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8.24—2011.8.27太原晉中四日游記

作者: 心也可清

導讀山西和太原對我來說其實已經不陌生了,2009年和2010年先後兩次去了壺口、平遙和大同等地,而今年的行業會議又安排在太原舉行,所以接通知之後的的第一反應並不是太感興趣,只是在臨出發前才看了一下太原周圍的景點分布情況,准備在會議間隙安排了一些前兩次未曾走到景點,進行一次遺補缺的旅行。 D1(8.24)上海——太原(山西博物院、煤炭博物館) 宿:太原 23號� ...

山西和太原對我來說其實已經不陌生了,2009年和2010年先後兩次去了壺口、平遙和大同等地,而今年的行業會議又安排在太原舉行,所以接通知之後的的第一反應並不是太感興趣,只是在臨出發前才看了一下太原周圍的景點分布情況,准備在會議間隙安排了一些前兩次未曾走到景點,進行一次遺補缺的旅行。

D1(8.24)上海——太原(山西博物院、煤炭博物館) 宿:太原

23號下班後,坐Z96(19:22發車)硬臥從上海出發,前往太原,這班車屬於典型的夕發朝至,上車就可以睡覺,第二天早晨8:40分抵達太原站。

出站後在肯德基解決了早餐,火車站這裡出租車很難打,無奈之下只有找公交車前往了,但是光照公交車車站就費了很大的周折,足足折騰了半個小時,唯一的收獲是找到了前往榆次老城的901車站,方便了大後天的出行。

會議指定的賓館位置比較偏僻,簽到付費後順利辦理了入住手續,洗漱之後打車出發前往山西博物院。

山西博物院位於太原市汾河西畔,是山西最大的文物收藏、保護、研究和展示中心。山西博物院建築群由主館與四角輔樓組成。整個建築群如山似闕,跌宕起伏,雄渾大氣,成為太原市重要的標志性文化建築。由於是工作日,取票窗口除了我一個人之外沒有取票的,暗自慶幸今天能安靜的參觀博物館了。

山西博物院的基本陳列以“晉魂”為主題,由《文明搖籃》、《夏商蹤跡》、《晉國霸業》、《民族熔爐》、《佛風遺韻》、《戲曲故鄉》、《明清晉商》等7個歷史文化專題和《土木華章》、《山川精英》、《翰墨丹青》、《方圓世界》、《瓷苑藝葩》等5個藝術專題構成。宏闊而細膩,循歷史脈絡,聚文明亮點,濃縮了5000年歷史與藝術精華,集中詮釋了三晉文化在華夏文明歷史中最輝煌的片段。

博物院的主要鎮館之寶—鳥尊,以鳳鳥回眸為主體造型,在鳳鳥的腹背上一只小鳥靜靜相依,並且成為鳥尊器蓋上的捉手。鳳鳥的尾部,一只可愛的大像探出了腦袋,長長的鼻子恰到好處地與鳳鳥的雙足形成三足鼎立之勢,保證了鳥尊的穩定性。器蓋內鑄有銘文“晉侯作向太室寶尊彝”,表明這是晉侯宗廟祭祀的禮器。

龍形觥的前端龍首昂翹,瞪目張角,齜牙咧嘴並以此處為流。蓋面中央有一蘑菇形紐。器身兩側各有一對耳可以用來懸掛。腹兩側飾鱷魚、夔龍紋。龍形觥遍飾華麗精美的圖案,花紋線條流暢明快。

1965年發現於山西大同市石家寨北魏琅琊王司馬金龍墓的木板漆畫,為墓室屏風的一部分,畫面內容取材於《列女傳》。木板漆畫筆法熟練,面容生動,衣紋流暢。畫面的間隙還有大片題記和榜題文字,似隸非隸,似楷非楷,是難得一見的北魏墨跡。

采用上等漢白玉質地制作的虞弘墓石槨,造型為仿木結構的三開間歇山頂建築,外壁布滿了局部描金的精美的浮雕裝飾。虞弘是中西亞地區魚國人。石槨浮雕上是深目高鼻的胡人在舉行宴飲、觀看樂舞、戶外射獵以及家居和行旅的場面。

