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見未知的未知

作者: 筱瀟

導讀去吳哥的前一晚,回家的路上,我忽然和螞蟻說:老公,我怎麼覺得這麼心虛呢?好像什麼都沒准備就出發了。一切的未知不管是驚艷還是驚嚇,是意外還是意料,不可預知都讓它有了新鮮的可能,如此想來,沒有充分的計劃反而會為遇見驚喜埋下潛在的伏筆吧。 建築風光篇 —— 未知的風景 在這場旅行之前,對吳哥的了解僅限於看過幾篇游記和照片。至於神秘的國度,古 ...

去吳哥的前一晚,回家的路上,我忽然和螞蟻說:老公,我怎麼覺得這麼心虛呢?好像什麼都沒准備就出發了。一切的未知不管是驚艷還是驚嚇,是意外還是意料,不可預知都讓它有了新鮮的可能,如此想來,沒有充分的計劃反而會為遇見驚喜埋下潛在的伏筆吧。



建築風光篇 —— 未知的風景

在這場旅行之前,對吳哥的了解僅限於看過幾篇游記和照片。至於神秘的國度,古老的傳說,只是模糊的概念。淺薄的意識裡甚至有些質疑,一座座寺廟會有什麼看頭呢?不過某些地方,只有身臨其境才能感受它從裡至外散發出來的魅力,吳哥便是如此。

神殿佛舍 —— 時間的轍痕

吳哥一直是攝影愛好者的聖地,既有恢弘的氣勢,又有細膩的雕刻;既有滄桑的斑駁,又有存留的溫婉。

Angkor Wat一直是吳哥建築中最耀眼的一座。即使在圖片中見過無數次,即使施工的遮擋破壞了完美的造型,它的芳容也足夠令人贊嘆。這個季節南側的水塘已經干涸,北側的池水成了拍攝倒影的唯一選擇。

Angkor wat的建築風格是典型的高棉寺廟布局,三層長方形有回廊環繞的須彌台組成了一層比一層高的祭壇,像征著印度神話中位於世界中心的須彌山。祭壇頂部矗立著按五點梅花式排列的五座寶塔,像征須彌山的五座山峰。寺廟外圍環繞的護城河則像征著環繞須彌山的鹹海。

陽光在回廊裡留下一道道影子,仿佛一條穿越前世今生的時空隧道。

七個一組的窗欞木柱與蛇欄杆上的七頭蛇呼應,像征著才會,連接天堂和人間。走在其中,你也成了風景。



巍峨的主塔樓寂靜矗立,偶爾有鳥兒飛過。這種鳥的翅膀有一圈白色的羽毛,展翅時會瞬間形成一條幾近圓圈的白色弧線。

與Angkor Wat建築風格相似的還有蔔裡盧,東美朋等,盡管它們的規模較小,卻也有著祭壇+高塔的遞進結構。祭壇的台階窄且陡,大多數時候都要手腳並用才能攀爬到頂。

蔔裡盧的五座蓮花形寶塔,由於時間久遠,塔頂長著茅草,有種蒼涼而古樸的氣質。

東美朋的石像,這兩只保存得最為完好。它的耳朵好像正在扇動,很是形像。

與石頭壘築的寺廟相比,女王宮和喀拉凡廟(Prasat Kravan)則是另一類風格。紅色砂岩的材質,使它們有一種溫潤婉約的特質。尤其是女王宮,造型小巧而精致,還有繁復細膩的浮雕,令人流連。

你見或不見我,我就在那裡,不悲不喜。你念,或者不念我,情就在那裡,不來不去。



還有處有意思的地方叫做回音塔,塔普倫,小吳哥,以及聖劍寺都有。站在塔裡某個位置,用力拍胸脯時會產生宏亮的回聲,站在塔內其他地點就沒有這樣的效果,很是神奇有趣。每當見到有人站在塔裡做猩猩捶胸狀,便知這又是個回音點。

