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就是備課之福州行

作者: 河清湖秀

導讀認識福州是從榕樹開始的。福州又稱榕城,乃是因福州的大街小巷遍栽榕樹而得名。福州植榕,自古成風,特別是北宋時期,太守張伯玉倡導“編戶植榕”,“滿城綠蔭,暑不張蓋”,使福州有了“榕城”的美稱。 高中課本有一篇美文叫《故鄉的榕樹》,旅居香港的福州籍作家黃河浪所作。文章滿懷深情地回憶在故鄉榕樹庇佑之下的童年幸福生活,誠摯感人的鄉情、優美深遠 ...

認識福州是從榕樹開始的。福州又稱榕城,乃是因福州的大街小巷遍栽榕樹而得名。福州植榕,自古成風,特別是北宋時期,太守張伯玉倡導“編戶植榕”,“滿城綠蔭,暑不張蓋”,使福州有了“榕城”的美稱。

高中課本有一篇美文叫《故鄉的榕樹》,旅居香港的福州籍作家黃河浪所作。文章滿懷深情地回憶在故鄉榕樹庇佑之下的童年幸福生活,誠摯感人的鄉情、優美深遠的意境讀來讓人動容。特別是蒼虯蓊郁的榕樹,深深地扎根在我的心中。如果有一天我有機會去福州,一定要好好看看榕樹。事實上到福州你想不看榕樹都難。福州的行道樹幾乎全是榕樹,福州人對榕樹的感情可謂深厚,在城市改造中寧可改道、繞彎、甚至讓榕樹居於干道中央,一些古榕也要保護下來。

榕樹,為桑科榕屬喬木,原產於熱帶亞洲。它以樹形奇特,枝葉繁茂,樹冠巨大而著稱。枝條上生長著很多氣生根,向下伸入土壤形成新的樹干,枝椏向四面無限伸展,氣根形成的支柱根和枝干交織在一起,形似稠密的叢林,因此榕樹有“獨木成林”之美譽。

福州植榕無數,城區保存下來的古榕樹就多達千株。特別是位於福州國家森林公園內的千年古榕被譽為福州第一榕。這棵榕樹樹高20米,胸圍9米,樹冠地面投影面積達1300多平方米,蔚為壯觀。相傳,北宋冶平年間,三位武官在此練武時植下這株榕樹。雖歷經千年風雨,但古榕的生命力依然旺盛,美麗的樹冠遮天蔽日、蔭庇後人。據說每當春回大地之時,古榕約有一半樹冠首先萌芽,待老葉逐漸落光,另一半樹冠則新葉初萌,形成層次分明、色彩不一的怡人景像。

也許因為有榕樹的庇佑,福州成為幸福之地、有福之州。福州雖瀕海,但很少遭受台風之災。這可能得益於福州“山在城中、城在山中”的城市布局吧。文天祥《指南錄後續》中提到過三山這個地名,課文注釋說三山即今之福州。當時不明白三山這個地名的由來,到了福州才恍然大悟。福州城內有於山、烏山、屏山“三山”鼎峙,閩江宛如綠帶穿城而過。史載,五代梁開平二年閩王王審知擴建城池,將風景秀麗的於山、烏山、屏山圈入城內,形成了福州“山在城中、城在山中”的獨特風貌。“三山一水”乃成為榕城主要標志,故福州亦稱“三山”。其實福州城外還有旗山、鼓山保護,特別是鼓山,山上古跡眾多、石刻滿崖,湧泉古寺香佑天下,因與課本關聯不大,就不多說了。

每個城市有每個城市的精神,福州的城市精神是“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出自民族英雄林則徐題於書室的一副自勉聯:“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無欲則剛。”被稱為近代“睜眼看世界第一人”的林則徐福州人,在今三坊七巷歷史街區南後街建有林則徐紀念館。林姓是福州的大姓望族,彪炳史冊的林姓福州籍名人很多,林則徐、林覺民、林長民、林紓、林森、林徽因,都是如雷貫耳的名字。

語文老師游福州不能不去的一個地方是林覺民故居。辛亥烈士林覺民一篇感人至深的《與妻書》入選海峽兩岸中學教材。大愛在胸,真情傾訴,淚珠與筆墨齊下,血與淚、情與愛凝成巾短情長動人篇章。這封家書是林覺民在黃花崗起義前寫在一塊方形手帕上的,傳到家人手中自然珍愛無比,據說,同為福州人、後來當上了國民政府主席的林森看了以後說,這封家書很感人,應該拿去發表。《與妻書》才由家書變為傳世名篇。《與妻書》原作現已作為辛亥革命文物,收藏在國家博物館。

林覺民故居位於福州市鼓樓區楊橋路86號,坐西朝東,三進,四周建有風火牆。一進與二進之間有長廊相連,翠竹相擁,頗有意趣。第三進大廳兩旁各有前後廂房,天井兩旁為自成院落的南、北院。林覺民住在西南隅一廳一房。廳與房前有小天井,小天井南端臥室窗外是一個花台,昔時種植腊梅,《與妻書》中“適冬之望日前後,窗外疏梅篩月影,依稀掩映”,描寫的就是這種景像。

林覺民1887年出生,15歲時考入全閩大學堂。此時,正是中華民族內憂外患的歲月,林覺民努力追求救國救民的真理,課余時大量閱讀《蘇報》、《警世鐘》等進步書刊。他生性詼諧,又擅言詞,有較強的組織能力,所以很快被推為學生領袖,參與領導了清末福州數次反滿革命鬥爭。1905年,林覺民東渡日本,就讀於慶應大學,專修哲學。留學不久,他就參加了同盟會。1911年黃興在香港謀劃廣州起義時,這個年僅24歲、兒子只有5歲、嬌妻身懷六甲的年輕人,回到福州招募仁人志士,義無反顧地踏上了去往廣州的路途。林覺民在黃花崗起義中表現英勇,在搏鬥中受傷被捕。有人以保存國家元氣勸兩廣總督張鳴岐對林覺民刀下留情,張鳴岐說:“此人面貌如玉,心腸如鐵,心地光明如雪,也稱得上奇男子。但這樣的人才留給革命黨,為虎添翼,這還了得!” 1911年,林覺民在廣州天字碼頭就義,時年24歲。

林覺民被捕時,他的岳父陳元凱正在廣東任候補知縣,得知消息,派人傳信給福州的女兒陳意映,才使得林覺民的父母妻兒一家7口在官方公文到達之前得以逃匿。

林覺民就義後,父親林孝穎為逃避清兵的追殺帶領全家躲到福州遠郊,冰心的祖父謝鑾恩便買了此居,民國建立前後,著名作家冰心(謝婉瑩)曾居於此。現在故居大門上懸掛兩塊牌匾,一是林覺民故居,一是冰心故居,院內立今人鐫刻的“一座宅院,兩位名人”石碑。其實近代才女林徽因也曾在此居住,林徽因父親林長民與林覺民是同一曾祖父的堂兄。一處民居數個名人,此處宅院真正人傑地靈。

就是這樣一個極具歷史意義和教育意義的地方,卻差一點毀於房地產開發。一個來自香港的地產商強行拆除了一小部分,正當推土機無情地吞噬烈士故居的時候,當地居民以身體對抗機器,浴血保衛了英雄林覺民的家。我們現在看到的故居只是原來的三分之二,且大門已由南向改為東向,故居背後是高可摩天的大樓,形成一種威壓,似乎在欺凌這個歷史遺跡。不過在短視的急功近利面前,林覺民故居能夠基本保存下來,相對於不少城市歷史遺存的遭遇,也算是幸運的了。









精選遊記: 福州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