錦江春色來天地之五嘉山勝水看樂山

作者: sunmg

導讀早年知道樂山,是讀了《郭沫若文集》之後,原因在於郭老的名字。郭老是樂山沙灣鎮人,原名郭開貞,因為樂山有沫水、若水流經,沫若的名字由此而生,從此也在我心中留下了對樂山的深刻印像。四川多奇才,文章奎秀數不勝數,唐之李白,宋之三蘇,今世之巴金、郭老,“一方水土養一方人”,文彩之俊逸得之山水之奇麗乎?後來電影《神秘的大佛》風靡一時,樂山的� ...

早年知道樂山,是讀了《郭沫若文集》之後,原因在於郭老的名字。郭老是樂山沙灣鎮人,原名郭開貞,因為樂山有沫水、若水流經,沫若的名字由此而生,從此也在我心中留下了對樂山的深刻印像。四川多奇才,文章奎秀數不勝數,唐之李白,宋之三蘇,今世之巴金、郭老,“一方水土養一方人”,文彩之俊逸得之山水之奇麗乎?後來電影《神秘的大佛》風靡一時,樂山的山水風光、名勝古跡更令人神往。終於有一天,緣著到成都聯系業務的機會才一了夙願,167公裡長途奔波的辛勞早已被夢牽神縈的想往驅趕得煙飛塵淨。樂山古名海棠香國,又名嘉定府或嘉州。是岷江、青衣江(古名若水)、大渡河(古名沫水)三江合流,凌雲山、烏尤山二山競秀的地方。張愛萍將軍在1982年游覽樂山時曾題寫一聯描寫樂山山水之勝:“三江彙流入大海,九峰爭秀志凌雲”。傳說樂山城址原來是一片碧波蕩漾的汪洋。有一天,蘇東坡到了凌雲山,江中的龍王慕名而來,請求蘇東坡教龍王三太子做文章。蘇東坡借機提出一個條件,要龍王借出一片菜地,龍王只好答應,但要求在早晨五更之前歸還。於是,在凌雲山對面的萬頃波濤中剎時湧出一片陸地,人們就在這塊地上建起了樂山城。為了不讓龍王收回地,人們相約從此不打五更。神話歸神話,但遠眺樂山城,只見水繞城廓,淼淼茫茫,整個樂山就像浮在水面上似的。到樂山正趕上細雨迷蒙,整個樂山籠罩在輕煙薄霧之中,江面上也是水氣蒸騰,使人分不清哪是水上,哪是水下,仿佛有無比的神秘和奧妙。

美在凌雲

到過樂山的人,無不贊嘆樂山如詩如畫的山水之勝,唐代詩人李白、岑參,宋代詩人蘇軾、陸游、範成大和明代詩人王漁洋都曾留下了贊美的詩章。宋代大詩人蘇東坡在《送張嘉州》一詩中寫道:“生不願封萬戶侯,亦不願識韓荊州,但願長為漢嘉守,載酒時作凌雲游。”南宋大詩人陸游也贊美樂山“江山壯麗詩無敵”,出生當地的當代文史泰鬥郭沫若在1907年離開沙灣返回嘉定府中學堂的途中,也曾寫下《夜泊嘉州》一詩:“乘風剪浪下嘉州,暮鼓聲聲出雉樓。隱約雲旗峨嶺暗,浮沉玉影沫江流。兩三漁火疑星落,千百帆檣戴月收。借此扁舟宜載酒,明朝當作凌雲游。”足見嘉州山水之勝。宋代文人邵博更有精辟的議論: “天下山水之冠在蜀,蜀之勝曰嘉州,嘉州之勝曰凌雲。”

凌雲山,舊名青衣山,早在隋唐時就是著名的風景區和佛教勝地。凌雲山並不高,最高峰也不過平地拔起140米。但是,由於它峰巒錯落,臨木蔥蘢,俯 視浩瀚三江,氣勢磅礡;凌雲山有9個山峰,名曰:集鳳、棲鸞、靈寶、望雲、擁翠、就日、祝融、兌悅、丹霞,有人比之曰盛開的花朵,也有人說像婷婷玉立的妙齡女郎。特別是在朝霞映照下,更顯得艷麗多姿,光彩照人。而聳立在靈寶峰上的那座唐塔,則像一把利劍直指蘭天,好像是在護衛位於棲鸞峰下的大佛。早年凌雲山的山峰各有寺宇,但迭經變故,現在留下來的只有棲鸞峰的凌雲寺和靈寶峰的靈寶塔。

凌雲寺創建於唐,歷代多有興廢,現在見到的是明清時期的建築,有天王殿、彌勒殿、大雄殿、藏經樓,建築宏偉,地勢開闊,規模頗大。凌雲寺山門前大路左邊,有一尊依崖鑿成的大肚羅漢,身高九尺。它二手撫膝,笑容可掬,袒腹上臍深約三寸,善男信女們經常摩挲它祈求福澤。大肚羅漢的造型是根據五代梁朝高僧布袋和尚事跡面來。身旁有三副對聯。其一曰“開口便笑,笑古笑今,凡事付之一笑;大肚能容,容天容地,於人無所不容。”詼諧中飽含哲理,恬淡中深藏玄機。

凌雲山周圍還有東坡樓、競秀亭等亭台樓閣,東坡樓也叫東坡讀書樓,是當年蘇東坡載酒讀書的地方。山上還有很多漢崖墓,有的懸崖 深達十多米,周圍有精細的雕塑,裡面還有陶佣之類的陪葬品,這是四川特有的古跡。近年在凌雲山麓又新建了一個叫東方佛國的景點,但參觀過後亦覺平平。充其量也只能算是佛教文化的陳列室:展示一點佛教的歷史,鋪陳一些佛祖的故事,其規模,其內涵遠比不上峨眉山,遑論普陀。真正富寓東方佛國內涵的還是凌雲山本身。凌雲山不僅有源遠流長的佛教文化,有年逾千載的寺廟寺塔,還有嘉州人引以為自豪的樂山大佛,方謂神韻並致。

