舉國難得的長春工業游

作者: 雨澤隨時

導讀舉國難得的長春工業游 雨澤隨時 長春是東北老工業基地的工業重鎮,因為中國第一汽車制造廠坐落在這裡而被稱為汽車城。幾十年來,筆者所接觸、接待的外地客人,無一不懷有對一汽的神往;凡是來到長春的客人,無一不懷有參觀一汽、了解一汽的願望。人們期冀通過對一汽的參觀了解,感受現代化大生產的魅力,體驗新中國大工業的風采,一睹共和國汽車工業、“共和 ...

舉國難得的長春工業游

雨澤隨時

長春是東北老工業基地的工業重鎮,因為中國第一汽車制造廠坐落在這裡而被稱為汽車城。幾十年來,筆者所接觸、接待的外地客人,無一不懷有對一汽的神往;凡是來到長春的客人,無一不懷有參觀一汽、了解一汽的願望。人們期冀通過對一汽的參觀了解,感受現代化大生產的魅力,體驗新中國大工業的風采,一睹共和國汽車工業、“共和國長子”的神韻。

長春工業游是尚待開發的旅游產品,也是富有市場價值和人文價值的潛在的旅游精品。如今,長春工業游已經被列入長春現代服務業、旅游業乃至文化產業發展規劃,可謂呼之欲出。不過,由於種種原因,盡管已經有了一汽游、皓月游,長春工業游仍處於概念之中,宛如隱在深閨、猶抱琵琶的美女,人們一時還不能盡覽芳容。由此看來,如何把規劃落到實處,如何把理念變成產品,確實還得有一個艱苦的創造性的工作過程,需要方方面面做大量的工作。

長春工業游離不開一汽這個核心要素,長春工業游某種程度上就是一汽工業游。如今,一汽工業游的旅游諸元已經具備,問題是如何把這些旅游元素開發、整合成旅游產品。近日,筆者參觀了一汽轎車股份有限公司的紅旗汽車文化館,倍受啟發。對長春工業游、一汽工業游這一旅游產品有了較為清晰的具像,現詳解如下:

一、產品名稱:長春工業游,或一汽工業游。

二、產品諸元:第一汽車集團公司一號門(包括集團總部大樓),大衝車間3000噸液壓機,大衝車間小松壓床機械手,一汽大眾(或解放等)總裝生產線,一汽紅旗文化館。

三、產品諸元旅游文化價值解析:

1、第一汽車集團公司一號門,通稱“一號門”。這裡是一汽標志性、長春地標性景點。一汽集團的總部就在一號門的對面,這是一座地標性的現代化建築,雙子座空中相連,托舉起一個高高的錐形柱,直刺藍天。周邊是風格不同的建築:在一號門裡邊,是兩座對稱的帶有尖塔的廠房;門前有一汽奠基紀念碑,旁邊有一汽奠基紀念館。橫貫東西的東風大街,南側是一汽廠區,東北一側是建廠時的300、301等老家屬區職工生活區。一排排紅牆灰瓦、飛檐畫棟,有著宮殿佛堂般的大屋頂式建築,就是當年建廠時同步設計、建造的職工宿舍。說起這些“大屋頂”,還有耐人尋味、發人深省的故事。

當年一汽建設進入後期,全國興起了反浪費運動。北京、長春、濟南等全國各地興建的一批以“大屋頂”為代表的中式建築及其建築思想的代表者梁思成厄運難逃,首先成為重點批判、撻伐的對像。大屋頂”是上世紀50年代的新名詞,是中國傳統建築的統稱,泛指包括“民居建築”、“市街點綴建築”、“園林建築”、“宗教建築”等等在內的多種建築。因其屋頂造型瑰麗多姿、變化無窮,有別於西方建築體系中不受重視(某些穹頂建築除外)的屋頂,在實用功能、技術、做法和審美形像方面都達到了高度的和諧統一,是中國建築體系中的一個輝煌成就。然而,就是這“大屋頂”,卻給許多人帶來厄運,在反浪費運動中被指責為鋪張浪費,許多人因此受到批判和紀律處分,一些已經設計好甚至開工建設中的“大屋檐”建築被迫下馬甚至被更改設計,變成了簡易房。當年一汽就有6棟“大屋頂”被取消,代之以簡易宿舍。