整個參觀過程約3個小時不到,出館詢問了前往煤炭博物館的路線之後,步行前往。
中國煤炭博物館,集我國唯一的國家級煤炭行業博物館;全國煤炭行業歷史文物、標本、文獻、資料的收藏中心;國家AAAA級旅游景區;全國工業旅游示範基地等多項桂冠於一身。門票50元,講解費30元/次,兩者搭配在一起,我由於是一個人,享受了一對一的VIP服務。

館內現有永久性展覽內容主要包括:大型煤炭科普陳列—“煤海探秘”和山西古代壁畫精品展。

大型煤炭科普陳列—“煤海探秘”是大型煤炭科學技術永久性科普展覽。展廳面積6000平方米,以現代化的表現手法,濃縮我國悠久的煤炭歷史。四維動感影廳和模擬礦井堪稱其中的兩大亮點。四維動感影廳利用三維立體畫面和特殊動感效果,將觀眾帶入億萬年前的神秘的遠古森林,在霹靂雷電,霜霧雨雪的刺激中感受煤炭的形成。

“模擬礦井”的井壁、巷道雖說不是仿造的,但還是比較形像逼真,其中的礦井設備均為實物,下模擬礦井的電梯做成了礦井吊籃樣式,還有小的運煤車可以坐,整個礦井據稱是目前亞洲最大的地下模擬礦井,占地面積約為3200平方米,參觀路線的長度為800米,整個礦井展示了煤炭工業從古到今的生產場景和發展歷史,為游客提供親身體驗煤炭工人生產、生活場景的機會。

至於後面的山西古代壁畫館,純屬雞肋,雖然號稱采用獨特的“珂羅版”復制手段,展示了永樂宮壁畫等散落在山西省境內豐富的古代壁畫精品,但是看過了山西博物院,這裡的壁畫展不看也罷!

D2 (8.25) 太原 雙塔寺(永祚寺)、崇善寺 宿:太原

上午9點,會議正式開始,11點半左右結束。午餐後有2個半小時的午休時間,作為南方人,沒有午休的習慣,於是打車前往離賓館不遠的雙塔寺,

雙塔寺可是太原市的標志性建築,位於太原東南郝莊村南,始建於明萬歷年間,又名永祚寺,“祚”有請求神靈保佑的意思。雙塔最初名為文宣塔,由於雄偉異常,雙雙聳立如筆,故有“文筆雙塔”之譽。

寺院坐南朝北,由前院、後院、塔院三部分組成。著名的雙塔就在塔院裡。兩塔均為磚石結構,共13層,50多米高,由明代高僧佛燈主持修建。兩塔相距60米,雕飾清麗、輪廓分明,塔內壁間還有盤旋式階梯,可以直達11層,而傳說站在塔頂可以遠眺太原全市風景,我無緣消受,沒膽量徒手爬上去,只在11層彎腰屈膝,從塔孔中管窺一斑。

除雙塔外,寺內還有大雄寶殿、三聖閣及碑廊等值得一看。大雄寶殿前的小院內遍植牡丹、丁香等樹種,其中不乏名貴品種,如姚黃、魏紫等,每到花季,小院內姹紫嫣紅,花香馥郁。穿過院旁東廂月門,就是碑廊,這裡陳列著著名書法家王羲之、張旭、顏真卿、柳公權、蘇東坡等人的書法碑刻,是中國書法藝術愛好者欣賞書法的一個極好場所。需要提醒的是,去雙塔寺的交通不太方便,除了一條郊區縣路車,其他的公交車都沒有直接到達的,都需要走一段距離的路,比較方便的是叫一輛機動三輪車,價格要看你的議價能力了~

下午回賓館繼續會議,下午4點半結束後再打車前往崇善寺,網上記載崇善寺位於太原東部的上官巷內,和省博物館只有一路之隔,門前是一條頗為安靜的小巷。這個地址不錯,但是不是和省博物館一路之隔,而是和太原文廟內的省民俗博物館一路之隔,省博物館也就是山西省博物院,在汾河邊上,差遠了去了~

