遙望祁連山

作者: xl3dr

導讀遙望祁連山——走河西看西部開發 古絲路河西走廊段,因地處黃河以西而得名,其北枕合黎、龍首二脈,南倚綿綿祁連,兩脈夾峙,得一帶狹長平坦。走廊的長度約1200公裡,寬僅百公裡許,自西漢張騫以畢生心血開通此廊,這裡便綿延兩千年的蒼涼與璀璨。 關於古絲路的夢已經做了很多年,承甘肅省政府的邀請,我們從蘭州向西,涉黃河,翻烏鞘,一行逶迤,終於踏上了心 ...

遙望祁連山——走河西看西部開發

古絲路河西走廊段,因地處黃河以西而得名,其北枕合黎、龍首二脈,南倚綿綿祁連,兩脈夾峙,得一帶狹長平坦。走廊的長度約1200公裡,寬僅百公裡許,自西漢張騫以畢生心血開通此廊,這裡便綿延兩千年的蒼涼與璀璨。

關於古絲路的夢已經做了很多年,承甘肅省政府的邀請,我們從蘭州向西,涉黃河,翻烏鞘,一行逶迤,終於踏上了心儀多年的古代絲路。大漠孤煙、斜陽綠洲、明月邊牆......當這一切終於在走武威、奔張掖、飲酒泉、謁敦煌的途中清晰起來時,河西人淳厚的創造力更是深深地攫住了我。

大西北的“金腰帶”

甘肅省委書記宋照肅曾形像地把甘肅的地形比作一條娃娃魚,“河西走廊恰好就是這只娃娃魚的脊梁骨”。據他介紹,靠近這條線的縣級以上城市和這些城市所轄的地區,集中了甘肅70%以上的人口、70%以上的耕地、80%以上的GDP、90%以上的工業能力和90%以上的科研力量。這五組數字告訴我們,這條線今天已然是甘肅省的一條“金腰帶。”

1983年起,國家在河西地區率先開始了區域扶貧開發建設。到去年底,國家共投入農業建設專項資金6億多元,興建了51項大中型水利工程,新增80萬畝水澆地,改善了91萬畝水澆地,改造了12萬畝鹽堿地,建成了我國十二大商品糧基地之一,同時還安置了省內貧困地區6萬多移民。

河西各地政府積極培育市場,發展“訂單農業”、“網上農業”,興建專業市場,大力發展農民營銷組織。目前,河西已建成農產品交易市場和各類綜合批發市場275個,交易點290處,各類營銷組織6000多個。張掖市南關蔬菜批發市場是河西地區規模最大的蔬菜批發市場,目前已擠身全國5大蔬菜批發市場行列,年成交量達兩億多公斤。各地還圍繞市場,調整種植結構,優質小麥、蔬菜、油料、瓜菜和制種面積不斷擴大。

河西走廊昔日這一兵家必爭之地,如今已變成商家角逐競爭的熱土。目前,上百戶較大規模的國內外工商企業正積極投身河西農業開發。這些企業圍繞自己的主導產品,在荒灘上建起了啤酒花、紅棗、葡萄、玉米等專業生產基地。河西已成立了1353個農產品加工企業。

綿綿的河西走廊上鑲嵌著眾多的綠洲明珠城市。那裡有享譽世界的國際旅游城--敦煌,有明代萬裡長城的西端--嘉峪關,西北最大的鋼鐵聯合企業--酒泉鋼鐵公司也座落雄關腳下,有新中國石油工業的“搖藍”--玉門,還有我國的“鎳都”--金昌,“金張掖,銀武威”更是道出了古往今來河西走廊的富足。

陽光與干涸

水是生命之母,土地是財富之父,而氣候則決定了一個地區是否適合人類生存。

河西走廊地區光熱資源充足,是中國僅次於青藏高原的第二輻射高值區,日照明顯高於同緯度地區。做為甘肅糧食主產區,河西人充分發揮豐富光熱資源優勢,推廣基質栽培、無土栽培和保護地栽培等技術,大力發展“多采光、少用水、新技術、高效益”的“陽光產業”,目前已建成我國西部最大的對外制種、啤酒花和蔬菜生產基地。

正是由於陽光的充足,河西地區降水量遠遠小於蒸發量。因此河西又是干涸的。

西北地區缺水,而甘肅在水資源方面的問題比起青海、新疆等地更為嚴峻。目前全省境內除黃河常年有水外,其余河流(渭水、洮河、黑河、莊浪河)全部為季節性河流,每年斷流時間較長。甘肅省單位面積水資源只有全國平均量的25%。