歷史頗具諷刺意味。如今,那些作為街市點綴建築的“大屋頂”不僅成為城市標志性建築,也成了一座城市引為自豪、需要重點保護的建築遺產。特別是夜色降臨,在瑰麗的樓型燈襯托映照下,這些“大屋頂”透射出更為瑰麗的氣質,令人駐足欣賞,流連顧盼。反倒是那些以節約的名義甚至人民的名義、革命的名義建造的簡易宿舍,卻成為反復維修直至拆遷或待拆遷的對像,由此看來,是否浪費也不能以一次性投資額為判定標准,而應以長期綜合效益來加以判定;孰是孰非,當局難料,自由後人評說了。

那些屋頂高聳、飛檐畫棟、花台小巧,當年曾被當成奢華浪費典型被全國點名批評,被一汽人親切地稱為大屋檐、小屋檐的民居,在經歷了50多年的滄桑流變後,被列入長春市首批保護歷史建築名錄。

游客從這裡開啟一汽工業游,可以在這裡了解當年建設一汽的動因,一汽選址的由來;可以品味一汽的歷史,感受一汽的現代氣息;可以在這裡取景攝影,購買一汽紀念冊留念。

2、大衝車間3500噸液壓機(壓床)。大噸位壓力機是現代大工業的重要裝備。在一汽解放公司衝壓分廠大衝車間,有一台衝壓卡車、轎車大梁的3500噸壓力機。它是一汽工業生產的“大力士”,它的身世頗為不凡。上世紀50年代中蘇友好時期,蘇聯援建百業待興的新中國156個項目,其中包括一汽。當時一汽的代號是“652”,由全蘇汽車拖拉機設計院設計,莫斯科斯大林汽車廠包建。當時蘇聯同樣噸位的壓力機只有兩台,其中一台,也就是這台660噸重、三層樓高的壓力機,作為蘇聯援建設備“乘坐”專門為它量身訂做的鐵路運載車輛來到中國,在一汽安家落戶。

在蘇聯援建的設備中,有的是上世紀30年代德國制造、被蘇聯掠過去的希特勒時代法西斯德國的工廠設備。據說德國即將戰敗時,作為戰勝國,美國人搶人才、搶圖紙、搶文件,包括與愛因斯坦齊名的核物理學家哈恩、海森堡等幾千名科學家、工程師被搜羅到美國。在德國的一些重要單位,美國人就連一頁帶有文字的紙張也不放過。與此形成對照的是蘇聯人著重搶財產、搶設備,當然也搶人才,只不過功夫下得似乎不如美國。蘇聯把大量德國工業裝備搬回國內,其中就包括與這台壓力機一道援助一汽的設備。蘇聯人如此這般也是有其原因的,因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美國本土基本沒有受到攻擊,而蘇聯的許多大城市,包括莫斯科和聖彼得堡都飽受蹂躪和摧殘,國家重建確實亟需大量的機械設備。

在這裡,游客可以參觀壓力機工作過程,可以了解企業對大型生產設備的管理、維護、保養情況。

3、機械手。在一汽解放公司衝壓分廠衝壓線上,有一排上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從日本采購的小松壓力機。這些先進的壓力機當時配有自動填料、卸料的機械手。靈活自如的機械手不僅大大提高了生產效率,也有效地保障了操作工人的人身安全。在這裡,游客不僅可以感受科技的魅力,還可以聽到關於這些機械手的許多耐人尋味的故事和傳說。

