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遠的從文飛翔的鳳凰

作者: 涉江之舟

導讀永遠的從文 飛翔的鳳凰一代文學大師、歷史學家沈從文曾在書中所說:“一個好事人,若從一百年前某種較舊一點的地圖上去尋找,當可在黔北、川東、湘西一處極偏僻的角隅上,發現了一個名為‘鎮竿’的小點。”這小點就是沈從文的故鄉——今日的鳳凰。傳說有一對鳳凰從這裡拍翅而起,小城便有了這麼一個美麗的名字。據《鳳凰縣志》記載,“鳳凰之名因山受”。說“� ...

永遠的從文 飛翔的鳳凰一代文學大師、歷史學家沈從文曾在書中所說:“一個好事人,若從一百年前某種較舊一點的地圖上去尋找,當可在黔北、川東、湘西一處極偏僻的角隅上,發現了一個名為‘鎮竿’的小點。”這小點就是沈從文的故鄉——今日的鳳凰。傳說有一對鳳凰從這裡拍翅而起,小城便有了這麼一個美麗的名字。據《鳳凰縣志》記載,“鳳凰之名因山受”。說“縣城以西五十裡有山,處於群峰之中,形狀若鳥,昂首展尾”,“鳳凰”縣名即由此而得。

正逢雨季,車一路在淡淡的青山和幽幽的碧水間行駛,山並不高也不險,有一種很溫柔的田園牧歌的味道,遠遠地就看見群山之間有一座隱在碧山綠水和細細雨絲間的青色小城,靜靜地座落在沱江的兩岸,那就是鳳凰了。走近鳳凰城,感覺小城的確有著鳳凰一樣美麗迷人的風采。山水相依,鐘靈毓秀,是小城生動的容顏。微雨過後的小城,空氣格外的清新,遠處的山巒上縈繞著一層薄霧,青翠欲滴的山林在薄霧中時隱時現。田野是綠的,山巒是綠的,沱江的水也是綠的。

鳳凰是個地域色彩極濃的地方。沈從文在《鳳子》中對此作了極好的說明。實際上,當你一進入鳳凰地段,當地人濃重川、黔口音就在告訴你:這是個名副其實的邊地,湘的邊地,也曾是川、黔的邊地。處在這樣的位置上,應該是極荒僻的,於經濟的發展總有諸多的不便。無論怎樣,它仍有自己的生長點,有可立足於自身的獨特處,可煥發出自己的生命力的地方。鳳凰因鳳凰營盤而得名,曾一度因子弟兵制度而興廢。據說,晚清百年來就出過百余名將軍。如今,兵匪時代轟轟烈烈的演劇早已收場了,鳳凰帶給我們的是無盡美好的山川風物。時代不同,一切際遇也不同。鳳凰也是這樣。鳳凰是個得天獨厚的城市,有山有水,山清水秀,生活著苗族、土家族、漢族等各種民族,聽起來就有濃郁的地域色彩和民族風情。鳳凰民族民俗獨特。原汁原味的楚巫文化、韻味獨特的鳳凰土話、別具一格的苗族服飾、苦辣鹹酸的飲食習慣,還有原始戲劇活化石儺堂戲、地方風味十足的陽戲、散發著泥土清香的文茶燈,以及玻璃吹畫、蠟染、紙扎、苗族銀飾等格調清新高古的民間工藝,構成鳳凰獨具特點的民族民俗風情。難怪沈從文筆下的風土人情那麼引人入勝,是這片土地孕育了他。

鳳凰古城曾是“黔楚咽喉”,戰略地位重要,一直是邊陲重鎮。有“輝煌的殿堂”之稱。古城是一帶嫵媚青山,半座雅典城池。碧綠的沱江靜靜地流淌,幾只色澤各異的小船緩緩而行,沱江兩岸有鳳凰最為人稱道的吊腳樓,那些由木柱作架,以縱縱橫橫的杉木板作壁,支撐起湘西富有民族特色的吊腳樓,壁連著壁,檐接著檐,懸掛在高高的河壁上,如一只只長腿的仙鶴,昂首挺立。沿江連綿不斷,錯落有致。如油畫般聳立在江邊,壁連壁,檐連檐,手牽手,肩靠肩,一路東倒西歪地呼嘯而去,長好幾裡!我們看到許多學生端坐於江邊寫生,上前一問,竟有一個是來自大連的大學生。這裡的吊腳樓,感覺上有搖搖欲墜的危險,支撐的木柱比想像是要細,四周全是縫隙,樓頂的瓦無比的稀疏。細腳伶仃的立在沱江裡,像一幅永不回來的風景,連同木樓後面的青山倒映在沱江清澈的波光裡,那和諧、淡雅的意境,只有從唐詩宋詞或水墨畫中才尋得見。只是沈從文筆下的白臉漢子和窗戶內的女人都已不再。

