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地利的昨天和今天--維也納的戒指路

作者: 往往

導讀在維也納你會感到空氣清新,環境優美,舒適無比。這是個擁有1800多年歷史的古老城市,中世紀歐洲最大的三座城市之一,目前面積有415平方公裡,人口160萬,位於奧地利東北部,阿爾卑斯山北麓,多瑙河畔,著名的維也納森林環繞周圍,南面是深幽的山谷和開闊的平原。維也納有多瑙河的女神之稱,是一座典雅、美麗、清潔的花園城市,曾因環境幽雅被聯合國評為最適合人� ...

在維也納你會感到空氣清新,環境優美,舒適無比。這是個擁有1800多年歷史的古老城市,中世紀歐洲最大的三座城市之一,目前面積有415平方公裡,人口160萬,位於奧地利東北部,阿爾卑斯山北麓,多瑙河畔,著名的維也納森林環繞周圍,南面是深幽的山谷和開闊的平原。維也納有多瑙河的女神之稱,是一座典雅、美麗、清潔的花園城市,曾因環境幽雅被聯合國評為最適合人類居住的城市,也是奧地利最主要的旅游城市,每年游客就有近300萬。走在大街小巷,到處是中世紀的建築,古色古香的,讓人感到那曾經的輝煌。







在現代歐洲版圖上,奧地利的疆土只有很小的一塊,別說和俄羅斯、法國、德國不能比,就連羅馬尼亞、波蘭也比它大很多。歷史上,奧地利可是輝煌得讓人無法想像。幾次分合,其疆土大得幾乎包羅歐洲大部分。不知道現在的奧地利人對此有什麼樣的感想。





漫游維也納古城,當然要走戒指路,所謂戒指其實就是環路,只不過不像我們的二環三環是快速路,它其實是環城林蔭大道。只有 4公裡長,57米寬,圍繞保存完好的維也納老城區。這裡原是當年在土耳其奧斯曼軍隊圍攻維也納時,起過重要抵御作用的舊城牆所在地,後來隨著奧地利帝國、奧匈帝國的發展,維也納人口越來越多,1858年起舊城牆開始被拆除,修建起環城林蔭大道,1865年竣工。此後40多年裡,當時奧匈帝國皇帝邀請歐洲著名設計師參與沿道兩旁建築的投標,逐步建成一批蘊涵古典主義風格的建築群。在這裡你可以看到有軌電車,它的總長居世界第三,它是19世紀發展起來的,目前仍在城市交通中發揮重要作用。

戒指路上有很多著名的景點,尤其它所包圍的老城區,有最著名的奧地利的冬宮,就是位於市中心的霍夫堡,用導游的話說,這裡相當中國的故宮。

去看霍夫堡那天,天陰的厲害。穿過新霍夫堡皇宮的大門,就來到了氣派非凡的英雄廣場。英雄廣場上的兩座銅像分別紀念的是,在和土耳其人大戰中戰無不勝的歐根親王,和成功抵御拿破侖的卡爾大公爵。那個半圓型的宮殿就是霍夫堡了。它曾經是神聖羅馬帝國皇帝的居住地,也是奧匈帝國皇帝的居住地。







神聖羅馬帝國是中世紀歐洲封建帝國。公元962年。德意志國王、薩克森王朝的奧托一世在羅馬由教皇約翰十二世加冕稱帝(962~973在位),為羅馬的監護人和羅馬天主教世界的最高統治者。從1157年起,帝國被稱為神聖羅馬帝國,帝國極盛時期的疆域包括近代的德意志、奧地利、意大利北部和中部、捷克、斯洛伐克、法國東部、荷蘭、比利時、盧森堡和瑞士。後來很長時間被哈布斯堡家族把持。1806年為拿破侖一世所滅亡。到了19世紀,奧匈帝國建立,奧地利哈布斯堡王朝和匈牙利組成了聯邦,匈牙利國王與奧地利皇帝均是同一個人。可以想見當年的奧地利有多麼的輝煌。

