錦江春色來天地之一濯錦江和浣花溪

作者: sunmg

導讀成都建城迄今已有2300多年的歷史。早在周朝末年,蜀王開明第九即遷都成都。而成都的舊址則是戰國時期游說六國的張儀按照秦都鹹陽的模式修建而成。秦昭王時,蜀守李冰主持興修都江堰,利澤川西十縣,成都便成了沃野千裡的“天府之國”的首府。蜀地的農桑由此而迅速發展,其蠶絲織錦——蜀錦則因色彩鮮艷而名聞天下,於是成都便有了錦城之稱,大江也有了濯錦江和� ...

成都建城迄今已有2300多年的歷史。早在周朝末年,蜀王開明第九即遷都成都。而成都的舊址則是戰國時期游說六國的張儀按照秦都鹹陽的模式修建而成。秦昭王時,蜀守李冰主持興修都江堰,利澤川西十縣,成都便成了沃野千裡的“天府之國”的首府。蜀地的農桑由此而迅速發展,其蠶絲織錦——蜀錦則因色彩鮮艷而名聞天下,於是成都便有了錦城之稱,大江也有了濯錦江和錦江之名。從秦、漢起,歷代都在成都設立錦官一職,專管向朝廷進貢錦織,因此成都又有了錦官城之稱。成都又名蓉城,全稱芙蓉城,其傳說有二:一說為“龜畫芙蓉”:建城之初,地基不穩,累築累圮,後來出現神龜引路,其城乃成,而神龜指引的路線恰似一朵芙蓉花,蓉城之名因此而生。另一說是“芙蓉護城“:後蜀主孟昶曾在成都土城上遍種芙蓉,每當九月,芙蓉盛開,遠望則如錦如繡,名之曰芙蓉城。

成都多名勝,卻都離不開一個古字:浣花溪上的杜甫草堂,濯錦江畔的望江樓,松柏掩映的丞相祠堂,佛家的文殊院,道教的青羊宮,加上周邊的桂湖、寶光寺,灌縣都江堰乃至樂山烏尤,無論是好山勝水,還是名園古剎,都沉積著散發著清幽淡雅的古色古香。在成都的每一天,我們感受到的都是尋古的神秘,訪古的樂趣。

花溪杜甫工部祠

出成都南門,左邊是萬裡橋,向西蜿蜒的是一道秀麗曲折的溪流,這溪向西一直流到了杜甫草堂,溪流也改名叫浣花溪,那是因為那裡有杜甫的浣花居。杜甫草堂就位於成都西南郊的浣花溪畔,一帶紅牆環繞之中。從大門到後園假山,一連四重殿宇,其間古道中伸,回廊左右,樓閣相對,亭台高下,林木蒼翠,流水潺潺,幽深淡雅,構成了草堂特有的風格。

草堂是唐代大詩人杜甫流寓成都時的故居。杜甫,被尊崇為中國的詩聖。公元759年12月,為躲避安史之亂,杜甫在顛沛流離中長安流亡到了成都,第二年三月靠了友人的幫助在城西浣花溪畔建成茅屋一座,自稱為"草堂",後來又開辟了水檻和林園。杜甫在《寄題江外草堂》詩中道出了草堂建設的過程:“誅茅初一畝,廣地方連延”。杜甫在草堂居住了三年零九個月,期間作詩240余首。《春夜喜雨》、《蜀相》、《聞官軍收河南河北》《客至》、《登樓》等許多燴炙人口的詩句都誕生在這裡。還有二十多首詩是以草堂為題的即景之作,其中《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一詩更成為後人推崇的千古絕唱。公元763年,杜甫離開成都以後,草堂便日漸荒蕪:“沙崩水檻鳥飛盡,樹壓村橋過馬遲”。唐末,詩人韋莊為了紀念這位偉大的詩人,在草堂舊址上建立了一間供奉杜甫的茅屋。從那以後的一千多年中,人們對草堂進行了多次整修和擴建,把一間草屋逐步擴展為祠宇,正式定名為“工部祠”(因杜甫曾做過工部員外郎),立塑像,配側殿,刻詩碑,植林木,進而有專人供奉香火,供人瞻仰。當年杜甫修建的草堂已隨歲月湮沒,現在見到的草堂實際上是後人為紀念杜甫而建的一所優美園林,它由“工部祠”和東鄰的古梵安寺合並而成的,總面積達三百余畝。