小城裡面巷子很窄,走起來仿佛很長很長,現代的交通工具不能代步。也許有人會抱怨這些不便,我卻不以為然。現代社會過快的節奏讓我們沒有機會靜靜地體味生活也許我喜歡用腳來丈量一個地方,那樣會讓我更好地了解它。許多人是敏感的,卻因為時間的關系而無法停下來細細品味每一個感動背後的真實。街面或是紅砂石板,或是青石板,不知經過多少日子的踏磨,已經光滑無棱,石頭上的小凹坑積著淺淺的雨水,每隔一段便有個圓圓的排水口,是在石板上鑿出的銅錢形狀,與這古老的小街配得恰到好處。

踏上被腳板打磨得光滑發亮的青石板路,走進臨江老街,走進比戴望舒《雨巷》還長的小巷,滿眼是堅定的磚牆和古樸的木板門檻,說是街,卻少有店鋪。有趣的是,那些店鋪門口掛的招牌都是印染布做的,少有逼人的廣告、招牌,幾乎家家戶戶肆意敞開門扉和窗子,坦然充滿信心地任你觀覽,這是城裡找不到的親切與溫情。幾束斜陽投射的光影裡,偶爾有挑著山貨挎著背簍的人匆匆飄過,門邊窗前,不時發現有老嫗、孩童好奇且毫無戒備的眼睛閃亮。街邊的老屋,一例是青瓦灰磚牆,高高的房頂,雕花的翹檐像鳥兒一樣展翅欲飛,老人叼著煙鬥坐在半掩著的木板門裡,帶著一臉安詳的神氣,並不會對外來的游人多打量幾眼。

穿行在古城的老街,我莫名地就有種親近和熟捻的感覺,仿佛已來過這裡多時,沒有一點初到陌生地方的惶恐和不安。“你站在橋上看風景/看風景的人在樓上看你/明月裝飾了你的窗子/你裝飾了別人的夢”看風景的我分明成為他們陌生的風景,從小街幽深而神秘的氛圍中,喚起我對久遠年代純樸民風的回憶,恍然依稀,讓我回復到沈從文先生筆下的風月。

沈從文的故居也在老城區,是座典型的南方四合院,以天井為中心,有前屋三間,正屋三間,兩邊廂房共四間,仍保留著明清時建築的風貌。青磚碧瓦,構架主要由木制。門窗都精雕細琢,很有大家的風致。書房和臥室的窗戶均對著天井,由木棍支撐著。窗台下的桌椅都是從北京運來的,那種式樣,那種色澤,可見也是上百年的老具物。故居雖說不能稱上豪門巨宅,倒也是當地中上人家的楷模了。

沈從文祖居據說在貴州,他祖父曾作過貴州總督,後遷居鳳凰江家坪,之後再遷到鳳凰縣城的沱江鎮。這座故居就是當時他祖父為官時所置辦的,至今也已有百多年歷史了。聽說,《邊城》和《中國古代服飾研究》就是在書房中那張桌子上寫成的。圍著的八間舊屋裡,陳列著沈從文生平的照片,文稿手跡和他各種版本的著作,正屋中堂掛著一幅他的素描畫像,左側廂房是他過去的臥室,雕花的木窗透著湘西的風情。其中掛了一張他在軍隊時的照片,二十歲左右混跡於當地軍隊的沈從文頭發亂蓬蓬的,眼神很倔強,有一點桀驁不馴的樣子。去了上海、北平之後就氣質變了,架著圓框的眼鏡,頭發整齊地朝後梳著,完全是一副書香世家出身的樣子,非常的斯文。兩者一對比,真是有趣。可見經歷真的對人影響巨大。1902年沈從文誕生在這裡,並在這裡度過了他的童年。15歲時,沈從文離開了這裡,離開了鳳凰,故居也幾經易主,1982年沈從文重回故鄉時,這裡還住著其他人家。直到1988年,當地政府才購回此屋,重新修復,並掛上了"沈從文故居"的匾額。