奇在大佛

著名的樂山大佛就鑿刻在離凌雲寺不遠的崖上。在這裡憑欄看佛,可以仔細觀賞大佛頭部各個部位的細微之處。從這裡可以沿一條鑿於懸崖邊上的陡直小路,下到大佛的 腳邊。因為大佛鑿於凌雲寺前,所以大佛也就稱為凌雲大佛。而凌雲寺也因有了這尊大佛,而被人們稱為大 佛寺。凌雲山有了大佛,山更增色,游凌雲山主要是瞻仰大佛,而只有游覽了凌雲山才能更好地領略大佛得奇妙之處。樂山大佛背靠山崖,面臨大江。當游客們觀賞大佛時,同時也就游覽了凌雲山的勝景。

這座世界上最大的彌勒佛坐像位於岷江南岸凌雲山棲鸞峰麓,面臨波濤滾滾的三江,和樂山城隔江相望。因其體態高大,向有“山是一座佛,佛是一座山”之譽。佛像高71米,頭頂與山齊平,它比山西大同雲崗石窟最高的大佛要高出三倍,比過去認為世界最大的阿富汗巴史安大立佛還要高出18米,數十裡外都可以看到它的身影。大佛的頭部高達14.7米,面寬10米。頭頂上每一個螺髻都可以放入一張大圓桌。耳朵長7米,耳孔裡可以鑽進兩個人。下垂的腳背寬8.5米,在上面可以圍坐100多人。樂山大佛不僅大得驚人,其雕刻的細膩也令人嘆為觀止。人們在左盤右旋、高低上下瞻仰大佛的時候,莫不對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和才能表示由衷的贊嘆和欽佩。

據說當年造成大佛,是因為這三江彙流之處水勢異常險惡,來往舟船經常遭遇舟毀人亡的慘禍。佛門子弟慈悲為懷,決心請來佛祖鎮壓興妖作怪的孽龍。於是便由凌雲寺的海通和尚發起募化。於唐玄宗開元初年(713年)開鑿,海通死後,工程一度停頓,後又由劍南西川節度使韋皋繼續組織開工,直到唐德宗貞元十九年(803年)才完成,歷時九十年。韋皋還為此撰寫了碑文,至今還嵌在凌雲寺天王殿門前的牆壁上。在佛像後面的山上有個海師洞,相傳在建造大佛時,海通和尚靠化緣募得建造費用,佛像動工後,郡吏向他勒索錢財。海通和尚斷然拒絕:“自目可剮,佛財難得”,遂自抉雙目,以盤承之,郡吏為之震驚而墜江身亡。後人為了紀念他,在海師洞內重塑了海通和尚手捧雙目的座像。

樂山大佛已經震驚了世界,近年又在樂山大佛外圍發現了一尊全身長達4000余米,有幾座山體組成的“巨型睡佛”。這尊睡佛體態勻稱,面目清秀,仰面朝天,安詳地漂臥在青衣江上。著名的樂山大佛不偏不倚正好端坐在巨佛心髒部位。巨佛的頭、身、足,分別由烏尤山、凌雲山和龜城山三山連襟組成。佛頭在烏尤山,山上的石、翠竹、綠蔭、山徑、亭閣、寺廟,組成了巨佛的發髻、睫毛 鼻梁、雙唇和下顎;佛身由凌雲山構成,山上九峰相連,猶如巨佛寬廣的胸膛、渾圓的腰和健美的腿;腳板翹起的佛足是龜城山的一部分。臥佛的發現無疑又為凌雲這個東方佛國增添了新的光彩。

綠在烏尤

和凌雲寺毗鄰有一座烏尤山,兩山之間隔一水,一座吊橋把烏尤山和凌雲山合成為一個完整的風景區。烏尤山舊名烏牛山,因其形似犀牛而得名,北宋時詩人黃庭堅為其改名。它原和凌雲山相連,秦時蜀郡郡守李冰為了避免大渡河的水害,在兩山之間開鑿了一條水道,烏尤山就成了另一個“離堆”,孤立江中,因而雙稱“青衣別島。清張船山有詩:“凌雲西岸古嘉州,江水潺潺繞郭流。綠影一堆漂不去,推船三面看烏尤。”可見綠是烏尤的一大特色。綠,像征平和恬淡,而烏尤山的妙處也在於它秀而不媚,幽而不閉。從外表看來,烏尤山超凡離俗,深藏不露,而一經交結,就發現它恬靜嫻雅,秀外慧中。烏尤山山清水秀,綠蔭處處,烏尤山的綠綠得沁人心脾,綠得令人神思留連,心目傾慕,心胸開闊。

烏尤山上廟宇古跡甚多。山上有烏尤寺,建築順山勢設計,曲折高低,玲瓏雅致,別具一格。大雄寶殿內的釋迦牟尼、文殊、普賢菩薩均用香樟木精雕細刻而成,高約三米。寺中有漢代郭舍人注釋《爾雅》的遺址,蘇東坡之弟蘇子由曾在《初發嘉州》詩中寫道:“雲有古郭生,在此苦箋注。區區辯蟲魚,爾雅細分縷”,後人據此修造了爾雅台。台右側的臨江絕壁上鑿有明人手書“中流砥柱”四個大字,字徑五米,頗為雄壯。山上還有扇亭、曠怡亭、獨好亭、聽濤軒等精巧建築,可以俯覽樂山全景,縱覽三江秀色。


精選遊記: 樂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