草堂大門兩側有引自杜甫詩句的對聯:“萬裡橋西宅,百花潭北莊”,兩邊柱上還有出自朱德元帥之手的對聯:“草堂留後世,詩聖著千秋”,更增添了我們的敬仰之情。進大門後,貫穿中軸線的大廨、詩史堂、柴門和工部祠都是一色的灰屋直脊,木柱敞廳,既無雕梁畫楝,又無碧瓦朱窗,殿宇不大,簡樸素雅,加以四周林木蔥郁、碧波漣漪,全是當年草堂獨有的情味。

“大廨”裡陳放著國畫杜甫堂全景和杜甫生平介紹。“詩史堂”正中是飄然而立的杜甫行吟塑像,詩人背手捋須,眉微皺而雙目凝視,似乎一首新詩又將在草堂中吟哦而出。壁柱間懸掛著歷代石刻杜甫像的拓片、木刻板和紀念詩人的對聯;兩側陳列室展出近代書畫家的“杜甫詩意畫”和書法。在柴門前有一條小溪流過,右側一間水閣翼然而立,這就是水檻。穿過柴門,“工部祠”就在眼前,祠內壁間有許多明、清石刻像和兩通“少陵草堂圖”碑刻。中間供奉著杜甫的彩色塑像,也許是惺惺惜惺惺,斯文一脈而愛屋及烏的原故吧,配祀的還有後來在四川當過地方官的宋代著名詩人黃庭堅和陸游。配祀之選自然是後人之意,但確實符合一脈相承的原意:黃、陸二詩人,一在北宋,一在南宋,但都是老杜的崇拜者,此其一也;他們又都是詩壇的傑出人物,黃庭堅身為蘇門六君子之一,陸游更是我國歷代詩人詩作最多的第一人,此其二也;詩人都憂國憂民,詩作多反映民間疾苦,此其三也;而命運之坎坷又如出一轍,此其四也。有這四同,用同病相憐來比較他們或許是再恰當不過的了,而在工部祠內同受人間香火於黃陸二位應屬當之無愧。“工部祠”左邊有“草堂書屋”,在一個個大玻璃櫃裡陳列著970部自宋代以來的杜詩版本和抄本,還有15種外文譯本,數量之巨,世所罕見。工部祠右邊是“恰受航軒”,這是一座拱頂突檐,呈長方形的亭閣,形似一艘停泊在工部祠堂前的樓船。當年杜甫泛舟百花潭,興之所至,唱出“秋水才深四五尺,野渡恰受二三人”之句,或許這就是它的來歷。出“工部祠” 側門,就到了東鄰的古梵安寺。寺祠之間有一條長長的夾道,兩旁紅牆夾峙,牆頭爬滿月季、薔薇,花香四溢,夾道門額“花徑”二字。沿花徑可直達柴門,那“花徑不曾緣客掃,蓬門今始為君開”的意境,連我們這一群匆匆來訪的俗客也似乎感受到了一種詩的鐘靈之氣。

濯錦薛濤望江樓

濯錦江畔,九眼橋邊,有一處成都人引以為自豪的地方,那就是望江樓。相傳這是唐代女詩人薛濤居處,至今尚有一閣一井供人憑吊。明清兩代先後在這裡修建起了崇麗閣、濯錦樓、浣箋亭、五雲仙館、流杯池和泉香榭等建築。民元時辟為望江樓公園,成為市內著名的風景點。