作為這一景點的替代品,一汽轎車二廠等衝壓、焊裝車間亦有同樣的品質。

4、總裝線。參觀一汽必到總裝線。在這裡游人會大開眼界,切身感受到現代化大生產的魅力。游客們會對幾分鐘就能生產出一輛汽車感嘆不已。當然,今天的一汽已經不止一條總裝線,僅在長春就有一汽大眾的總裝線,一汽解放的總裝線,一汽轎車(紅旗)的總裝線,等等。在這裡,游客還可以在剛下線的汽車上乘坐,甚至可以試駕,這種參與性體驗會為游客的一汽工業游留下深刻的印像。

5、一汽紅旗文化館。一汽工業游的壓軸之作、點睛之筆是參觀一汽紅旗文化館。一汽紅旗作為民族工業的標志性品牌,已經成為中國人民的一個深深的情結。這座位於一汽轎車股份有限公司的總部、建於2007年的紅旗文化館堪稱“中國第一”館。經過擴建的展館總面積2700平方米,2010年7月17日開館。人們在這裡可以見證新中國汽車工業的發展歷程,可以感受中國“國車”——堪稱“中國勞斯萊斯”的紅旗轎車的昨天、今天和明天。這裡有一大批珍貴的歷史文物:從新中國第一輛轎車到國慶10周年、35周年、50周年、60周年四次次國慶閱兵的特制檢閱車,從各型紅旗乘用車到隱在深閨的多款紅旗概念車,不一而足。人們不僅會在這裡大飽眼福,而且還會對網友熱議的“最牛車牌”——國慶50周年江澤民主席的閱兵檢閱車車牌甲A-02156號,國慶60周年胡錦濤主席的閱兵檢閱車車牌京V-02009展開豐富的聯想。

游客可以在這裡與領袖蠟像合影;可以在珍貴的閱兵檢閱車旁拍照;可以購買令人心儀、已成長春城市禮品的各型一汽車模,或自家陳列留作紀念,或饋贈親友以示情意;還可以安排其他汽車時尚飾品、紀念品供游客選購。

至此,一汽工業游就可以畫上了一個圓滿的句號。

目前,還有個旅游元素,可以納入其中,這就是長春國際汽車主題公園。該園目前正在建設之中,今後可以成為其中一個重要元素。

附:

“京V-02009”在長春

雨澤隨時

“一汽紅旗甲東方,京V零九國威揚!”2009年國慶60周年閱兵,一個被網友號稱“最牛車牌”的紅旗閱兵檢閱車牌號“京V-02009 ”一時成為網上網下熱議的對像,連同1999年國慶五十周年閱兵檢閱車的車牌號“甲A-02156”,人們欣賞之、贊嘆之,人們充分發揮自己的想像力,去理解、聯想、體會、闡釋其中的豐富內涵。

或許這就是車牌確定者的創意和炎黃子孫的體驗。

“甲”是中國的序數第一,“A”是西方的序數第一;

“京”是首都北京的簡稱,中國的像征,“V”是英文勝利、勝利者的字頭,V型手勢是表示勝利、成功的手勢語;

“2009”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60周年大慶之公元紀年,“02009”令人易生2009年非為止境,今後的裡程萬年長,或國祚綿長、江山萬代、共和國萬歲之聯想;

“2156”,容易使人聯想到56個民族的中國和人類的21世紀,“02156”或許也有著“02009”類似的寓意。

其實,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這兩個車牌號也是其必然性和偶然性的統一。“京V”也好,“甲A”也罷,都是按照我軍不同時期車輛管理使用規則確定的字符代號,某種意義上講具有不可選擇性;而那組5位數字或有一定的選擇性。這種確定性因素與不確定性因素、偶然性與必然性的天造地設、精妙組合,就顯得更有趣味,更有意義了。

車牌號可以任由人們去聯想。不過據了解,2009年國慶閱兵的紅旗檢閱車的車牌“京V-02009 ”現已經為紅旗檢閱車制造商——長春中國一汽集團公司收藏。


精選遊記: 長春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