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地三記之泉州(一)——海內第一洛陽橋

作者: 紫玉瓔珞

導讀歷史文化名城泉州,是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素有“濱海鄒魯”、“世界宗教博物館”的美譽。早在唐代即為中國四大外貿港口之一,至宋元兩代海上貿易進入鼎盛時期,泉州被譽為“東方第一大港”。所謂“地下看西安,地上看泉州”,因為這句話,我來到了被馬可•波羅稱為“光明之城”的泉州。當昔日的繁華都漸漸沉澱,不算大的小城,卻處處散發著安逸寧和。緩步� ...

歷史文化名城泉州,是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素有“濱海鄒魯”、“世界宗教博物館”的美譽。早在唐代即為中國四大外貿港口之一,至宋元兩代海上貿易進入鼎盛時期,泉州被譽為“東方第一大港”。所謂“地下看西安,地上看泉州”,因為這句話,我來到了被馬可•波羅稱為“光明之城”的泉州。當昔日的繁華都漸漸沉澱,不算大的小城,卻處處散發著安逸寧和。緩步行走在東街和西街上,房子大多是兩三層的,底樓的商鋪退縮進去,成為騎樓;樓上都是住家。紅色的牆面,圓弧形的陽台,充滿著歐式情調,讓人想到古羅馬的風情。然而一旦拐進某條逼仄的小巷,便是青磚墁地,古舊的木頭門上貼著艷紅的對聯。“舊館驛”、“清軍驛”、“鎮撫巷”、“敷仁巷”……巷名一如遠去的足音,回味悠長。而轉角處,一個石刻卻已面目模糊的小雕像,一棵枝繁葉茂的古樹,無不透露著此地深遠的過去。

1月25日,海內第一洛陽橋
洛陽橋又稱“萬安橋”,位於泉州東郊洛陽江上,於北宋皇祐五年(公元1053年)至嘉祐四年(公元1059年)由郡守蔡襄主持了建橋工程,橋長三千六百尺,寬丈有五尺,歷經明宣德六年(1431年)、明萬歷三十五年(1607年)、1933年和1993年的數次大修,目前橋長731米,寬4.5米,船型橋墩45座。洛陽橋是我國第一座海港梁式石橋,也是現存最早的跨海梁式大石橋。因為是在江海交彙處造橋,江闊水深,工程艱巨,造橋者首創了“筏型基礎”以造橋墩,“種蠣固基”——種植牡蠣以固橋基,采用“激浪以漲舟、懸機以弦纖”的方法架梁,是我國古代重要的科學創新,被譽為“海內第一橋”,和盧溝橋、趙州橋、廣濟橋並稱為“中國四大古橋”。

在漸漸陰沉的暮色裡,我默默走上洛陽橋。江面開闊,鷗影點點,還停著許多小舟,許多水生植物在閩南的冬日裡兀自蔥郁著,江水平緩,古橋無言。橋前豎有石塔、佛像,一個個船型的橋墩,是承托起巨橋的基柱,也緩解著日日夜夜的潮汐對石橋的衝擊力。橋面上寬大平整的石板,如同鋪開的一條緞帶,引導著我緩步走向遠方。

橋中間居然還有一大片小洲,有塔,有亭,有高大的綠樹,有武士的石像,有歷代的碑林石刻,還有媽祖的塑像。附近的村民把古橋當做便捷的通道,自行車、電瓶車或是步行,小孩子們嬉鬧著跑過,灑下一路的笑聲。宋代“萬古安瀾”的摩崖就靜靜看著這一切,不喜不悲,是歷經了千年的從容淡定。

從橋那一頭返回的時候,突然發現潮水已經漲起來了。一排的船型橋墩和成片的水生樹木都已經淹沒在江面之下。海鷗們棲息在江面上,隨著水勢一浪浪地波動。這古橋,這江水,千百年來都是這樣經歷每天的輪回;也希望它們千百年後,依然能夠這樣繼續每天的輪回。