"我就生長在這樣一個小城裡,將近十五歲時方離開。出門兩年半回過那小城一次以後,直到現在為止,那城門我還不再進去過。但那地方我是熟悉的。現在還有許多人生活在那個城市裡,我卻常常生活在那個小城過去給我的印像裡。”在沈從文那本自傳裡,他這樣眷念般地寫道。現在想起來,似乎引我尋覓、並一路陪伴的,正是他這種對鳳凰的眷念之情……

鳳凰是沈從文的出生地,也是他翻閱另一本大書的起點,他游歷四方卻始終以故鄉為榮。在這座四合院裡,沈從文度過了人生最初的十五年,毫無疑問,這十五年是他作家生涯的大鋪墊。這期間,鳳凰的一切人事命理都在影響著他、再造著他。在鳳凰,有他童年就讀過的文昌閣小學,更有他人生啟蒙學校-沱江,還有給他上了辛亥革命血腥一課的古城門。總之,鳳凰之於他,是一種生命的賦予,也是一種人性的供奉。

在一位導游的帶領下,我們來到文昌閣小學,那是沈從文讀過的小學。文昌閣小學創辦於清末光緒年間(公元1904年),至今也近百年了。1982年5月,沈從文回到鳳凰第三天就來到這裡,當他走到老師辦公室時,向裡面所有的老師行了一個鞠躬禮。教師們甚感過意不去:"你是這裡的前輩,我們應向你敬禮才是。"他說:"我以前是這時的學生,現在還是這裡的學生,學生理應向老師敬禮的。"他看到門外許多小學生在探望,就招呼大家進來,"我們都是同學嘛!"一片眷戀之情讓人肅然起敬。

一個小城,也許原本極為平凡,可就因為了一條小小的江,就顯得格處的令人喜愛,也極為與眾不同了。鳳凰就是這樣。那天我穿過北門城樓,又過了一面拱形的牆,牆外,豁然而現的,就是沱江了。沱江是繞過小城邊廊的一條河,河水清瑩澄澈,河底的水草清晰可見。河上漁舟蕩漾,噯乃聲聲,幾點慵懶的魚鷹隨漁翁的號子扎進水中,蕩起圈圈漣漪,恰似你擴展的思緒。河畔,有阿妹在淘米、洗菜、搗衣、照身影,陣陣杵聲與姑娘的歡聲笑語相應和。因為有圓木橋與跳岩,放學的孩子在江上來來往往。在江邊坐了一會,小心翼翼地試著由跳岩過河。還真有些緊張。看著人們在上面行走自如,只好自愧不如。對於他們來說,這條河水就是生活的一部分。而我呢,只不過是一個闖入者。聽說在端午舞龍舟的時候,吊腳樓的人們打開臨河的每一扇窗戶,看一河的龍舟喧嚷競渡。鑼鼓敲著,人們嚷著,然後都抱了幾只鴨子,從窗口呼嚕嚕甩出。成千上萬的鴨子跌落水中,翻筋頭,拍翅膀,於是許多人赤了胳搏腿肚,躍水追鴨。這滿河的鴨子,有政府撥款買的,有百姓自掏腰包捐的,誰捉了歸誰。而這時候,卻有女人們包一籃子熱乎乎的粽子,請你吃,請你買。吃不了,賣不完,就倒入沱江,祭水中屈子與祖先的亡靈。

沅水流域,是沈從文從湘西這個小地方走入社會這個大課堂的初始之路。起點應該就是這條沱江吧。一個十五歲的鄉下孩子,離家在沅水漂蕩了五個年頭。然後一頭扎入了北京這個大城市。然後他寫了許多的書,大半的內容,與他的家鄉,與江鄉的水,與水上的人,有著極為密切的關系。他的書中有水手,有江邊吊腳樓上的妓女,有水邊的碾房,當然也有軍閥,也有土匪,也有匠人,他寫生活,平凡而細致的生活。 沱江本是很平常的一條江,卻是一條生活化味道十足的江。它溶進了太多世俗化的生活內容。它多少年來,就是這樣世俗化的,沒有太大的變化。望著腳下的沱江,又仿佛聽到沈從文童年洗澡時歡快的嘻笑聲,“這條河水有多少次差一點把我攫去,又幸虧他的流動,幫助我做著那種橫海揚帆的遠夢,方使我能夠依然好好的在人世中過著日子。”