河西走廊的主要水源為來自祁連山的雪水。由於全球氣候變暖、祁連山周邊環境惡化等原因,祁連山冰川正在以每年2米至16米的速度退縮。40多條發源於祁連冰川流入甘肅省河西走廊的河流也因此水量大大減少。

甘肅工業結構具有明顯的西北特征,不僅國有工業比重達70%以上,而且工業中主要是以原材料采掘為主的重工業,而輕工業中以農產品為原料的加工業又在70%以上。這種情況表明,甘肅省的產業層次較低,產業關聯度較小,產業加工深度較淺,資源優勢向經濟優勢的轉化還存在較大距離。甘肅省提出了自己工業結構調整的方向和目標,到2005年主要支柱產業產品比重保持在52%左右;機械電子、新型材料等高新技術產品比重由現在約5%提高到16%;國有獨資企業比重由35%下降到10%。

政策與資金

根據中國的"十五"計劃,在今後5至10年內,西部開發的三大目標是:基礎設施建設和生態環境建設取得突破性進展;科技教育有較大發展;特色經濟初步形成。為此,有關部門的規劃是,相繼實施關系西部開發全局的標志性工程重大建設項目,涉及投資規模達上萬億元人民幣,如果再加上地方中小型項目和私營經濟投資,則"十五"期間的投資規模將達3萬億元人民幣以上。否則,將難以支撐完成這三大目標。

這樣的話,西部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的年均增長率需保持在20%左右,即年均固定資產投資規模增加1000億元左右,其中,基本建設投資每年增加700億元以上,即由2000年的3000億元左右,增加到2005年的6500億元左右。近兩年來基本上達到了這一目標,即高於全國平均水平的4至5個百分點,因而使得西部占全國的比重,由1998年的約17%逐步上升到了2000年的約20%。

如何吸引國內外資本到西部來投資,是西部大開發面臨的一個重大的政策課題。

在20世紀80年代初實施沿海發展戰略中,沿海地區既獲得計劃經濟尚有威力之益,又獲得市場經濟先行之利,同內地之間形成很大的政策落差。這種落差,在沿海地區特別是在特區造出一片政策窪地,吸引了各種資本和其他要素的流動並向這個窪地集聚,從而使東部獲得了超常的發展,創造出經濟高地的業績。現在我國經濟、政治、體制等背景都發生了重大變化,但資本的本性並沒有變。西部要形成對各種資本的吸引力,同樣需要構建出這樣的政策窪地,否則吸引力就難以形成。

有觀點認為,現在中國已經是市場經濟時代,實行特殊政策的時代已經過去,西部只能靠競爭力去獲取資本。這顯然背離了中國的國情,市場經濟一個基本的弱點就是會使富的地方越富,窮的地方越窮。西部開發就是要使中國的發展平衡一點,要使東部發達地區的資源轉移到西部地區去。要解決這個問題,既要利用市場機制,又要發揮政府調控的功能,必須建立一套完善的政策和法律體系。只有這樣才能保證西部大開發的戰略能夠得以實現。”

最大限度地運用市場機制進行西部開發,只是我們的一個願望。在地區發展與國家政策關系方面,西部與東部發展中有很大不同。因為東部地區發展時,國家一系列優惠政策基本上是“順市場”調節的。就是說,國家政策與市場調節的方向基本上是一致的。相反,西部地區發展的優惠政策在很大程度上是“逆市場”調節的,也就是說和市場調節的著力方向是不一致的,是要彌補市場調節的缺陷和市場機制的不足,所以,這種政策的設計與東部可能有很大的不同。

中國的現代化始於東部地區,但落腳點是西部地區,西部不發展,本世紀中葉中國基本實現現代化就是空談。西部的開發並非是西部人的事,在沙塵暴南下、黃河斷流發生後,人們已有所認識。但真正能自覺地融入西部大開發行列的人,不僅僅需要一種創造的激情、獻身的勇氣,還需要國家建立起一定的政策環境。

出敦煌西南70公裡,是我們此行的最西一站陽關。

西漢武帝開辟河西,"列四郡,據兩關",陽關為其一。自古為絲路西出通往西域的必經關卡,也是古中國西部邊境之門戶。“西出陽關無故人”這個因王維而活在很多人心中的關城,今已湮沒無存,只在一座紅色砂質山峰上,留下了一座被稱為"陽關耳目"的烽墩。千年風雪,烽墩也已坍塌了大半,高不及五米,而天地造化,在千年之後卻賦予了這僅存的“五米”以必屬於它的蒼涼與璀璨。如同王維一樣,陽關獨有的景色亦使我們,重新領略了歷史不再的感懷。


精選遊記: 未知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