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在希腊和意大利的一個半月(3)——希腊國家考古博物館——大雨改變計劃

作者: 星星依舊

導讀9月12日 今天早上一睜眼,發現昨夜的雨非但沒有停,到這時分竟然還變成了中、大雨。看這情形,若是我們背著各種器材沿街行走,似乎不是好的選擇。那些器材可都是LG的看家寶貝,把自己澆了也舍不得淋它們。於是,臨時改變計劃,放棄了地鐵三站地以外一線的眾多博物館,而改去離酒店最近的考古博物館。後來的事實證明,實在是明智的選擇。並且,看過才知道,這個� ...

9月12日

今天早上一睜眼,發現昨夜的雨非但沒有停,到這時分竟然還變成了中、大雨。看這情形,若是我們背著各種器材沿街行走,似乎不是好的選擇。那些器材可都是LG的看家寶貝,把自己澆了也舍不得淋它們。於是,臨時改變計劃,放棄了地鐵三站地以外一線的眾多博物館,而改去離酒店最近的考古博物館。後來的事實證明,實在是明智的選擇。並且,看過才知道,這個國家考古博物館是所有人到雅典的必看項目,是絕不可錯過的對希腊歷史文化進行全面大掃盲的地方。以這裡為起點,就等於對後面所有希腊的行程景點先做了一個粗略的了解。整個希腊的游覽,實際上就是對其考古和古代文化遺址的追尋。

博物館雖然只有兩層,但容量之大,令人嘆為觀止。一層是從史前期開始的,記述了從公元前7000起的古代遺存,包括希腊最享負盛名的雕塑,也在這裡,占據了博物館的大部分展廳。一層的邊角處還有青銅器展,是青銅器時期的東西,旁邊另有一個埃及展,是私人收藏。二層的主要部分是陶器展,是按照陶器的發展特征排了個歷史。我原來對瓶瓶罐罐並無興趣,但看了這的陶罐以後,才知道那上面的圖畫是多麼精美漂亮,實在看不過來。然後有些首飾展之類的,內容很多,零散一些。

逛博物館對體力是個超挑戰,而且每次在國外看博物館都要先把英文的吃透,再拿著DV邊拍邊翻譯,是很費腦力和時間的事情。我們發現,不論中外,有文化的人還真是不多。看著熙熙攘攘的人群,但實際上仔細看過的人不在多數,大部分也都是走馬觀花。中國人走訪博物館的更是少之又少,基本上國人提起希腊就等同於藍藍的海加小白房子了,那其實不過是個希腊的小島而已,相當於中國的三亞,北京邊上的北戴河。我們在酒店裡後來碰到過一個上海女孩,直言不諱地講她對博物館沒什麼興趣。在雅典兩天,她竟然還拿出半天去購物。LG感慨,這些孩子花著家裡大把的錢出來念書,卻放著書不念逃課出來玩,唉,真是燒錢啊!

粗略學習之下,不得不對古希腊文明心生敬仰。中國歷史才不過上下五千年,而古希腊在公元前7000年就開始了人類的定居耕種時代。發展到公元6、7世紀的時候就有了最早的民主政治,懂得迎合中產階級的利益來平衡牽制各方社會力量。它的文明經歷了石器、青銅、宮廷時代、米諾恩文化、邁錫尼文化、拜占廷時期,而它的國家也從古希腊到被威尼斯人占據成為古羅馬帝國的一部分,後來是東羅馬帝國,再到後來又被土耳其人占領成為奧斯曼帝國的一部分。一直以來,希腊都是貫通中西的橋梁,也是愛琴海、黑海及非洲的商貿通路。這一切都造就了他與眾不同的燦爛文明。但我們最喜歡的,還是在沒有外敵入侵前,古希腊自己建立在古神話基礎之上的宗教信仰和文明,就像雅典奧運會開幕式上所展示的那些一樣。史前期的那些精美的手工藝品,尤其是金飾,即使是現在的人拿來戴,也都感覺是精美絕倫的。

從一早進去,直到一路小跑著看完一層的雕塑,就已經是下午三點了。趕去問工作人員,幾點關門,回答說晚上八點,這才長舒一口氣。原來,攻略上的時間早已是過時信息,看來到雅典的人得先摸摸最新的開放時間。



(看到這的時候就已經累得不行了,再不坐下來歇歇,腰就折了)

LG郁悶早上少帶了一只鏡頭,於是我們跑回酒店去吃飯、取鏡頭,然後再回來看。這裡只要拿著當天的票是可以多次進出的。


(這便是下午跑出來一趟補照的,雨後的國家考古博物館門前。)

這回我主攻樓上的陶器展,從最初的幾何圖形時期,到後來的黑色人物畫時期,再到紅色人物畫時期,中間穿叉著白色基底的作品,都叫人驚嘆。一刻不停地走著看著,直到晚上八點,我最後一個從埃及館裡跑出來,工作人員陸續跟著我出來。那時候,我已經累得只剩做在高台階上歇腳了。看著馬路對面的樓房街景,竟有些恍惚,不能相信這就是曾經有著幾千年古老文明的地方,真是衰落至此啊!LG說,四大古文明,有哪個沒有衰敗的呢?古巴比侖文明都已經不復存在了,希腊和中國就算好的了,至少還有人保存和研究。

晚上吃完東西回到酒店,照例去找老頭要開水。因為前一晚去要了兩次,這回老頭把酒店裡一大一小兩個咖啡壺都給我們用了。目前希腊正在鬧選舉,老頭說四年前選舉競選的時候他們就說怎麼怎麼的,結果大家的生活一路走下坡路,估計是受了金融危機的影響。看起來,老頭對大選不看好。因為相談甚歡,老頭還送我們一份蛋糕,呵呵。據說後來LG去還壺的時候,趕上他們自己人在喝湯吃飯,還邀請我們共進。早知道,我倆就把晚飯省了,蹭他們的,哈哈。


精選遊記: 雅典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