該寺始建於隋末唐初,最初本是隋煬帝楊廣的行宮,初建於唐,名白馬寺,後改稱延壽寺、宗善寺,後來又叫新寺,明代時,才更名崇善寺。

明代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明太祖朱元璋第三子朱棡為紀念其母後馬皇後,在原寺基礎上進行了擴建。明代的崇善寺是完全按照標准的宮殿式建築的格式修建的。中軸線上的金剛殿、天王殿、大雄殿、毗盧殿、大悲殿、金靈殿,由南往北一字排開。在各大殿的左、右,又整齊的排列著一系列的小院落。總面積達14萬平方米。寺內大雄寶殿居中,面寬九間,高達30余米。

崇善寺現存雕塑、繪畫、佛教經籍等珍貴文物甚多。大悲殿內供奉三大士像,中間為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左古為文殊、普賢菩薩。三尊塑像旨高達8.5米,色彩絢麗,造型端莊,栩栩如生,為明朝雕塑中的精品。尤其是正中的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全身金色,肩披綠巾,面相圓潤俊秀,身像完整潔淨,千手千眼皆雕於背光處,正面看如出自肩臂,十分生動傳神。寺內西院另有明朝文殊菩薩的比丘像,造型奇特,衣紋不依現實紋理,而呈螺旋式波浪圖案,具有古印度健陀羅遺風。此像原奉於太原市文殊寺和北大方院千壽寺,後遷奉於崇善寺。還有其他太原寺院移來的各種佛像達百尊之多,大部分屬明朝造型。

明朝崇善寺大雄寶殿外的長廊上,原繪有84幅《釋加世尊應化示跡》及53幅《善財童子五十三參》壁畫,但真跡已於清朝焚寺時毀燼。幸而早在明朝成化年間,有畫師依原畫精心臨摹成137幅絹畫,裝幀考究,後世以“寶石畫”稱之。該畫冊為崇善寺鎮寺之寶,被列為國家一級保護文物。

崇善寺亦為中國現時著名的佛教經藏收藏地之一,內藏宋、元、明版等經書達三萬餘卷,且大部分為木刻書法珍本。寺內保存著我國木刻印刷史上的早期珍貴版本——北宋《崇寧萬壽藏》和南宋《磧砂藏》,還包括包括宋版《鼓山藏》、《磧砂藏》、元版《普寧藏》和明版《南北藏》。相傳為明版的血書《大方廣佛華嚴經》,為劫後僅餘的孤本。崇善寺所藏還有明、清、民國各時期碑記11塊。經書、畫冊和雕塑被稱為崇善寺的三寶。

大殿兩旁築兩條半壁長廊,繪以佛傳故事和經變故事壁畫,更加突出了大殿的主體地位。這座龐大的群體建築,平面布局之恢宏嚴謹;建築規模之雄偉宏大;造型藝術之奇特精湛,充分顯示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勤勞與智慧,也反映了興建佛寺的那種“費竭財產,務存高廣”,“層宇奢侈,博敞宏麗”的遺風。遺憾的是,寺於清同治三年(1864)十月十五日,被一場大火所吞噬,僅存大悲殿一組建築,即現在的崇善寺。清光緒八年(1882),山西巡撫張之洞倡議,在崇善寺的廢墟上建起一座規模巨大的文廟,使崇善寺一分為二。對於它輝煌的過去,我們只能觀看寺內現存明代繪制的“崇善寺平面圖”借以神游,而不能親睹了。

崇善寺現存建築主要有山門、鐘樓、東西廂房和主體建築大悲殿,占地面積僅3000平方米,為原寺的四十六分之一。大悲殿坐落於寬厚的台基上,前有月台,成凸字形組合。殿身面闊七間,進深四間,重檐歇山頂,乃是中國現存最完整、最標准的明初木構建築,為研究古代建築提供了豐富的實物資料。大悲殿前兩側,皆有火劫後所建仿明琉璃瓦亭,左為鼓亭,右為鐘亭。山門東側,另有大鐘樓,上懸明正德元年(1505年)鑄造大鐘,重9999斤,鐘聲可響遍全市。