(回來後特意重溫了一遍曾經讀過的幾篇游記,發現了好多親切的地點,甚至還有熟人。不過由於遵循的書不一樣,很多地點的中文音譯並不相同。為了不混淆,特意淡化了各個寺廟的名字。對於去過的人來說,不說是哪兒也知道那是哪裡,對於未去的人來說,說了是哪兒也未必記得住那是哪裡。只有真正經歷,才會做到把文字的表述物化成心底難忘的影像。)

高棉微笑 —— 因為懂得,所以慈悲

四面佛是吳哥建築的另一特色。吳哥大城的四個門樓都是四面佛的造型。

最著名的是巴戎寺(Bayon),寺內每一個或大或小的塔身都是四面佛像。這些面龐粗看相似,細端則發現他們的表情有微妙的不同。

無論身處寺中的任何角落,都有一尊帶著微笑的佛陀或溫柔或寬厚,或神秘或親切地注視著你。他們見證了無數次歷史的變遷,參閱過滄海桑田的輪回,這永恆的笑容裡蘊藏著一種眷顧眾生的慈悲境界。

那日傍晚在巴戎寺外,有三個喇嘛撐著傘走來走去。桔色袈裟和深色的四面佛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另外,班蒂喀黛(Banteay Kdei)的門樓也是一座小四面佛。它坐落在皇家浴池的對面,在波光粼粼的映襯之下,頗具玲瓏之態。

木石交纏 —— 最好不相見,如此便可不相戀

在吳哥寺宇中還有一種很奇特的景觀:木石交纏——樹根莖干與石制建築糾纏盤結在一起。

那些粗壯的大樹由一顆不起眼的小種子開始,歷經數百年的生長,深穩緊密地縛住神廟,讓枝干有力地向天攀升,而那些粗壯發亮的根莖,有如可伸縮的手臂,繞過梁柱、伸入石縫、繞進屋檐、裹住窗門。木與石仿佛不可分割的情侶,互相交錯緊緊相纏,這場曠世之戀延綿多個世紀,實在蔚為奇觀。

木石交纏的場景在塔普倫和聖劍寺最為普遍。另外塔頌寺的北門也有一處。

日出日落 —— 華麗邂逅

這次旅行的節奏很輕緩,只早起看過一次日出。日落倒是去了三個不同的地方觀賞。干季的暹粒少有雨,每日都很晴朗,太陽也算配合,在各個地方都很規範地露了臉。

經過了前兩天的鋪墊,第三日才跑去看小吳哥日出。五點半進院子的時候天很黑,空曠的場地能看到滿天的繁星,Angkor wat只有隱隱約約的影子。東側的天空有一顆又亮又大的星星特別惹眼(螞蟻同學說是木星),後來它成了當日比太陽還搶鏡的角色。




快六點的時候,人愈發多起來。我忽然發現自己左右後方都是說中文的游客,看來還是中國人民最勤勞,起得了早,吃得了苦。最初小吳哥的上空有一道像銀河一樣的細細絲帶,天漸明時,這條絲帶也越來越長,最後泛起了淺淺的緋紅。



那天的日出不算很成功,四周幾乎大亮了,太陽還躲在小吳哥的後方。想像中的朝霞映新日並沒有出現。太陽最後跳脫出來的時候已經不是初升的形態,而是有些刺眼了。莫非季節不對,還是說Angkor wat日出本就如此呢?