遭受半個多世紀冷遇、排斥乃至迫害的沈從文先生,在最近十幾年來卻日益綻放出燦爛的光彩來,他雖然離開了我們,卻借助文字獲得了永生。沈從文是在鳳凰城的水邊長大的,他曾經與同齡的孩子們在水邊嬉戲。在《自傳》中,他說過:“我情感流動而不凝固,一派清波給予我的影響實在不小。我幼小時較美麗的生活,大都不能和水分離。我受業的學校,可以說永遠設在水邊。我學會思索,認識美,理解人生,水對我有極大關系。”沈從文忠誠地描述了自己的生活,描寫了在這片青山綠水間艱苦勞作的人們。他那美麗而哀愁的文字,讓越來越多的讀者對湘西、對鳳凰產生美好的憧憬,並動身前來游覽、前來尋蹤、前來“朝聖”。

沈從文的墓地就在沱江邊的聽濤山上。據說,沈從文的骨灰一半灑在沱江,一半葬於聽濤山,臨江的墓地中。一如我尋找沈從文故居時找不到指示牌一樣,這兒也沒有什麼特別的標志。沿江邊的石板路走著,見到有小路,就走上去。聽說以前這裡有個大戶叫杜家的,應該是當地的大富,當我們走過的時候他的房子只剩下一個門樓和一間房屋,上面還寫著文化大革命的口號,往事如煙。

那路彎彎的,窄窄的,走不多一會,見到一塊大石立在狹小的一塊平地上,上有著名畫家黃永玉為沈從文所題的兩行字:"一個戰士,不是戰死沙場,便是回到故鄉。"再往左往上走一會,沈從文的墓就到了。

我沒有想到會是那樣簡單的一個墓。我也從來沒有見過那樣簡單的一個墓。沈從文的墓地沒有塚,只有一塊大石立在那兒,算是墓碑吧。據說是從鳳凰城邊的南華山上運來的一塊天在五彩瑪瑙石,純然天成,沒有規矩的形狀。上書沈從文的文章《抽像的抒情》中的兩句話:"照我思索,能理解我。照我思索,可認識人。"碑後面刻著沈從文夫人張兆和的妹妹美國耶魯大學教授張充和所寫的挽聯:"不折不從,星鬥其文;亦慈亦讓,赤子其人。"(各取其最後一字,便是"從文讓人",沈從文一生的真實寫照)。墓地還有一碑,刻著沈從文的太太張兆和在兩人書信集裡寫的序,字裡行間充滿愴人的懷戀之情。張氏四姊妹當年很出名,據說沈從文寫了3年情書才打動芳心。在當今這個快餐文化流行的年代,情書大概已經成了絕唱。

沈從文幾度回鄉。最早的一次是在闊別家鄉十二年後,《湘行散記》便是那次回鄉的產物。最晚的一次是在1982年。我想如果可以自己選擇,沈從文一定願意回到鳳凰終老一生,而不是在北京去世。沈從文去世四年後的1992年,骨灰才運回鳳凰,葬在他生前選定的龍潭邊上的五色石下。據說他的骨灰大部分灑進了沱江,一個游子能夠歸葬於生於斯、長於斯的故土,能聽到鄉音,感到鄉情,淡泊平生,重歸故裡,總算是遂了一生最後的願望了。

一塊石頭,它的背後就安息著一個偉大的文學家。同行的一個重慶女孩說,她來這就是為了憑吊下這個偉人,感受下他筆下的邊城,看完了就走。許許多多不知名的青年們從四面八方為著先生筆下安靜、浪漫、充滿生命力的湘西的景和人而來,相信九泉之下的沈先生應該會很欣慰。

