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古跡游(十)霍州

作者: yzwz519

導讀車到霍州市中心,經過鼓樓,下車。鼓樓不買票,也不能登樓。樓下拱門下為多個算命測字攤占據。 鼓樓始建於明萬歷十一年(公元1583年),迄今已有四百余年的歷史。清乾隆七年(公元1742年),州民曾捐資對鼓樓予以補修,並增設圍欄,裝飾龕閣、金柱等。這是鼓樓歷史上第一次維修工程,在閣樓一層回廊內現存乾隆七年(公元1742年)的《補修譙樓碑記》。解放以來,對 ...

車到霍州市中心,經過鼓樓,下車。鼓樓不買票,也不能登樓。樓下拱門下為多個算命測字攤占據。

鼓樓始建於明萬歷十一年(公元1583年),迄今已有四百余年的歷史。清乾隆七年(公元1742年),州民曾捐資對鼓樓予以補修,並增設圍欄,裝飾龕閣、金柱等。這是鼓樓歷史上第一次維修工程,在閣樓一層回廊內現存乾隆七年(公元1742年)的《補修譙樓碑記》。解放以來,對鼓樓進行了整體重修與彩繪。

鼓樓建築面積為225平方米,總高27米。為三重檐十字歇山式閣樓,八卦琉璃罩頂。底部磚砌十字卷拱式,通道貫穿東南西北四條大街。拱洞東楣書“對霍”,言東迎霍山之意;南楣書“迎熏”,意謂迎接南方的熏風;西楣書“鎮汾”,言鼓樓威鎮汾河泛濫之意;北楣書“拱辰”,語出自《論語》“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供之”。意謂執政者,如能以德感人,則近者悅,遠者來,天下歸心。閣樓的一、二層為木構制作,布局精巧,風格獨特,整體造型雄偉壯觀,典雅別致。四面各懸掛貼金大字匾額一塊,東書:護國安民;西寫:覽秀西河;南匾:輔元開化;北刻:保障冀北。匾額環周祥龍瑞雲,鏤刻剔透。門面上雕有各種花卉、鳥獸圖案,形像生動,栩栩如生。與四周精雕細刻的木制回廊和花卉圖案形成了一組精美的藝術珍品。 樓的屋面的修造采用琉璃筒瓦覆蓋,三角形滴水,在戧脊頭分別制置二十八宿琉璃造像和三彩琉璃脊獸,工藝精湛,形像生動。各層檐角起翹,加以檐下鬥拱重疊,給人以凌空欲飛之感。每個翼角、仔角梁上裝有龍頭套獸,下部懸掛風鈴。《霍州志》載:“鼓樓供奉文昌帝君、財神爺於其上。”因此,鼓樓又稱“文昌閣”。因年代久遠,又無實證,樓上的鐘、鼓已無法查考。

沿鼓樓東大街步行,過二、三條街口,遠遠就聽得人聲嘈雜,走近才透過充氣拱門,看到後面的牌樓上色彩斑駁的“古霍名郡”四個字,街對面是一面大照壁。原來這裡正假霍州署旅游節之名搞有奨銷售,譙樓上也掛滿了各彩條幅,穿過丹墀才來到作為票務處的儀門。門票20元,半票10元。

霍州州署始建於唐代。現存較古建築為元、明、清遺構,其建築規模宏大,形制壯麗,霍州州署作為古代一級衙署保存之完整,在國內是絕無僅有的。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霍州州署相傳為唐尉遲恭的帥府行轅,原占地面積38500平方米。由南而北分中、東、西三軸線而展現三個建築群。歲月滄桑,天災戰禍,州署現存面積為187O0平方米。以中部軸線為主的州署建築基本保存完好。由南至北現存建築分別有:

譙樓:位於儀門前,東西寬15米,南北長11米,明嘉靖二十一年(公元1542年)知州蕩克寬建。門洞上楣書“振辰”二字,與鼓樓的“拱辰”異曲同工。。1985年塌毀,1990年復修。

丹墀:位於譙樓與儀門之間,是知州舉行禮儀和群眾“鬧社火”集會的場所。

儀門:即官署第二重正門,台前石獅一對,拾級而上至儀門。明嘉靖年間建。儀門四梁八柱,五檁四椽,建築宏偉壯觀。“霍州署”金字牌匾懸於儀門上端。儀門東便門為“人門”,人們通常出入之門。西側便門為“鬼門”,古代為死刑犯出入之門。