相比日出,Angkor wat的日落更讓人驚喜。夕陽照耀下的佛塔呈現出一種柔和溫暖的淺橘色。輕柔的光線拂過的每個角落都沾染了溫潤的氣質。

而背靠落日的這座藏經閣,更與流光溢彩的晚霞交相映襯,形成了強烈震撼的對比。
巴肯山日落與Angkor wat日出一樣是游覽吳哥的必選項目。下午五點半,正對太陽的山頭台階上已坐滿游客,只等太陽矜持地慢慢下落。

那天的地平線之上有一片厚重的雲層,太陽一點點被它遮蓋,正當我以為它就會這樣落幕時,卻發現雲層之下露出來一小段紅半圓,接下來的場景頗像一次倒置的日出,太陽從雲層中漸漸湧出,再緩緩向地平線挪動。



忽然,一架飛機如同一支慢鏡頭的丘比特之箭,穿過正在降落的夕陽,此景讓人群中發出一陣驚呼。在照片裡飛機只是一個小小的黑點。太陽落山,新月便露了頭,小小的猶如一顆星星。

第三天的傍晚,去洞裡薩湖看日落。雖然湖水的水質乏善可陳,沿途卻也見到了很多新鮮的場景:水上籃球場,水上教堂,甚至還有水上豬圈。

有一些小快艇跟著游船行進,靠近時一個挎著籃子的小孩會從小艇跳到船上,進行貨物的兜售,身姿靈巧得如履平地。還有一些小娃兒自己坐在臉盆裡,用手劃槳四處游走,很有意思。

五點半過,太陽開始漸漸下落,光芒從身下的雲彩暈染開來。這一日傍晚的最後定格像一幅沙畫作品。天空是背景,雲彩被溫柔隨意地塗抹成一道道飄逸又不規則的抽絲。太陽是畫中的主體,而霞光則是無可或缺的映襯,它們活躍了整幅圖的氛圍,讓夕陽也有了一種欣欣然的氣息。



想到一個問題,如果只看圖片,而不知道拍照的時間,該如何分辨日出日落呢?

宗教文化篇 —— 未知的故事

在去暹粒的飛機上,我把螞蟻同學為這次旅行准備的參考書閱讀了一遍,讀畢幾乎沒留下任何印像。那時我不曾料想這本書竟會對將來的旅行非比重要。

除了在游覽各寺廟時提供介紹,此書最關鍵的作用在於觀賞壁畫時的對照功能。即使是按圖索驥,照貓找虎,也有一種尋找發現時的驚喜,而這種驚喜是跟隨導游,被動接受講解所無法感受的意外快樂。在一路的找尋和對照中,那些古老復雜的神話故事變成了比文字更鮮活的形像記憶。

Angkor wat第三層回廊的外層刻滿了精細的淺浮雕,若把它攤開來看,是一幅長600米,高約2米的驚世巨作。這裡的壁畫主要描繪了印度史詩裡關於毗濕奴及其多個化身的故事。

這裡最吸引我的是一些有趣的細節。比如在某處行軍場景中,一個步兵的頭上有只松鼠。這個松鼠的樣子又淡定又可愛,倒是把後面的兩個士兵驚了一跳。據說刻意描畫這個松鼠是為了表明士兵們在樹林裡行軍。吳哥的壁畫很擅於用暗示的方式來交代背景。

《攪拌乳海》是最為出名的一個印度神話。傳說善神和惡神(阿修羅)為了得到長生不老的甘露,一起合作,把蛇神盤在曼陀羅山上,並分執蛇神的兩端,把曼陀羅山當做攪拌棒,共同攪拌乳海,還請來毗濕奴化作神龜將山駝在身上。經過千年攪拌,乳海終於蒸發殆盡,出現了包括阿普莎拉仙女在內等十四種寶物。而長生不老甘露最初出現在阿修羅附近,毗濕奴立刻化身成美女吸引了阿修羅們的注意,眾善神趁機奪得甘露,紛紛飲下。

一直以為“攪拌乳海”的知名是因為它表現了善惡之神難得的合作精神,誰知這個故事的結尾竟是神祗用計欺騙了可憐的阿修羅們。嗨,這不是紅果果的利用人家嘛,有違善神之名啊。

Angkor Wat這幅壁畫的一大半被施工區域覆蓋,很可惜沒能看全。

相比Angkor wat關於史詩的淺浮雕,巴戎寺第三圍外側壁畫的主題則是有關史實戰爭和人民的日常生活。於我而言,這些畫面比神話故事更加生動親切。

《御駕親征》裡,騎大像的將軍前方有只可愛的小猴兒,有沒有孫悟空的架勢?

