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大利行記(二)——梵蒂岡、佛羅倫薩

作者: bjserina

導讀精致梵蒂岡 羅馬西北角是塊高地,高地上“附著”了一個世界上最小的國家梵蒂岡,梵蒂岡的居民都是神職人員,神職人員中僅有幾位女性。 與其說梵蒂岡是個國家,不如說更像一個有領土的大公司。除了自己國人,還聘請很多羅馬人作為神職人員。國家沒有海關,從羅馬走進這個城堡就到了梵蒂岡的國土了。歷史上了梵蒂岡與羅馬有著非常膠著的關系,而偏偏在大獨裁者� ...

精致梵蒂岡

羅馬西北角是塊高地,高地上“附著”了一個世界上最小的國家梵蒂岡,梵蒂岡的居民都是神職人員,神職人員中僅有幾位女性。

與其說梵蒂岡是個國家,不如說更像一個有領土的大公司。除了自己國人,還聘請很多羅馬人作為神職人員。國家沒有海關,從羅馬走進這個城堡就到了梵蒂岡的國土了。歷史上了梵蒂岡與羅馬有著非常膠著的關系,而偏偏在大獨裁者墨索裡尼時期,梵蒂岡終於成為了主權國家,這多少都很耐人尋味。

周日下午進入聖彼得教堂。教皇正在做彌撒,於是對游客的游覽範圍作了一些限制。大家不自覺的放輕了腳步,很多人正在靜靜地聆聽著教皇的宣講。高高的屋頂讓人感覺自我渺小,教堂裡的壁畫、雕塑更增加了幾分神聖與靜謐。在教堂買了明信片,但遺憾是只有周日上午才能在這裡的郵局蓋到郵戳。教堂外的聖彼得廣場是由貝爾尼尼設計,用了11年終於在1667年建成,融彙了各個時代的精華。廣場周圍成半圓形的長廊裡有4列共284根多利安柱式的圓柱,圓柱上面是140個聖人像。中央是一根公元40年從埃及運來的巨大圓柱,高25.5米,重320噸。據說耶穌的門徒聖彼得在這裡被掛在倒十字架上。廣場上整整齊齊擺放著椅子,想像著成千上萬的人安坐與此接受教皇的祝福該是怎樣的場景。

在梵蒂岡只逗留了三個多小時,所以遺憾地與梵蒂岡博物館擦肩而過。

佛羅倫薩:寧願叫它翡冷翠

佛羅倫薩譯作翡冷翠始自徐志摩,這個譯名更富詩意和色彩,也為古城多添了一分藝術氣質。這裡既是意大利文藝復興運動的發源地,也是整個歐洲文藝的開蒙地。但丁、達芬奇、米開朗基羅、拉斐爾……都被融化後又重新凝固於古城的一磚一石一畫一雕塑間,於是世界眾多的藝術愛好者朝聖般地尋跡而至,頂禮膜拜。

位於古城東南的米開朗基羅廣場很是值得一去的。以藝術家命名是因其雕塑作品《大衛》矗立在廣場中央,現在的雕塑是復制品。據說:當年的一塊巨型大理石材料被人為損壞,沒有人敢用其雕刻。石材因此閑置了近半個世紀,直到米開朗基羅慧眼識珠,鬼斧神工、點石成金般地創作了《大衛》。藝術家刻畫了英雄在臨戰前的一瞬:頭微微向左,雙目凝視敵人,左手握著肩上的投石器,右手自然的下垂略握成拳,外表的平靜更映襯出內在的運動感和緊迫感。頭和臂都被刻意地放大了比例,以更加彰顯作品的力量。一個充滿旺盛生命力和必勝信念的人物終於被固化成健與美的化身。廣場坐落在一個小山上,古城全景了然於目,閃動著片片光芒的阿諾河把城區一分為二,花之聖母大教堂的圓頂從城區凸顯出來。恰遇幾對溫州來的新人在這裡拍攝婚照,給古城平添了一分親切和聖潔。

踏著不平的石板路,像所有翡冷翠的游客一樣,我們穿過窄窄的古巷,尋訪花之聖母大教堂。拐過一巷,刀削斧砍般的巨大建築突矗在面前。輪廓規整的幾何圖形,讓教堂的外形冷靜而理性。而粉紅、濃綠、奶白三色的花崗岩貼面是文藝復興風格的色彩,淋漓盡致地詮釋著優雅與自由。走進教堂,最出名的是臨仿羅馬萬神殿的圓頂,這是天才建築師布魯內萊斯基絕世之作。據說當年他未畫一張草圖、不作任何計算,甚至全無內建的腳手架,成竹在胸般地完全憑心算和空間想像就開始動工。米開朗基羅有評價說:“我可以建成更高大的圓頂,但卻造不出更多優雅的”。頂內遍畫聖經故事,全是美麗的臉龐、迷人的身軀,典雅的姿勢。花之聖母大教堂與喬托鐘樓、八角形的聖喬瓦尼洗禮堂同布局在廣場上,渾然合一,雄偉壯觀。

1345年建成的韋基奧橋常被稱為老橋。人在河邊漫步賞景,不覺又成了橋上人眼中的風景。橋上兩旁的店鋪也是游客喜歡光臨的地方。賞景人熙熙、購物者攘攘,當地的幾個黑人在橋上兜售著各式仿造的名包,一派佛羅倫薩的清明上河圖。只嘆是給藝術氣質的翡冷翠多了一絲的世俗。



(梵蒂岡)



(梵蒂岡內)



(《大衛》)



(花之聖母大教堂)



(教堂圓頂)


精選遊記: 佛羅倫薩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