古城鳳凰,裝點你的美麗風景,不僅是這裡的青山綠水,不僅是那獨特的風情,更是那方土地上的堅韌、勤勞和純樸的人們。在鳳凰,最大的感覺就是那裡的人特別淳樸,尤其是做生意的,讓人覺得特實在,買與不買他們都是笑臉相迎,有問必答。印像特別深刻的是在虹橋邊賣獼猴桃的大姐,鳳凰的獼猴桃才5毛錢一斤,又甜,臨走前我想買一些帶回去,她看我沒有東西裝,就拿了她平日裡收錢用的小紙箱,回家仔細挑了一些沒熟透的給我裝好,封好,捆結實,才不過3塊5毛錢的生意,如此的用心。還有有名的印花布大王劉大炮、做蠟染的熊承早,他們都會很耐心的接待你,給你介紹他們的作品,讓你拍照,你買不買他們並不介意。問路時他們會熱情指點。30日晚上去朝陽宮看戲找不到北,詢問一家飯館裡的人,裡面的人說要帶我們去,我懷疑他去要回扣的,謝絕了他。到了朝陽宮發覺是免費看戲,才知道誤解了他的好意。鳳凰處處不經意的流露著淳厚的人文氣息。建築大多是飛檐翹角,門口都會有楹聯,有的是用木板刻的。我看到過一家門口貼著“但求心中無愧;何必門上有神”,主人的坦蕩磊落可見一斑。正值國慶,大街上有攝影展覽、籃球比賽,朝陽宮每晚上演不同的戲劇。在鳳凰,我們感覺到一種釅釅的淳樸。

鳳凰古城,雖有季風永遠不能更改的風情,但不會拒絕現代風帶來的繁榮,城裡的集市,熱鬧非凡,人聲鼎沸,恰逢苗族趕場的日子,大清早從山旯旮啟程的人們,快到正午才四面八方彙聚在墟場,或買賣東西,或探親會友,大家身著盛裝,雙肩挎上苗家特色的背簍,只有裝扮喜氣的媳婦背著竹制的坐籃或棉織的背袋,裡面坐著她一生的希望--可愛的娃娃。苗家服飾的主色調融入熙熙攘攘的人海,視野裡翻滾起黑色、白色和藍青色的波濤。黑色的是苗族人的頭帕,折疊有致高高聳起,戴出苗家人的瀟灑和精神,穿越市場常看到成雙成對的小伙姑娘,買來絲帕,一分為二,相互纏頭,包裹著他們承擔的友誼和愛情;白色的,是苗家姑娘配帶的銀飾和服裝上的剌繡花邊,多是傳情達意的載體,陽光下,舉手投足,銀光閃爍,叮當作響,撩動小伙們對美好感情無限的向往;藍青色,是苗家人的衣裳,好像只有選擇大海般的顏色,才足以穿出苗人沉著性格。市場裡,隨處看得見山裡人憨厚,無論是面帶著羞色的新娘,還是落落大方的老板,都是實打實的報價省略了討價還價的過程,交易在雙方以出自心底的微笑中成交,這一切令我這一個所謂從遙遠而來的文明都市人感動不已。

也許鳳凰是因沈從文而聞名,但當你到了鳳凰,並且在鳳凰隨意走走,你會發現更多的意外,是你總於不經意中,與歷史相撞,與名人相撞,與文化相撞。一方山水養育一方人,小城也是奇人輩出的地方,有鴉片戰爭中抗英名將鄭國鴻、有民國第一位內閣總理熊希齡,有著名作家沈從文,有著名畫家黃永玉……那份人傑地靈的榮耀成了小城源遠而神聖的文化風景。沈先生十五歲當兵,沒讀什麼書,但他的文章決不俗氣和簡單。雖然不引經據典卻透著深深的神秘和美麗,那麼靈秀的文筆,細致的感觸,又何嘗不是源於鳳凰這個純美的概念呢?與其說沈從文是個天才,不如說鳳凰是個奇跡。

附近的芙蓉鎮也是兩個依山伴水,風景秀麗、民風古樸的小城。凡看過姜文、劉曉慶主演的電影《芙蓉鎮》的人都在銀幕上大致領略過它的風貌。其實,芙蓉鎮的原名叫王村,得名於土家族的土司王曾在此龍盤虎踞。 但是,芙蓉鎮借著張家界的開發,伴隨著自己漂流旅游業的發展,漸漸建立起了同步的商業意識,並且一定的急工近利思想超越掩蓋了昔日的民風。 鳳凰和芙蓉鎮相比,不僅僅勝在小城的環境、規劃,更重要的是兩個小城有著完全的不同的人文氛圍。芙蓉鎮,除了她的盛名和保留不多的古景,其他已經和一個普通的鄉間小鎮沒什麼區別。最多,只是因為猛洞河的漂流,這邊顯得商業氣氛和精神會更加濃一點。而鳳凰,因為它近百年出了個抗英名將鄭國鴻,出了個民國第一位內閣總理熊希齡,出了沈從文和黃永玉這兩個文化名人,從此文化古城的佳冠就賦予了她。這樣,每一個鳳凰人就都會開始以自己的文化古城而自豪,都會自然的用文化的意界來自視,都會努力的爭取、起碼外表表現得要比較有文化的思想。

