美歌舞只能站在遠處駐足旁聽。下得樓來嘗一嘗“涼宵”、“冰粉”等白族小吃(其實漢族小吃中也有此品種,只不過白族村裡做得更加細膩甜潤而已),物美而價廉,眾人贊嘆不已,也算過了回當白族村民的癮。


精選遊記: 昆明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