在霍夫堡皇宮長達七百年的歷史中,記載著瑪麗亞·特蕾西亞女皇開明統治的帝國盛世,記載著約瑟夫二世繼承母業大刀闊斧實行改革的輝煌業績,當然也記載了弗蘭茨一世皇帝為了平息和拿破侖的紛爭而下嫁女兒的恥辱,記載了弗蘭茨·約瑟夫一世皇帝時代多民族國家由盛而衰的景像。

在哈布斯堡王朝中,最應該提到的就是那個瑪麗亞·特蕾西亞女皇。她是奧地利唯一的女皇。她的父親查理六世沒有兒子,為了避免哈布斯堡家族權利旁落,早早立下女性可以繼承王位的詔書。查理六世突然去世,23歲的瑪利亞繼承了王位。此時奧地利正處在危難時刻,國庫空虛,瘟疫肆虐,周邊的西班牙、巴伐利亞、法國等國都來夾擊,女王臨危不懼,指揮作戰,加上政治手腕,終於保住了哈布斯堡王朝的疆土。特蕾西亞女皇是奧地利歷史上很有作為的一位女皇,她的著名格言是“寧要中庸的和平,不要輝煌的戰爭。”她不但把國家治理得井井有條,還生了13個女兒和3個兒子,然後把這些女兒都嫁給歐洲各個國家的王公貴族,使整個歐洲的王室都成了她家的親戚。奧地利在特蕾西亞女皇和她的父親卡爾六世治理期間經濟社會取得了空前的發展,奠定了安全統一的政治基礎,特蕾西亞女皇也被稱為開明的女皇。難怪她被稱為奧地利的國母。她的雕像就坐落在瑪麗亞·特蕾西亞廣場。廣場附近的古典建築都曾是當年的宮庭建築,現在是奧地利享譽世界的兩個博物館,左邊為美術史博物館,右邊是自然博物館。中間是瑪麗亞·特蕾西亞的像,建於1888年,在瑪麗亞·特蕾西亞像的基座及周圍,有許多立像、騎馬像、雕像等,都是活躍在女皇統治時期的宰相考尼茨等將軍、藝術家。



那天,我們走在老城區,突然降臨的雷陣雨,讓人有點猝不及防,一時間游人們都從街巷裡消失了,我們在一個書店避雨,看著雨點在敲打著古老的路面,濺起了水花,發出清脆的聲響,像琴鍵奏出美妙樂曲。時間雖不長,但雨量相當可觀,可以看到白花花的水流在地面流淌。20分鐘以後,雨戛然而止,瞬時,地面的水不見了,讓你不得不佩服人家的城市建設,排水設施之良好。

在歐洲總能看到黑死病紀念碑。黑死病其實就是鼠疫,據說是蒙古人西征到黑海旁邊的一座城時,久攻不下,所以將一件鼠疫患者的衣服扔進城內,從此鼠疫傳遍歐洲.影響了歐洲許多年. 人類歷史上曾有過數次毀滅性的鼠疫大流行。首次大流行發生於公元6世紀,疫情持續了五六十年,流行高峰期每天死亡萬人,死亡總數近一億人。 第二次大流行發生於公元14世紀,持續近300年。這次大流行僅在歐洲就造成2500萬人死亡,占當時歐洲人口的四分之一;意大利和英國死者達其人口的半數。 這可怕的傳染病影響是巨大的,它徹底改變了整個歐洲乃至世界的歷史,它給世界帶來的最直接的後果就是歐洲乃至世界各國從此非常注意對傳染病的防治,國際上通常稱其為“第一次衛生革命”。黑死病在某種程度上也改變了歐洲的社會結構,它毫無偏倚的把死亡帶到每個人面前,全家死光的貴族留下了大量的荒蕪土地,由於沒有勞動力,薪水不得不提高,農民有了收入來買下閑置的土地,結果他們中有很多人成了擁有土地的新貴族,農奴階層由此瓦解。



黑死病徹底動搖了宗教桎梏,人文主義的思想開始復蘇,文藝復興的萌芽開始孕育。藝術家的作品中不再是宗教形像一統天下,悲觀和抑郁的情緒,贖罪和死亡的主題成為這個時期的重要題材,以至後來才發展出歌特式的風格。

所以有的時候壞事可以變成好事,就看你怎樣對待它。


精選遊記: 維也納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