啰嗦篇

從7天到火車站也就20來分鐘的車程,我們退房後還在前台上了會兒網,才去門口坐6路車。到泉州的動車才40多分鐘,10點50就到了泉州。出了車站就是公交車站和出租車站,我們在攜程預訂的是東湖公園對面的錦江之星,找了一下只有33路是到東湖公園的。等了一會兒車才來。開車後才發現泉州的新車站造得可真遠,難怪要2元一人(福建的公交基本都是1元),開了好一陣子才漸漸有進入鬧市區的意思。途中還經過了西湖公園。看攻略說這裡的西湖是仿造杭州西湖的。過了朝天門,就感覺進入市中心地帶了。不久就到了東湖公園,靠站時司機突然來了個急剎,我坐在後車門的第一排,正准備站起來呢,這麼一來,左耳狠狠撞在前面的扶手上,痛得我差點沒流眼淚。下車後大概過了5分鐘劇痛才有緩解。還好沒撞在鏡架上,不然說不定鏡片都撞碎了。

下車前方就是錦江之星。不得不誇一下這家店交通的便利,出門往回走一站路5分鐘(泉州的一站站都很短)就是東門站,那裡很多吃的,有一家廈門連鎖的“沃頭”海蠣粥,正對著東門站的,裡面的粥品種豐富又好吃,比在廈門吃的丙辰海蠣粥要稍微便宜些。東門車站有直達洛陽橋、清源山、聖墓的公交,去開元寺走20分鐘也到了。而去開元寺路上經過泉州有名的老街——東街、西街。

錦江門口的溫陵北路有點交通大道的感覺,我們要了靠另一邊的房間,雖然只剩一樓的,也很安靜舒適。在沃頭海蠣粥美美吃了一頓,這裡每張桌子上都有醋瓶和醬油瓶,還有辣油瓶,不錯不錯,感覺粥都很清淡,我在這裡吃的每一頓都自己加了醬油和醋。

計劃下午去洛陽橋,吃完出門後找地方買地圖,在東街有一家文化用品店,老板娘說有地圖,可是是2008年版的。我們沒要,再往前走一小段,是刺桐花圖書城,我們在裡面找到了2010版的地圖,仔細研究之下,覺得洛陽橋應該是在洛陽鎮上的,而東門站就有13路經過洛陽鎮。幸虧做過功課知道,泉州的公交車到站時如果車上沒人下車,站上有沒人招手,那是不會停車而是直接開走的。所以我們一看到13路靠站了就趕緊招手。後來幾天在泉州的乘車經歷告訴我們,這一招非常明智。上車後問司機是否到洛陽橋,司機說到的,示意我們往裡走,詳情問售票員。售票員說到洛陽橋那裡會叫我們的。車裡人真多,還彌漫著一股魚腥味,後來才知道有人從市區買了很多魚養在桶裡帶著坐車,難怪這麼腥。我們都站著。還好幾站路後很多人下車了,我們都有了座位。過了洛江後,售票員說去洛陽橋的在“洛陽三角牌”站下車,下一站就是了!

下車後,根本找不到應該往哪裡走。問了一個在路邊等車的小伙子,他非常熱情地為我們指路,說順著這條路右轉往下走,就是了。在都市裡生活得久了,讓我們對陌生人有一種本能的戒備。所以出門旅行時,能夠自己看地圖解決的一般都不問路。然而在廈門、泉州、福州,凡是我們問的人,都會很熱情地給我們指路,臉上洋溢的也是燦爛好客的笑容,根本看不到那種戒備甚至冷漠的神情。這讓我想到了自己生活的城市,雖然是舉世聞名的旅游地,然而,那種人情的冷漠,那種問路時被問的本地人高人一等甚至覺得你“弄不靈情”或者以為你要從他身上騙取什麼而警惕戒備的神情,始終讓我耿耿於懷。其實換位思考,他們也沒有錯。畢竟現在的大都市裡,騙子的手段越來越高明,報紙也經常刊登有人受騙上當的新聞提醒大家注意。“不要和陌生人說話”似乎越來越成為保護自己的一種准則。作為普通人,除了靠自己多點警惕心保護好自己少受免受傷害外,還能指望什麼呢?所以那種本能的反應,其實是對所處環境的不安全感的反射。一個城市的生活品質,並不僅僅是靠造這個那個新城、在景區造許多別墅引名人入住、連續幾年被評上所謂的最具幸福感的城市就提高得起來的。如果生活在裡面的人成天帶著高度警惕心處世,那麼這個城市就算吸引了再多的名人,就算造起再多的新城,就算擁有再高的GDP和知名度,也只是當官的高升的砝碼。真正的民眾,依舊需要帶著警惕心和戒備心,在社會上辛苦地謀生。

小路一直是往下傾斜的,原來是一條穿過一個村子的路,叫“蔡襄路”。路的盡頭就是洛陽橋。橋頭站著高大的蔡襄石像。石像腳下居然有一個雞頭,不知道是哪家殺雞扔在這裡的,嚇得跑過去拍照的我一大跳。

