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走於貴族與平民之間的豆腐

作者: _bbcv013601430

導讀在酒席、宴會上品嘗豆腐,你能感受到它源自於貴族的那份精美和細致;在自家餐桌上品嘗豆腐,你更能感受到其中蘊含著的普通百姓生活的那一份寧靜和溫馨。 游走於貴族與平民之間的豆腐 王自立/文 在整個淮揚菜系中,有案可稽的、最具悠久歷史的傳統美食,大概應當是最貴族化、也是最平民化的——豆腐。 說豆腐首先是貴族化的,因為它的的確確出自名門、誕生於� ...

在酒席、宴會上品嘗豆腐,你能感受到它源自於貴族的那份精美和細致;在自家餐桌上品嘗豆腐,你更能感受到其中蘊含著的普通百姓生活的那一份寧靜和溫馨。

游走於貴族與平民之間的豆腐

王自立/文

在整個淮揚菜系中,有案可稽的、最具悠久歷史的傳統美食,大概應當是最貴族化、也是最平民化的——豆腐。

說豆腐首先是貴族化的,因為它的的確確出自名門、誕生於王公貴族之家。公元前164年,劉安襲父封為淮南王,好仙道、喜煉丹的劉安為求長生不老之藥,煉丹之中發明了豆腐。在不少古籍中,如明代李時珍的《本草綱目》、葉子奇的《草目子》、羅頎的《物原》等箸作中,都有豆腐之法始於漢代淮南王劉安的記載。豆腐是貴族化的,因此它自然會出現於高檔宴席之中。“扇面豆腐”、“鏡箱豆腐”、昔日被列為御宴菜品的淮揚名菜“文思豆腐”等,都是我們耳熟能詳的美味佳肴。即使在貴族化到了極致的滿漢全席中,冷、熱菜中,豆腐均有它的一席之地。最令人叫絕的是在豆腐的發祥地——安徽淮南八公山下所制作的“豆腐宴”,冷盤、熱菜,全用豆腐,多種烹調工藝精心加工制作出的菜美味佳,獨一無二。

豆腐又是平民化的。自從豆腐技法傳入民間,尋常百姓們平日裡菜籃子裡盛得最多的大概就是豆腐、蔬菜了。現代大作家周作人先生有雲:“中國人瑣吃的小菜,一半是白菜蘿蔔,一半是豆腐制品……”我讀小學的時候,正是“文革”後期,生活水平遠不如現在。中午吃飯,有菜;早、晚喝粥,就的是不能算菜的蘿蔔干,因此就有了“中飯菜”這麼一種說法。當然,每日的“中飯菜”常常是蔬菜多、葷菜少,而我們姐弟那時似乎特別饞,特別想吃葷菜。於是,母親就時不時地教育我們說,“不要老是想著吃大魚大肉,記住:青菜、豆腐保平安”。

豆腐雖然是普通、平常的家常菜,但憑著華夏民族的聰明智慧,兩千多年來,造就了多姿多彩的烹飪制作方法,烹制出不下萬種的菜肴、小吃等食品,產生了數不清的地方名特產品。從四川的“麻婆豆腐”、 湖北的“荷包豆腐”、“東坡豆腐”、北京的“沙鍋豆腐”,到江浙的“臭豆腐”、“豆腐干”、海南的“豆腐燒”,可以說,豆腐是大江南北、全中國美食中最平民化、最豐富多彩的一種。

其實,就是在人民生活奔小康的今天,豆腐、豆腐制品依然是平民百姓餐桌上不可或缺的主要菜肴之一。無論是最本色的小蔥拌豆腐、青菜豆腐湯,還是改善生活的蟹粉豆腐羹、杏仁豆腐(淮揚傳統夏季甜菜),豆腐都是主角。甚而至於,在揚州,“大煮干絲”簡直就是平民化特色名饌的代表和像征。這些豆腐制品中無不蘊含著普通百姓生活的那一份寧靜和溫馨。

自從公元757年鑒真大師東渡日本把豆腐技術傳進了日本後,豆腐已逐步走向世界,中國人吃了兩千年的日常食品,如今已成為西方人餐桌上的珍饈,“TOFU”(豆腐)一詞也作為新的外來語被收入英語詞典之中。

揚州與豆腐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甚至連歌詠揚州的唐詩佳句也成了豆腐丸子漂亮、動聽的名字。在網上曾看到一個貼子,說:蓉兒做的豆腐丸子,叫做“二十四橋明月夜”。哦,多熟悉的詩句、多親切的名字!不知這“蓉兒”是不是金庸小說中的人物,如果的確如此,那倒又不失是我們揚州人宣傳淮揚美食的一個好由頭了。就算不是,那也無妨,因為即使沒有那麼好聽的名字,豆腐丸子也的確是非常好吃的一種美食。尤其是現炸現吃,炸成金黃色,一口咬下,外香脆、內酥嫩,百吃不厭,真正就像是陳佩斯表演的小品《賣羊肉串》中的台詞,“保證你是吃一串(個)想兩串(個),吃兩串(個)想三串(個)……”。你要是問我為什麼敢如此肯定地下這樣的結論,那我告訴你,因為我有親身體驗,從小到大,我一直吃我外祖母炸的豆腐丸子三十余年,至今想起,口中的饞(唾)液就立刻情不自禁地多了起來——我不禁想起住在濱海、九十三歲的外祖母了!

“舊時王榭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以劉禹錫《烏衣巷》中的這句詩來說豆腐的發展過程,好像倒也貼切。是啊,二千多年來,豆腐不正是始終穿梭於高檔宴席和百姓餐桌之間、游走在貴族和平民之間嗎?


精選遊記: 揚州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