於是,不知不覺中,鳳凰也就真的慢慢有了自己的文化古韻。 於是,在已經商業接軌、逐步開放的同時,她依舊能夠保留了她的古樸、純真和熱情。

行走在鳳凰有一種莫名的親切,仿佛行走在過去的時光裡。一座座老式的建築呈現於眼前,破舊而古老,簡單而有趣。紅色的石板路和那長滿青苔的黑瓦,以及被風雨漂白的屋牆,那麼地自然,又那麼地和諧。盡管是節日,人流不斷,熱鬧而隆重,卻絲毫不讓人感到喧噪和瑣厭 ,卻始終給人一種隨和、安詳。想想紛亂的城市,嘈雜的生活,真的好羨慕這樣的清靜。少時,我讀著的是沈從文的鳳凰,讀到痴迷處,總是反反復復,把一本書讀舊了,卻把鳳凰讀新了,至今在我心頭,那鳳凰仍是如此美好。心中有了這樣的美好,便是一件快樂的事。有時候看到類似的好像與世隔絕的山村和小城鎮,就很想在此處留下來。土家族民居特有的房檐屋角美麗地伸展在藍天底下,與遠山綠樹相映成輝,水波流轉,激起每個人心中對美好的渴望。在鋼筋水泥的城市中,這種渴望早已變成了奢望。我害怕我自己無法再回歸自然,無法再找回那一顆平常的心。

鳳凰和諧,寧靜而質樸,令人心醉。所以來鳳凰,你最好不要帶半點心事,往往你的心地越明淨,你的收獲就越大。鳳凰,沒有過於沉重的歷史讓你荷載,沒有黃鐘大呂讓你高歌,也沒有博大精深的千年庭院讓你感懷。那裡有的是清靈的山水和淳樸民風。你只要隨隨便便感受一番,隨隨便便得像個土生土長的鳳凰人。你才會發現一個讓自己意外的鳳凰,一個你所稱意的鳳凰。

"鳳凰"對於我來說,原本只是沈從文的故鄉,是地圖上一個難以查找到的小圓點,是"中國最美的兩座小城之一"。可是短短幾天的停留後,她變成了我揮之不去的一段記憶,一幅浮凸可觸的畫卷,一個讓我把心遺忘的地方。不能忘懷它的山水,它的小巷,它的風情,它的文采。戴著沉重的假面生活在偌大的都市裡,每時每刻都要為各種事物做陪襯,既要防備自己受到傷害,又惟恐自己傷害到別人,小心翼翼成了自己庸俗的座右銘。但鳳凰古城卻以它自然、從容的姿態,抵擋著千百年來歲月的侵蝕,並保持著它們純樸的本色。在小城柔情似水的懷抱中,任何煩惱都會煙消雲散。我亦將重新認識到自己,重新塑造一個完整的、真實的我。

沈從文以人性和人道主義的文學主題描寫了湘西民俗和下層民眾的生活,贊美了普通人民的淳厚心靈,從而以其特有的"湘西"風味登上了30年代中國文壇。沈從文把自己對家鄉的熱情都鑄在了文字裡。他的文字給了世人一個神妙的湘西,同時也給了我們一個再真實不過的湘西。“我就生長在這樣一個小城裡,將近十五歲時方離開。出門兩年半回過那小城一次以後,直到現在為止,那城門我還不再進去過。但那地方我是熟悉的。現在還有許多人生活在那個城市裡,我卻常常生活在那個小城過去給我的印像裡。”在沈從文那本自傳裡,他眷戀般地描述他的故鄉鳳凰。

追書走鳳凰,沈老的《邊城》讓世人更多的了解他的故鄉,而他的故鄉讓我們這些游人更多的了解了沈老.沈老的大半生是活在對家鄉深深眷戀中的。而在要離開這裡時,我也希望把她的美景深深留在記憶裡,道一聲: 再見----鳳凰!


精選遊記: 湘西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