望江樓公園最宏麗的建築是高39米的望江樓,又稱崇麗閣,共4 層,上兩層平面為八角形,下兩層為四方形。每層的屋脊、飛檐都飾有精美的禽獸泥塑和人物雕刻。閣頂為鎏金寶頂,麗日之下,金光閃閃,耀眼奪目。設計巧妙,碧瓦朱柱,雕梁畫棟,雄偉壯觀。登樓遠眺,樓船櫛比,碧水長流,錦江春色,盡收眼底。樓的兩翼又有兩座精致的樓閣,左名濯錦樓,兩層三間,狀如舟船;右為吟詩樓,四面敞開,三疊相依;一閣兩樓與毗連的五雲仙館,構成極富四川風格的園林建築群。樓前一泓清水,四周回廊環繞。樓後還有一口古井,旁邊立有碑石,上書“薛濤井”三字,相傳薛濤用這古井裡的水制作了一種紅色的小箋,其色彩絢麗且又精致,世稱“薛濤箋”,據說唐代著名詩人韋莊(如果不是記錯的話,韋莊還是當時的劍南節度使)還曾向她請教過。

舊時園內有許多題刻,崇麗閣聯雲:“引袖拂寒星,古意蒼茫,看四壁雲山,青來劍外;撫琴佇涼月,予懷浩渺,送一篙春水,綠到江南。”吟詩樓聯雲:“古今來多少美人,問他瘦燕肥環,幾個紅顏成薄幸?天地間盡多韻事,對此名箋旨酒,半江明月放酣歌“。其中最負盛名的一聯在薛濤井:“此間尋校書香塚白楊中,問他舊日風流,汲來古井余芬,一樣渡名桃葉好;西去接工部草堂秋水外,同是天涯淪落,自有浣箋留韻。不妨詩讓杜陵多。”可見望江樓之聲名遠播,實在與詩人薛濤有著不解的緣分。薛濤,字洪度,唐代長安人。自幼隨父宦居蜀中,後因父喪,家道中落,淪為樂妓。從小就有詩名,時稱薛校書,詩多幽怨動人之句。常與當代著名詩人白居易、杜牧、劉禹錫、元稹等唱和,但一生坎坷,郁郁早死。

薛濤愛竹,曾賦詩表白:“南天春雨時,那鑒霜雪姿。眾類亦雲茂,虛心能自持。多留晉賢醉,早伴湘妃悲。晚歲君能賞,蒼蒼勁節奇。”後人為了紀念她,就在園中廣種青竹。至今,180多畝的公園已是無處不竹:樓側是勁拔的黃金竹,井邊是粗壯的慈竹,茶園旁的小徑二邊盡是一叢叢的觀音竹。望江樓公園的竹不但數量多,而且品種繁茂,從竿型看,有方的,有園的,有長方形的;從產地分,又有成都的琴絲竹、鳳尾竹,邛崍的筇竹,江安的雞爪竹,敘永的大節竹,昆明的實心竹,廣西的甜竹,廈門的泰國竹,海南島的藤竹,印尼的像鼻竹,菲律賓的毛筍竹,林林總總不下130余種,占了世界竹類種類的一半以上,其中不乏海內珍品。望江公園裡到處竹影婆娑,更有許多迷人的姿態:那高達二十米的雞爪竹,酷似氣宇軒昂的武士;而高不及米的翠竹,又似弱不禁風的深閨女子;枝節上長著一個個上小下大小花瓶的佛肚竹,恰似一個個迭起羅漢的彌勒佛;竿節呈斜面的人面竹,又極像一張張未曾著色的假面具;還有在淺綠葉面上長著深 綠線條的大琴絲竹,淚痕點點的斑竹,千姿百態,彙成竹的奇觀。成都人惜才愛竹,又成就了許多竹文化,君不見竹林深處輕舞飛揚的彩色絲帶?那是青年男女長結絲蘿的紀念;君不見那竿竿翠竹上鐫刻的詩句?那是他們永結同心的海誓山盟。

“出土已有節,凌空猶虛心”,徜徉在這竹的海洋中,吟誦著竹的禮贊,領略著竹的清韻,頓覺清新爽適,塵心盡洗。


精選遊記: 成都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