這一段更為搞笑。一個婦人的簍子裡鑽出一只烏龜,而調皮的烏龜玩性大發,一口咬住前方士兵的屁股。可憐的士兵痛得忍不住回頭怒目而視。

梳著發髻的中國人跑來做生意。

一個婦女頭靠著簍子睡覺,結果小偷掀開簍蓋,准備偷東西。

戰爭勝利了,大家開始慶祝,展開了鬥雞,鬥豬,下棋,各種娛樂活動。甚至還有雜耍。

女王宮的浮雕細膩清晰,只可惜只能遠觀,無法近摩。這裡的浮雕主要是印度神話裡的人物,位置在各個門樓的門楣和三角楣上。

除了故事的主要人物,還配以繁復織錦般的花紋,以及裝飾性的角色。

這副門楣講的是惡魔拉伐那(下面那個十首二十手的怪物)打算挑戰濕婆,用巨大的力量搖撼濕婆所住的凱拉薩山。而濕婆也不是好惹的,他一手抱起害怕的妻子,用腳趾踩地,結果拉伐那就被困在凱拉薩山之下(這跟如來囚禁孫悟空有點像啊,只不過一個用手,一個用腳)。

吳哥大城的各個城門之外,護城河上的兩側是蛇形欄杆,上面還雕飾著兩排拔河狀的人像,這也是“攪拌乳海”的故事。一側為善神,一側為惡神(阿修羅)。

經過仔細觀察,我發現除了頭飾的區別外,善惡神的面容,表情也有著非常明顯的分別:善神的眼睛形狀是正常的丹鳳眼,而惡神的眼睛則是兩顆鼓鼓的圓球;大多數善神的表情是微笑,不笑的善神面目也比較端正,而惡神的表情都沒有笑容,如若不是凶惡狀,就是傻傻的痴呆狀。

阿普莎拉篇 —— 未知的仙女

或許是受了參考書的影響,這一路上,我們對吳哥各處的阿普莎拉都很留意。阿普莎拉是“攪拌乳海”過程中共同創造出的美麗“生物”。這些美麗仙女的主要職責是為神明服務,以舞蹈娛樂眾神。在各個寺廟的跳舞大廳裡,我們可以看到石柱上阿普莎拉翩翩起舞的形像。

除此之外,她們也出現在窗邊,回廊的各個角落。

在不同的寺廟,阿普莎拉的造型也頗有不同。Angkor wat裡的阿普莎拉造型華麗,連發型樣式就有三十多種。另外她們還成群結隊地出現,這在其他寺廟裡是極其少見的。

三人組,四人組,甚至還有五人組:

兩組手挽手的仙女Twins。阿普莎拉相互間的親密動作也是比較少見的。

塔普倫有一位特別的阿普莎拉,她躲藏在樹洞裡,調皮地向外張望。

還有一個生氣嘟嘴的阿普莎拉,好像和旁邊那位笑眯眯的阿普莎拉吵架了不開心。

各種照鏡自賞的阿普莎拉。

各種輕撫發辮的阿普莎拉。

零碎拾遺篇 —— 未知的際遇

暹粒機場出入關索賄嚴重。進出都遭遇到,或暗示或明示。不過直接拒絕後倒也沒有進一步的為難。
柬埔寨人民很瘦,馬路上連微胖者都難覓蹤影。柬埔寨的小孩都有著長而翹的睫毛,細而疏的軟發。在景區內外,會遇到很多追著游客賣貨要東西的孩子,他們說著流利的英語甚至漢語,表達的是同一個內容:我需要錢上學,請幫助我。

