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盧人的小羅馬-阿爾勒(一)

作者: moonyyang

導讀2011年7月11日 星期一 看完向日葵,感覺到“飢腸響如鼓”,瞟了一眼表12點50,逛了一上午該到補充能量的時候了。大家都說有同感,於是催促司機“可樂”趕緊走,上了車“可樂”猛踩油門,汽車“呼嘯”地向古城阿爾勒(Arles)方向疾駛而去。約摸有20分鐘,古城城牆出現在了眼前。 我們到的是阿爾勒的北門,叫騎兵門(Porte de la Cavalerie),城門外面是拉馬丁廣場(Place L ...

2011年7月11日 星期一

看完向日葵,感覺到“飢腸響如鼓”,瞟了一眼表12點50,逛了一上午該到補充能量的時候了。大家都說有同感,於是催促司機“可樂”趕緊走,上了車“可樂”猛踩油門,汽車“呼嘯”地向古城阿爾勒(Arles)方向疾駛而去。約摸有20分鐘,古城城牆出現在了眼前。



我們到的是阿爾勒的北門,叫騎兵門(Porte de la Cavalerie),城門外面是拉馬丁廣場(Place Lamartine)。阿爾勒古城四周被城牆包圍著,像阿維尼翁一樣。穿過由敦實、厚重、粗壯的石塊建成的騎兵門,就是騎兵大道(Rue de la Cavalerie,左邊的那條)。

阿爾勒在公元前123年被羅馬人占領,後被擴建作為凱撒大帝(Gaius Julius Caesar,100 BC-44年BC)統帥的羅馬第六軍團(Roman legion Legio VI Ferrata)退伍老兵的居住地,它的全稱是“Colonia Iulia Paterna Arelatensium Sextanorum”(凱撒第六士兵團阿爾勒居住地)。為安置這些羅馬士兵,在阿爾勒城中建造了許多羅馬式的建築,如凱旋門、圓形劇場、競技場、劇院、羅馬浴室等等,這也是阿爾勒被稱為“高盧人的小羅馬”的原因。

到了11-12世紀,阿爾勒發展成普羅旺斯地區第二大的城鎮,也成為了流經此地的羅訥河(Rhone River)上一個繁忙的港口。鼎盛時期阿爾勒有1萬5至2萬居民,同時也吸引了眾多的宗教團體來此“安營扎寨”,其中就有著名的聖殿騎士團(Knights Templar)、醫院騎士團(Knights Hospitalier,歷史上3大著名騎士團,另一個為條頓騎士團(Teutonic Order))和托缽修會(mendicant orders)等。在這時期,他們修建和改建了諸多教堂,其中就包括在普羅旺斯地區非常著名的聖托菲姆教堂。

因為阿爾勒的眾多古羅馬遺跡,1981年古城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收入到世界遺產名錄中。



進城後,“可樂”直奔這家店,要了一份很像墨西哥肉卷的快餐,看得我直眼饞,當即也要了一份,4.6歐。店裡的女伙計從鋼钎上的大肉卷中片些肉下來,加熱,再放點菜,用烙餅那麼一卷,倍兒香。

邊吃邊跟著導游“可樂”繼續往城裡走,路上看到這輛觀光小火車,它經停城內各個景點,票價不太清楚。



我們到的第一個景點是阿爾勒的圓形競技場(Arles Amphitheatre),它建於公元前1世紀,能容納2萬多名觀眾。以前是用於觀看戰車比賽和血腥的徒手格鬥的場所,現在每年有鬥牛表演,夏季還舉辦音樂會和戲劇演出。競技場是阿爾勒最吸引游客的景點之一,門票6歐。我們沒進到裡面去,只在外面看了看。

競技場分為上下兩層,每層有60個這樣的圓拱。比著名的羅馬鬥獸場要小很多,羅馬鬥獸場有4層,每層有80個圓拱,能容納5萬名觀眾。



5世紀以後羅馬帝國開始衰敗,競技場被改成四個方向帶有“瞭望塔”的城堡,圓拱門也被建成了房屋,整個競技場共有200多間。場內建還有兩座禮拜堂,一座在建築中央,另一座在西瞭望塔附近。

