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泊爾隨筆》之五:
拜訪釋迦牟尼出生地藍毗尼園(Lumbini Garden)
藍毗尼園(Lumbini Garden)坐落在加德滿都以西280公裡的小村落蒂萊(Terai)旁,相傳為佛祖釋迦牟尼的誕生地,為佛教的四大聖地之一,於1997年被聯合國評定為世界文化遺產。
九十年代初期,我隨考察組從加德滿都去尼泊爾的西部重鎮尼泊爾甘吉(Nepalgunj)出差,回程時選擇藍毗尼住宿休息,那是一個晴朗的早晨,我們到藍比尼園去探訪釋迦牟尼的出生地,那裡原本是一個古樸寧靜的小村落,藍毗尼園沐浴在薄霧和晨光之中。

(藍毗尼的長明燈)
一棵參天的菩提古樹矗立在寬闊的草坪中央,不遠處是一個水池,據說釋迦牟尼的母親摩耶夫人先在那裡沐浴,釋迦牟尼出生後母親又為他在池中第一次沐浴,如今這座水池已成為佛教徒心中的聖池(Puskarini)。
沐浴之後,在四月的春風中,摩耶夫人感到陣陣倦意,便來到菩提樹下休息,不久感到臨產之前的陣痛,當她舉手攀起一根樹枝的時候,釋迦牟尼即從她的右肋而出,據說小釋迦牟尼出生時潔淨如玉,落地之後雙腳站立,目光如炬。
如今,這顆古老的菩提樹依然枝繁葉茂,年復一年,展現著旺盛的生命力。

(藍毗尼的菩提樹)
在釋迦牟尼時代,藍毗尼原本是迦毗羅衛國(Kapilavastu)的一座花園,據考證,釋迦牟尼的父親淨飯王是一位剎帝力武士,被推選為執政,迦毗羅衛國是一個城邦小國,與眾多城邦國家為鄰,疆土不足二千六百六十六平方公裡,王宮周圍只有十公裡。由於國內血統純正,具尚武精神,頗受鄰國尊敬,以喬薩羅(Kosala)為君主國,但終被喬薩羅國流離王所滅。

(摩耶夫人廟遺址)
公元前249年,印度孔雀王朝的阿育王(Emperor Ashoka)曾經到訪藍毗尼,並建造四座佛塔和一根石柱,弘揚佛教精神。幾個世紀過去,公元635年,唐代高僧玄奘到訪此地,在《大唐西域記》中將其稱為“腊伐尼林”,並在游記中記述了在蘭毗尼園中曾經親眼見到過的阿育王石柱。
1896年,印度考古學家穆吉克根據玄奘《大唐西域記》中的記載,終於在藍毗尼園中挖掘出阿育王石柱。石柱高約6米,直徑45釐米,上面銘刻著阿育王的親筆敕文:“天佑慈祥王登基廿年,親自來地朝拜,因為這裡是釋迦牟尼佛誕生之地。一塊石上刻著一個形像,並建立一根石柱,表示佛陀在此地降生。藍毗尼村成為宗教的免稅地,只須付收成的八分之一作為稅賦。”

(阿育王石柱)
1968年,尼泊爾政府開始對蘭毗尼進行復原工程,1997年被聯合國授予世界文化遺產,逐漸為外界所關注,每年吸引了大量來自日本、韓國、以及東南亞等地的佛教徒前來朝聖,藍毗尼成為佛教徒的麥加。中國政府在藍毗尼園內建造兩座佛寺,以彰顯與尼泊爾之間的親密關系。
最近,我無意中在網上看到一些游客近年拍攝的照片,覺得藍毗尼在旅游經濟的壓迫之下,已逐漸失去往昔古樸、典雅的氣氛。園內這些不倫不類的建築,與遺址和佛教聖地的主題全然無關,不論是建築規制還是顏色都極不協調。

(今日藍毗尼園入口)
不過,藍毗尼仍然是一個神聖的地方,釋迦牟尼呼吁人類停止殺戮、尊重生命,強調寬容與和平的理念,影響了不知多少人。一位陪同我們訪問的尼泊爾工程師對我說:盡管他不是佛教徒,但他非常敬仰釋迦牟尼的一些主張,寬容是人類和平相處最重要的原則,佛教徒從來不仇視信仰其他宗教的人,不像有些宗教排斥異教徒,釋迦牟尼給信徒們的教誨更多的是“愛”而不是“恨”。
回顧歷史,佛教的教義的確改變了一些民族的價值取向,將原本一個嗜血殺戮的民族改造成完全平和的民族,比較好的例子就是藏族和蒙古族。
西藏吐番秋嘉王朝第三十七代國王赤松德贊(742-797年)曾經是一位強悍的征服者,他趁著唐朝發生安史之亂時,逐步擴展勢力,成為重要的地區霸權,757年,唐朝與西藏進行第四次和盟,以求取邊境的安寧。唐朝廣德元年(763年),年輕的赤松德贊聯合南詔、黨項、吐谷渾、回紇等部族,由吐蕃將領達扎路恭率20萬聯軍攻入長安,擁立廣武王李承宏為傀儡皇帝,從安西四鎮到河西走廊都被吐蕃占領,吐蕃的國勢達到鼎盛。
公元762年,赤松德贊派人進入尼泊爾延請密宗大師蓮花生入藏弘法,779年建成桑耶寺,他下令要求藏地人民全部信仰佛教,使佛教成為吐蕃國教,晚年他將政權交付給其子之後,出家修行,吐蕃王國至此放棄了征討和殺戮,成為一個與周邊國家和平相處的好鄰居。
大約是明神宗年代,藏傳佛教開始進入蒙古地區,到十七世紀中幾乎所有蒙古人已信仰藏傳佛教,原本一個橫跨歐亞大陸所向無敵的彪悍民族,逐步放下武器成為平和的人。
願藍毗尼園中這盞長明燈能夠照遍我們這個世界的每一個角落,驅走人類的黑暗,照亮每一個心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