D3(8.26) 太原—清徐(山西醋文化博物館、喬家大院)—太原 宿:太原

上午9點出發,前往清徐參觀山西醋文化博物館,老陳醋出產於“老醯兒”的故鄉,是生活在黃土地上的人們祖祖輩輩勤勞和智慧的結晶,是中華民族飲食文化苑裡的一股清泉。

清徐號稱中國醋都,其釀醋史源遠流長。有民謠稱:“自古釀醋數山西,追源溯流在清徐”。相傳清徐醋始於堯帝時期,距今已4000余年了。據史志記載,堯帝徙遷過程中,曾在清徐堯城建都定居並造歷,“後因水患太甚遷河東平陽”。故而堯城有“中華第一都”之稱。當時,堯城一帶生長著一種叫“莢”的酸性植物,堯帝命天文官依據“莢”的生長規律和氣候變化制定出歷法,同時還用此草取酸制成調味品,這就是原始的醋。東漢應劭所著《風俗通義》對古籍《竹書紀年》和《白虎通、符瑞》記載的“莢”作述考證:“古太平,莢生於階,其味酸,五者取之以調味,後以醯醢代之”。這種直接取酸制成的植物醋,開創了制醋的先河。

“清之美,始於耒”(《淮南子》)。從堯帝發展農耕,到夏、商、周糧食富裕,俱備了釀造酒醋的物質條件,於是產生了用糧食發酵酒造醋的方法。

夏、商、周時代,清徐民間釀醋規模很小,多為家庭作坊。春秋到漢朝時期有所發展,唐、宋出現興旺勢頭,明、清進入鼎盛時期。而在唐代前,清徐釀醋已采用裝缸澆淋的方法,使濾出的醋液體清亮,雜質較少,較之用醯的糟醋不分、撇清取汁有了很大進步。到宋朝,釀醋工匠從焦餳上色中得到啟示,利用清源邊山“宋成窯”(遺址猶存,在後窯村中)開采的半無煙煤,在“醋杞”與“淋醋”工序之間,加了一道“熏醅”工藝,使淋出的醋棕紅透亮,味道醇香。到了元朝,酒、醋作坊分離,出現了專業釀醋的作坊。明代,醋作坊規模逐漸擴大。譬如始創於明朝初年(1368)的“美和居”醋坊,質量上乘,無論醫用還是調味均為佳品。清順治元年(1644),“美和居”醋坊又將熏醋貯甕陳釀濃縮,經過夏“伏曬”、冬“撈冰”,水分銳減,充實了醋的酯化過程。經過一年以上陳釀的醋,色澤黑紫,醇香深郁,體態清亮,嚴冬不凍,酷暑不霉,久存不變質,不僅是上等調味品,而且是首選醫用原料。“美和居”於是名聲大振,成了顯赫一時的大字號。

同行中另有不少大家,對上述的說法表示不敢完全苟同,於是又聊起了關於醋的來歷。

傳說在古代的中興國,即今山西省運城縣有個叫杜康的人發明了酒。他兒子黑塔也跟杜康學會了釀酒技術。後來,黑塔率族移居現江蘇省鎮江附近的地方。

在那裡,他們釀酒後覺得酒糟扔掉可惜,就存放起來,在缸裡浸泡。到了二十一日的酉時,一開缸,一股從來沒有聞過的香氣撲鼻而來。在濃郁的香味誘惑下,黑塔嘗了一口,酸甜兼備,味道很美,便貯藏著作為“調味漿”。這種調味漿叫什麼名字呢?黑塔把二十一日加“酉”字來命名這種酸水叫“醋”。食醋古代又稱為“醯”、“酢”、“苦酒”等,因其在烹調中位居“五味之首” ,酷愛食醋的古人給它起了一個擬人的稱號——“食總管”。

據說,直到今天,鎮江恆順醬醋廠釀制一批醋的期限還是二十一天。

下午參觀祁縣的喬家大院,因為已經去過兩次了,就沒有再去。值得一提的是,當晚的晚餐是在太原的山西會館用餐,口味一般,但是環境確實不同一般,整體的裝修有著非常濃郁的地方特色,加上現場表演山西民歌的帥哥美女個個都基本功了得,一亮嗓就贏得滿堂喝彩,值得一去!

