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古民居閩南的“周莊”塔下村

作者: 閩山茶客

導讀 由裕昌樓乘車繼續前行3公裡,就到了首批“中國歷史文化名村”之一、著名的“中國景觀村落”-塔下村。 塔下村面積8平方公裡,全村有42座不同形式的土樓。從裕昌樓至塔下村一線處在一個清流如帶、綠樹如煙、山環水繞的谷地裡,是一個風景秀麗的閩南村落。有人稱塔下村為閩南的“周莊”。 塔下村是一個客家人的村落,全村姓張。塔下又是著名的僑村。 塔下村四 ...

 由裕昌樓乘車繼續前行3公裡,就到了首批“中國歷史文化名村”之一、著名的“中國景觀村落”-塔下村。 塔下村面積8平方公裡,全村有42座不同形式的土樓。從裕昌樓至塔下村一線處在一個清流如帶、綠樹如煙、山環水繞的谷地裡,是一個風景秀麗的閩南村落。有人稱塔下村為閩南的“周莊”。

塔下村是一個客家人的村落,全村姓張。塔下又是著名的僑村。

塔下村四面環山,茶林遍布,一條溪流呈S形穿過村子,村中有不少的石板橋。沿溪兩岸,有47座依山而建的土樓,造型各異,形成了一處蔚為壯觀的土樓群落。其中在S形溪流兩轉彎處剛好有兩座圓形土樓,使村子的布局恰似一幅太極圖,因此塔下村又被稱為“太極水鄉”。



與土樓的厚重、沉穩不同。步入塔下,似乎漫步在小橋流水人家的江南水鄉意境中。

一條清溪從山間曲折蜿蜒,將塔下村分為兩爿,穿胸而過。溪流涓涓,第次拾級而下。據說整個村子從高處看,中間的河將兩邊的建築群規畫成了一個陰陽八卦。可見當初來此的客家人對風水的重視程度,可見一斑。 塔下其實並無塔。

明宣德元年(公元1426年),張氏先民從原住地“馬頭背”踏下山來,遷居到此地。在客家話裡,“踏下”與“塔下”諧音,就有了“塔下村”名。

先民到此開基後,沿溝谷兩岸陸續建起42座方圓土樓。清朝末期,受地理環境之限,村裡人又沿溪建起一座座單院式土木結構的吊腳樓,形成大樓帶小樓、高低錯落布局的“小橋流水人家”奇妙景觀。



村中建築依溪而建。兩岸是幾十座形狀各異的土樓及土木磚瓦結構的吊腳樓,倒也屋脊相連、錯落有致。

一座被青苔侵蝕的石橋跨河而過,橋下流水潺潺,漣漪蕩漾。



閩南山鄉蒼茫之地,有如此“閩南周莊”的江南秀麗水鄉景色。在一片古樸的土樓建築群中倒也難得。吸引許多來此揮灑色彩的年輕人。



青瓦照壁,隨處可見。

一聯墨寶透出千百年來客家人的文化傳承;

土牆、黑瓦、紅對聯在夕陽斜照下散發著迷離的色彩。

一只黃狗獨享這夕陽下的安適。



在塔下村,樓房門上方都會鑲嵌一個樓名,如裕德、睿源等等,以此表現樓主的向往與追求。樓門兩側對聯更是如此。

如睿源樓的大門聯:

“睿水遙山靈秀發祥教子詩書昌後世,

源深流遠澄清維美居身質樸迪前先。”

這些言簡意賅、雋永深遠的藏頭嵌字聯,體現了勤學奮進、追求真善美的育人思想,構成了張姓家族傳統族訓的核心,對後人起著灌輸、訓誡、警策的作用。



沿著溪畔的青石板小路拾階而上,穿行在土樓中,透過油菜花望去,一座設計精致、古樸典雅的“二進”古屋映入眼簾。這就是“德遠堂”,又稱“張氏家廟”。始建於明,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重修,後又有數次維修,1994年再次修葺。

張氏祠堂就如一面鏡子展示了客家人的基本價值觀:

貴重於富;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

“德遠堂”地處於蒼松翠柏、石階曲徑環抱之中,與周圍方形的、圓形的生土樓民居相映相襯,構成了獨特奇異的景觀。

張氏族人,遍布日本、美國、東南亞各國和台灣、香港等地區,人口達五萬之眾,不少人是當地殷商富戶。
台南亦有德遠堂,即依此規制而建。

“子孫雖愚,詩書不可不讀;

祖宗雖遠,祭祀不可不誠。”

-這是兩地德遠堂後裔需同遵守的訓誡。



祠堂前半月池邊兩側,有清以來留下的19 根石龍旗杆,衝天而立。這十多根石旗杆用以表彰科舉登科的族人的。

旗杆是本村族人或百歲以上、或中進士、或拜官、或在外得意、或有顯著功績者“豎旗拜祖”所立的。文為筆尖、武為刀戟,尤以張氏十五代裔孫張金拔那一根特立獨行,領所有旗杆之首。旗杆上雕龍刻字,嵌大鬥、小鬥,還以圓雕細小的石獅、筆尖等置於杆尖作飾,制作精致,頗具特色。

一處祠堂前就聚有如此之多的石旗杆,實屬罕見。

這些石龍旗杆上鐫刻姓名、官銜及豎立石龍旗杆的年代等文字。

文官的石龍旗杆頂端飾物多雕毛筆尖鋒,武官則鐫以威武坐獅。整體旗杆群陣體現出靜穆、嚴肅、榮耀的感覺。

這些石龍旗杆,是張氏家族重視文明教化及傳統文化思想的歷史見證物,成為一道稀世罕見的文化奇觀。

石旗杆作為科舉功名的標志,遠勝腰纏萬貫,它在客家人心中的崇高地位。作為當代人的我們,是很難體會到的。

現德遠堂張姓派下4000人中,就有大學生200多人。全村獲博士學位5人,教授、副教授10多人。在國內從事文化、教育、科研等方面工作的有300多人。

中堂石柱上那幅楹聯:

“德乃祖功乃宗行其庭必恭敬止,

遠而孫近而子入是室惟孝友於。”

-這的確是鞭策後人的至理名言。



先人給後人留下的,不僅是山水相傍的一方水土,美麗怡人的居住環境,更為重要的是,還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教育子孫後代如何處世為人。

在塔下村,無論是高屋深宅,還是尋常百姓家。這些言簡意賅、雋永深遠的警句,隨處可見。

塔下村榮膺全國15個、福建省僅有的2個“中國景觀村落”以後,塔下村聲名鵲起,游客劇增。 村裡有針對性地選擇四個家庭為“文化宣傳中心戶”,重點宣傳塔下風光,傳播旅游服務規範,引導村民通過發展旅游服務業增加家庭收入。

這是家族世代居住的“圍裙樓”,已被改造成客棧,並在樓內配套開起了農家飯莊。

客房古香古色、整潔衛生。農家飯莊飯菜說是土裡土氣,卻是風味獨具。

這“圍裙樓客棧”一舉成名,前來住宿和用餐的游客絡繹不絕,生意相當紅火。



千百年來,這些寓意高遠的古建築中蘊含的處世哲理,形成了塔下與人為善、追求卓越、愛國愛鄉的濃厚文化氛圍。

它將激勵著世世代代的塔下人奮發進取、建功立業。



精選遊記: 漳州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