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安婚俗,美麗背後的憂傷

作者: 林仙兒

導讀* 【惠安婚俗,美麗背後的憂傷】 *裹方巾,戴鬥笠,著短褂,束銀帶,古老而艷麗的服飾,健康且綽約的身姿,當惠安女走進世人視野時,恰逢那個服裝統一,全民失語的年代,由此博得萬分的驚異和贊賞,於是她們出現在詩人的筆下,“在封面和插圖中間,成為風景,成為傳奇”。電影《寡婦村》本意試圖揭示這個小漁村封建婚俗帶來的性壓抑和生命意識的呼喚,這個話題� ...

* 【惠安婚俗,美麗背後的憂傷】 *裹方巾,戴鬥笠,著短褂,束銀帶,古老而艷麗的服飾,健康且綽約的身姿,當惠安女走進世人視野時,恰逢那個服裝統一,全民失語的年代,由此博得萬分的驚異和贊賞,於是她們出現在詩人的筆下,“在封面和插圖中間,成為風景,成為傳奇”。電影《寡婦村》本意試圖揭示這個小漁村封建婚俗帶來的性壓抑和生命意識的呼喚,這個話題在當年不啻一枚重磅炸彈。大海的濤聲是詩意的。退潮的沙灘上,戀人的腳印是婚姻的約定和誓言,如同黃山的連心鎖。可是,幾十年前,那兒決不會有惠安人成雙成對的足跡,因為,婚後的夫妻見面竟也是一種奢望!婚俗一如頸枷,惠安女只有逢年過節才得以和夫君團聚,形同七夕相會。惠安女在娘家長住則二十年,短則兩三年,每年到夫家不超過十次,每次僅兩三天,還要用布遮住臉,直到晚上熄燈後才能拿掉,第二天須在天亮之前回到娘家。懷孕生子也不能生在娘家,須在夜間趕到夫家去……。我曾在“望夫石”下駐足沉思。那面朝大海酷似村婦的巨石年復一年的守望著,台風卷著巨浪亦無法撼動。喜怒無常的大海給了人類太多的饋贈,也親手毀滅了無數的家庭。惠安女因為養育子女,雖然可以名正言順地住在夫家,但對於丈夫長年累月出海打漁的她們來說,望眼欲穿地眺望大海,把刻骨的思念和無限的牽掛隱忍在那一次次海天間的期盼——在別人看來無比美麗的風景,卻是惠安女無法言說的憂傷和苦難。我不難理解世人以獵奇的心態關注惠安女子,不光是老年惠安女,更多的是年輕的惠安女孩——她們內在的賢惠溫良,外在的勤勞美麗,無疑自然而然地吸引了世人的目光,而她們對所有不幸的吞飲和克制,對美好幸福的熱愛和追求,同時也讓許多人在欣賞的同時恰恰忽略掉她們所背負的苦難,“天生不愛傾訴苦難,並非苦難已經永遠絕跡”。值得慶幸的是,今天的惠安男子雖然仍有一部分出海打魚,但雕刻石頭、照看店鋪等在陸地謀生的人漸漸多了起來,女人修水利、搬石頭、補魚網、帶孩子等傳統分工尚未完全改變,但長久以來困擾惠安女的陋習——訂娃娃親、早婚、婚後“不落夫家”等卻已慢慢消失了。也許有一天,隨著旅游經濟的發展,漁業功能的萎縮,惠安女的生活興許會發生大的轉變。當大海邊的眺望不再為了等待,當淳樸的小漁村圈入整齊劃一的風情園,當憑海臨風的只是一幢幢度假的別墅和休閑的沙灘,當美麗的服飾演變成作秀的道具,我不知道,是該欣慰還是嘆息……* 2 3 4 5 6 7


精選遊記: 泉州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