直到1826年,它才恢復到原來競技場的模樣,重新啟用後作為鬥牛的場所,延續至今。

快到圓形競技場時,“可樂”提醒我們:“這一帶是小偷活躍區域,背包要挎到前面,以免財務受損”。大家聽後不敢怠慢,走過這一段時也都緊抱背包,兩眼四處張望。競技場周圍有一溜兒小貨攤,主要以賣服裝、紀念品為主。此時正直中午,太陽當空直曬,街上沒多少游客,小偷們也去午休了。

走過“危險地帶”後,又沿著小巷往南走,很快就看到了圓形劇場。



這是古羅馬時期建造的圓形劇場(Theatre Antique),現只留下兩根大理石柱子。我們在圍欄外照了幾張相,沒進到裡面去(進去要買票,6歐),也沒看見裡面有游客。

圓形劇場和前面看到的競技場一樣,都是建於公元前1世紀的奧古斯都(Gaius Julius Caesar Augustus,公元前63 年-14年,羅馬帝國的開國君主)時期,共有3層,能容納8000名觀眾。中世紀時期,劇院的石頭被搬走修建城牆。

現在劇場裡正在搭建演出台,四根鐵架子已經豎立起來了。每年的演唱會和歌劇表演仍把這裡當作主會場。和阿維尼翁一樣,這些古老的建築繼續發揮著作用,即便它已經成為廢墟。那兩根曾經用來懸掛罪犯的大石柱,現在每年6-7月份阿爾勒藝術節時都作為舞台的背景。



離開圓形劇場,又開始走街串巷。門樓。左邊是路燈,右邊是聖像。路燈和招牌



幽幽小巷,彌漫著濃濃的歷史沉重感。



走出狹長的小巷,突然感覺豁然開朗,眼前出現了一大片空地,這就是阿爾勒城的中心-共和國廣場(Place de la Republique)。

廣場北邊是建於1673年的市政廳(Hotel de Ville,Town Hall)。市政廳樓外犄角處(站著好多人的地方)有處免費的公共廁所,衛生實在是不敢恭維,無論是味道還是清潔快趕上國內的廁所了。



廣場東邊是聖托菲姆教堂(Eglise Saint Trophirme),這是一座仍在飄散著中世紀氣息的教堂。中世紀時期,這座位於去聖地亞哥朝聖路上的教堂,曾經因為留下了眾多朝聖者的足跡而名揚天下。

聖托菲姆相傳為阿爾勒首位主教,死後他的聖骸保存於此,並將原教堂改名為聖托菲姆教堂。



教堂正門上的12世紀精雕細琢的門楣雕塑。雕塑講述的是《聖經.新約全書》,耶穌基督坐在中間,像征著福音傳道者圍在兩邊,左邊是:聖馬太的天使和聖馬可的獅子;右邊是聖約翰的鷹和聖路加的公牛。十二信徒坐在下面。入口左邊是一隊基督徒走入天堂,右邊是一隊罪人被扔進地獄。入口處還雕有許多聖經中的場景:天使報喜、基督洗禮、東方三博士拜見等等。正面下方由圓柱分開的是一些聖人的雕像。



共和國廣場中央的羅馬方尖碑,高20米,最早它豎立在羅馬皇帝君士坦丁二世(Constantine II,316-340年,337-340年在位)時期的阿爾勒古羅馬雜技場(Roman Circus),後雜技場被廢棄,方尖碑倒塌斷裂為兩截,1389年被發現,但直到1676年才重新立於此地。



共和國廣場上的“牛”,不知道有什麼說道。看“牛”肚子下的說明是:給“牛”照相或合影,上傳到指定網站上,由大家投票選出最佳攝影作品。

更多照片請訪問博客:
http://***/s/articlelist_1266845234_0_1.html


精選遊記: 阿爾勒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