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末記憶——廈門四日自由行(第四日完結篇)

作者: 時光的過客

導讀游程的第四日,即將進入這次“廈末”之旅的尾聲,今天的旅游項目不會因為是最後一日而平庸的度過,不信?各位看官繼續圍觀。 圍觀之前,我們先進食一碗“大同鴨肉粥”,不得不說,夏天一早吃的有點油膩,但是廈大JJ之星,對門街角每到傍晚有一位阿姨賣的不出名的蝦餅和牡蠣餅(2元一個)卻很對胃口,鹹中帶有回甘,配合著海味的鮮味,恰到好處甚是出彩!至少很� ...

游程的第四日,即將進入這次“廈末”之旅的尾聲,今天的旅游項目不會因為是最後一日而平庸的度過,不信?各位看官繼續圍觀。

圍觀之前,我們先進食一碗“大同鴨肉粥”,不得不說,夏天一早吃的有點油膩,但是廈大JJ之星,對門街角每到傍晚有一位阿姨賣的不出名的蝦餅和牡蠣餅(2元一個)卻很對胃口,鹹中帶有回甘,配合著海味的鮮味,恰到好處甚是出彩!至少很符合南方人的口味。

說著說著就又奔吃上去了,汗顏……

言歸正傳。

最美的大學
廈門大學多有名,有多迤邐,我和大家一樣都是早有耳聞。依山傍海的美,學生在這裡讀好書,還是需要一定毅力的。

“廈門大學”跟“南普陀”毗鄰,一個是著名的高校,一個是我國知名佛學院。

我突發奇想,讀書和出家何嘗不都是修行,修身修心,兩全其美!

我們今日時間有限,廈大之行只能點到為止。小女甚是不滿意,原來她是帶著任務來的。

小女要看一人,一景。

人既是廈大名人——易中天教授,景既是廈大某偶像劇的拍攝地——上玄場。

各位看官,一定納悶,這小女口味實在離奇,風馬牛差了十萬八千裡。

其實細想來都是追星,文學明星和偶像明星都是星。

當然易教授我等是沒見到。

但漫步在廈大的校園卻也是賞心悅目之事。特別喜歡那些學生的宿舍,承襲了集美,廈門等地建 築的特色,值得一看。

人未見,景已觀。

回來相機裡居然一大堆,小女留念的偶像劇的拍攝地……

原本希望小女參觀廈大的初衷,給位看官,我不多說,大家也能猜出幾分吧。“比如從小立下志向”……

但想著“行千裡路勝過讀萬卷書”的古話,身在其中,讓孩子慢慢體悟吧。

步出廈大後門,便是香火鼎盛的“南普陀寺”。









一葉一菩提

剛出廈大,就能看見行人中有著土黃色的衣袍,想必南普陀不遠了。

從廈大步行5分鐘既可以進入寺廟。南普陀寺是免費進入的,入口可以免費領取平安香一支。

摘取寺廟的介紹“居於鷺島名山五老峰前,背依秀奇群峰,面臨碧澄海港,風景絕佳1924 年,改地方寺院為十方叢林。第二年就寺創辦閩南佛學院。從此,海內 高僧頻臨弘法,十方佛子競來求經。稱盛一時,馳名中外。”

佛曰:一花一世界,一葉一菩提。

人世間的兩大學院比鄰而建,參悟世間各事。

寺廟門口的放生池,據說有“萬龜池”之稱,聚集了眾多善男信女放生的烏龜,很是壯觀。

“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那便是寺前的一池荷花。

我們隨著人流進入禪寺參觀……

南普陀的素餅很有名,以綠豆口味尤優。

同行閨蜜看著我笑而不語,我覺得奇怪,以往“購物狂人”,“導游摯愛”,為何到今日還未采購地方特產,這不是她的作風呀?

還記得在第一日,出機場時提醒大家拿機場免費地圖的是嗎?要是看官忘記了,那真是枉費我的苦心了!

機場免費地圖背面是一個網站,可以通過打電話(提早2小時預約),告知需要的廈門特產,到時到機場櫃台領取即可,價格還會低於市內超市。這下可是樂壞了閨蜜。一通電話搞定特產!

中午11點繼續XYJ海鮮排擋,榮我感慨一下:不用等位的感覺真好。





廈門華僑博物館

下午2點退房,離到機場還有3小時空余,恰巧酒店對面便是“廈門華僑博物館”,符合今日的主題“廈門人文游”。

這個博物館不是廈門很熱門的景點,但值得一看。

以前只知道“集美學村”和“廈大”是陳嘉庚先生集資建設的,這個“華僑博物館”同樣也是這位愛國華僑領袖捐贈創建的。

被譽為“世界上獨一無二的華僑歷史博物館”。用圖片,實物等形式生動的揭示了華僑先祖漂洋過海謀生的辛苦歷程,見證了契約華工的悲慘命運。對於我們一行五人,無論是孩子還是成人都是很生動的一課。

這裡我要感謝一下:我們在參觀時,有一位戴著眼鏡,齊耳短發的女孩略帶羞澀上前詢問,是否講解?原來是“廈門外國語高中”的孩子在此為游客免費講解,女孩看我們很有興趣,便講的越發帶勁。

可愛的陳姓女孩,謝謝你!

要是說廈門的美景讓我們樂不思滬,那你的那份熱情也給我們這次廈門之旅,留下了美好的印像。

不知道,何時再去廈門?

各位看官,要是有幸參觀“廈門華僑博物館”,記得見見那位可愛的女孩。



閱讀四日,終須一別

閨蜜的特產機場領到,心滿意足!

小女的背包裝下了孩子的小玩意,稱心如意!

晚上,7點20分高崎機場起飛回滬。

我們的記憶盛的滿滿當當,正如我們來時放空的的心情。

我聽見孩子對著機窗外,小聲的說“再見了廈門,再見了鼓浪嶼!”


精選遊記: 廈門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