江面上很多水生植物,一棵棵小樹連成一大片。感覺腳下的石板和橋上的石欄都比較新,應該是1993年那次修繕換上的。我們看到的,能有多少宋代留存下來的東西已經很難說了,但是看著這宏偉的建築,想像是千年以前古人的智慧結晶的延續,不管怎樣都是值得驕傲和自豪的事情。尤其是遠遠看到橋中的小洲,總以為是對岸的風景;到了後才知道原來只是橋中間的一個部分,不但建造了亭閣,還植種了高大蔥郁的樹木;還有碑林和石塔。真是讓人感嘆這工程的浩大。站立在這江海交彙處,遙想千年前的風景,心底便如驀然漲起來的潮水,難以平靜。

返程的時候,依舊經過蔡襄路穿過的那個小村莊。有許多大卡車開了進來,穿著高統塑膠鞋的村民村婦們,喜笑顏開地一袋袋地往下搬海蠣。原來村裡的婦女很多都在家裡剖海蠣,挖出來的海蠣肉一個個圓潤地養在水裡,想來是供應到城裡的大酒店和各種大排檔吧。

在下車的對面路邊等13路,發現這裡有很多開往下面縣鎮的中巴車,去惠安的特別多。這條小小的路也算交通要道了,司機開起車來都很猛,橫衝直撞的,GG護著我一直退到最靠邊,才感覺安全一些。等的時間不算久,13路就來了。返程的車要空很多。我們坐到東街上下,時間只是下午4點,慢慢往西街盡頭開元寺的方向逛。

今天要去開元寺是肯定來不及了。我們穿進縣後街,拐過清軍驛。後來又逛到了舊館驛。狹窄的小巷悠長,讓我想到了熟悉的童年景像。偶爾會和一個提著蔬菜回家的老人擦肩而過。

忽然前方在許多現代化小樓的包圍中,出現了一座塔。旁邊有說明:“定心塔:又名城心塔。據清乾隆《泉州府志》記載,明萬歷年間(1573-1620年)造,清乾隆十四年(1749年)重修,八角五層,高約4.5米。像征泉州古城中心標志,為國內古城少有。”如今,包圍著古塔的樓房已經高過許多了,泉州古城也半淹沒在現代化的建築中。

有點餓了,在西街上找到一家小店做這邊的特色面線糊的,要了兩碗。碗也不大,面線糊就是燒得很軟很熟爛的米線,味道還不錯,不過吃完並不飽。我們出來後,在鐘樓邊發現了一家百年老店——藍氏鐘樓肉粽店。一看就讓我想起小時候嘉興的五芳齋,果然是百年老店的感覺。閩南大肉粽也是當地的特色之一,我拉著GG進去,要了個大肉粽套餐。GG喜歡吃飯,店裡也有各種米飯的套餐供應。肉粽上來了,上面居然澆著紅色的醬。“辣的?!”我大驚,這我可吃不了!轉頭看看其他桌,上來的肉粽都是這副模樣。GG說要不去換一個,我說算了吧,看來不但廈門人吃辣,泉州人也吃辣。先吃吃看。哪知一口咬下去,居然是甜的!原來就是攻略裡說的,澆頭是花生醬!哈哈,甜甜的,略微有一點點辣,挺好吃的。閩南大肉粽裡面不只是肉,還放了蛋白、香菇、栗子等各種材料,真是美味啊!

出門,發現旁邊隔著一家店也是一個肉粽店。看來肉粽店在這邊也很多。原本以為泉州的鐘樓像西安那樣,沒想到居然是西洋鐘。鐘樓差不多就是東街和西街的分界點了。我們也逛得累了,明天還要去清源山,就沿著東街慢慢晃回去。居然有很多人在東街上擺水產攤賣魚,那些魚估計都是海魚,又都是活著的,奇奇怪怪,我們很多都叫不出名字來。不少本地人在買魚,挑好了老板當街殺好。有一種魚長長的,和帶魚非常像,我們一開始都以為是帶魚,可因為它又是活著的,GG說看到過資料,帶魚一離開深海,因為壓力的問題就會死的,所以我們吃的都是冰凍的。那估計這個就不是帶魚了吧。

到達賓館才6點半不到,GG還在前台旁邊上了會兒網。





















精選遊記: 泉州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