甬道:連接大堂與儀門間的通道,高出地面一米。古時衙役站立兩旁,迎送各級官員的禮儀之道。

戒石亭:儀門北十米甬道中的木牌坊,南楣書“天下為公”,北楣書“清慎勤”。原設亭的地方立一石碑,後為出入方便改建“戒石亭”。原石碑南刻“公生明”,北刻“爾俸爾祿,民膏民脂,下民易虛,上天難欺”。用以告誡官吏,永銘不忘。

月台:大堂前平台。

大堂:大堂是州署整體建築的重要組成部分,始建於唐代,現存大堂建於元大德八年(公元1304年)。大堂面闊、進深各五間,六椽減柱造,大額梁,內外均四椽柱。前接卷棚三間懸山頂四椽亭。大額明間跨度極長,大堂結構布局嚴謹,雄偉壯觀,是我國古代建築史上木構件保存之完整的典型代表。

二堂:在大堂後,現存為民國年建築,面闊、過深各五間,前後設回廊,為知州日常辦理州務大事的辦公地方。

內宅:二堂後,知州居住的地方,明代建築,清代屢有修復。

科房:大堂前東西兩側,回廊式,硬山頂建築,兩邊各17間,歸六房占用,明嘉靖三年(公元1524年)知州宇文鏞建。

展室內有歷史上發生在州署中的故事,如乾隆皇帝巡宿衙署。朱熔基總理推崇的 “吏不畏嚴,而畏我廉;民不服吾能,而服吾公,公則民不敢慢,廉則吏不敢欺。公生明,廉生威”,正是出自明代霍州學正曹端之口。二堂及周圍正在大修。

出州署,繼續向東,找到公交車站。乘2路車,1元。到火車站。正好趕上17:10,運城開往北京西的K604次車,17元,平遙。無座票,但車很空。

車到平遙天已擦黑,搭電動三輪進城,2元。沒理三輪司機的忽悠,自已在衙門街近南大街找了個私人旅館,正趕上周末,60元/間,大床間,帶衛浴。看看被褥還干淨,就住下了,關鍵是在城中心,去那兒都方便。其實衛生間打掃的不太干淨,還有前面客人留下的洗漱用品,但我都自備洗漱用品,且只用流水,從不用旅館的盆,所以也不在意。再有一點是蹲位,也比較放心。女房主強調她老公是民警,說安全絕對放心。放下行李就去市樓一帶轉轉,南大街一帶各式燈籠點亮,也蠻熱鬧。買了張平遙古城導游圖,並且看好了租車鋪。回店,洗澡,水很滿意。

仔細看了地圖,對明天的行程,大體有個打算。另外就是看出來前准備好的攻略和導游詞。對平遙有個大體了解。

平遙地處山西省晉中地區腹部,太原盆地南端,總面積1253平方公裡,人口45萬,距太原90公裡。是我國現存較好的四座古城中最完整的一座古城。

平遙,史稱古陶,相傳為帝堯的封地。春秋時為晉國屬地,戰國時屬趙國。秦置平陶縣,西漢置京陵、中都縣。北魏始光元年( 公元424年),改平陶為平遙至今。

平遙古城位於縣境北部。舊有夯土城垣,相傳為西周大將尹吉甫所築。明初,為防御外族南擾,於明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在舊城垣基礎上重築擴建,並逐步完善為磚城。城池周長6163米,牆高10——12米,上有垛口、敵樓、角樓、奎星樓和甕城等建築。

整個城池面積2.25平方公裡,平面布局形似龜狀,有“龜前戲水,山水朝陽”之說,俗稱“烏龜城”。古城整體空間布局井然有序,以南大街為中軸線,市樓跨街而過,對稱式布局,左城隍廟,右縣衙署;左文廟,右武廟;左清虛觀,右集福寺。城內街道有“四大街,八小街,七十二條蚰蜒巷”之稱。道路骨架縱橫,大街小巷分明,空間尺度宜人,街巷名稱雅致。沿街築二層閣樓,開設店鋪,後接四合院,形成前街後宅功能明確的格局。





















精選遊記: 晉中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