暹粒的街上有很多tuk-tuk車,停在街上招徠顧客。如果去吳哥窟游覽,可按一天或幾天的價格來談。每到不同的景點,司機會講好他在哪裡等。這次買了當地的電話卡,結果只用過兩次,一般來說都很容易找到自己的車。

在吳哥的最後一個下午,去參觀了當地的工藝品學校。這裡是聯合國為幫助柬埔寨平民自力更生而成立的教育機構。以鄉村貧民為主要對像,教他們學習一些傳統工藝技能,包括木雕,石雕,漆器,絲織,絲絹畫,版畫等。手工藝品的制作過程復雜精細,作品自然比老市場賣的工藝品要精致很多,價格也要貴一些。

工藝品學校的院子裡有一座石雕的小像,盤腿打坐,腆著肚子,手托長鼻,可愛到不行。在各個工藝品店鋪搜尋這種姿態的石像均未果,頗為遺憾。

在參觀Angkor wat的時候遇到給小孩子剃度的一幕。

三個喇嘛坐在佛像前咕嚕咕嚕念著經,對面的三個孩子身穿同樣的金色服裝,雙手合十,跟著默念。

後來,一個頭頂留著一撮長發的小男孩被媽媽領出來,接受剃度。並不了解這是怎樣的儀式,小男孩虔誠安然的表情倒是讓我印像很深。




在塔普倫的某個角落看到這樣一只氣勢威武的蜘蛛,鮮艷的顏色,霸氣地占據在網中央,八只腳上還有像彈簧一樣的東東。回來後看照片又發現它的背部似乎有一個人臉狀的符號,真是神奇。

嚴重推薦老市場,吃飯購物都比外面便宜很多,而且還有free-wifi。附近的massage價格也不貴。

關於柬埔寨的吃食,最喜歡的還是水果shake,鮮果榨汁混合牛奶冰沙,口感非常爽滑濃郁。不過不同的店鋪質量會有所區別。

此次游覽的路線非常隨性,並不具參照作用,還是簡單記錄下:

第一日:喀拉凡(豆蔻寺Prasat Kravan)->
皇家浴池(Srah Srang)+班蒂喀黛(Banteay Kdei) ->
塔普倫(Ta Prohm)->
塔瑪嫩(Thammanon)+周薩寺(Chau Say Tevoda) ->
巴戎寺(Bayon) ->
小吳哥(Angkor Wat)日落

第二日:蔔裡盧(Pre Rup)->
女王宮(Banteay Sri)->
東美朋(East Mebon)->
塔頌寺(Ta Som)->
盤蛇寺(Neak Pean)->
聖劍寺(Preah Khan)->
十二生肖塔(Prasat Suor Prat) ->
像台(Elephant Terrace)->
空中宮殿+王宮(Phimeanakas & Royal Palace)->
巴肯山(Bakheng)日落

第三日:上午 —— 小吳哥日出+壁畫游覽 ->
重游塔普倫 下午 —— 洞裡薩湖日落

第四日:上午 —— 重游聖劍寺 ->
重游巴揚寺,下午 —— 工藝品學校參觀 ->
老市場購物+massage+無線。

後記 —— 未知的總結

這篇游記寫了很久,妄圖客觀描述,卻又顯得平淡缺乏熱情。完成前面所有的文字和插圖後,依照慣例最後的最後會來一小段無病呻吟的感嘆。那麼就從題目開始吧,它始於一本書的名字《遇見未知的自己》。每一次出發都是一場未知的遇見,正如那則廣告所說:旅行讓我們看到世界,更讓我們看到自己在其中的位置。

“親愛的,外面沒有別人,只有自己。”你看見了嗎?

(更多圖文:

http://***/s/blog_59234ae20100obx9.html

http://***/s/blog_59234ae20100oeqk.html)


精選遊記: 暹粒-吳哥窟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