D4(8.27)太原—晉中(榆次老城、常家莊園)—太原 宿:火車

今天起了個大早,匆匆用完早餐後先打車到火車站,除了隨身的行李,其余的都寄存在火車站。然後對面坐901路(3元),前往榆次老城,路上大約1個小時左右。

榆次老城於隋開皇二年(公元582年),在漢城舊址上修築起來的,迄今已有1400多年的歷史。 占地100萬平方米,古建築群和園林建築面積60萬平方米。老城內目前有城隍廟、縣衙、文廟、鳳鳴書院、南北大街、市樓、思鳳樓、清虛閣、大乘寺、西花園、遺址公園、褚尚書書院、桑芸故居等眾多歷史古跡和人文景觀。整個老城的建築鬥拱交錯、重檐飛翹,組成了特有的廟、市、街、景合一的明清風格及宏偉景觀。老城的門票60元/人,不進景點就不要門票,但是個人覺得還是值得一看的。

城隍廟始建於元至正二十二年(公元1362年),廟內主殿建築結構精巧細致。主殿前有玄鑒一座,高達25米,頗為壯觀,1999年世界歷史文化遺址保護基金會公布為全球最精美的古建築之一,城隍廟是古代漢民族宗教文化中普遍崇祀的重要神之一,是護城佑民、主掌茗籍之神。是古代“人神共治”思想的明確反映。

西花園因位於城隍廟西側而得名。小巧玲瓏,布局得體,東有廳堂、西有游廊、北有假山瀑布、其中還有造型奇特的多景樓和石舟坊,亭榭結合,渾然一體。以巧妙的借景,高超的疊石,精美的理水,洗練的建築,在北方園林中別具一格。

榆次縣衙是我國保存教完整的縣級衙署,有“三晉第一署”之稱,位於東大街北側,占地2萬平方米,始建於宋朝,5堂26個院落,整體布局、規模形制是典型的明清時期的地方衙署“坐北朝南、左文右武、前朝後寢”的傳統格局。內有思鳳樓、寅賓館、牢神廟、縣丞院,衙神廟,馬王殿等建築,就個人感覺而言,從規模和藝術等角度來看,不在平遙的縣衙之下。

榆次文廟是榆次現存最古老的建築群之一,是榆次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占地面積23000平方米,其中建築面積6000平方米。欞星門是文廟的大門,始建於宋真宋成平二年(公元999年),坐落在1.3米高台上,面闊三楹, 山琉璃瓦頂,欞星門裡,是半月形水池叫泮池,上面的石橋叫做狀元橋,在橋北是大成門,通過大成門就是大成殿,“大成”之名來源於唐開元二十七年,唐玄宗封文宣王詔書。

大成殿外有28根蟠龍石柱和31根木柱圍繞,氣勢磅礡。進入大殿,中央是儒教創始人孔子,兩邊則是“四哲”和“十二賢人”。

901公交榆次老城終點站邊有12路(3元)車的終點站,做12路車,大約1個半小時左右,即可到達常家莊園,門票60元/人。

常家莊園位於榆次西南東陽鎮車輞村。車輞由四個小自然村組成,四寨中心建一大寺,與四寨相距各半華裡,形成一個車輻狀,故名“車輞”。

車輞常氏始祖常仲林於明代弘治初年,由太谷惠安遷此為人牧羊,到清康熙、乾隆年間,七世祖常進全開始經商,八世祖常威率九世萬已、萬達,從事商業活動,贏利頗豐,逐漸使常氏成為晉中望族,晉商中的一支勁旅,開始大規模地營造住宅大院。

常萬圮在車輞村建“南祠堂”,立“世榮堂”,以村西南為軸心,向東、南發展;常萬達在村北建““北祠堂”,立“世和堂”,由東向西毗連修建,成一條新街,俗稱“後街”。從清康熙年間到光緒末年,經過二百余年的修築,常氏在車輞整整建起了南北、東西兩條大街。街的兩側深宅大院,鱗次櫛比,樓台亭閣,相映成輝,雕梁畫棟,蔚為壯觀。共占地一百余畝,樓房40余幢,房屋1500余間,使原先四個自然村連成了一片。

常家莊園拍攝過的電影:《太行山上》、《白銀帝國》,《金鎖記》、《李衛辭官》、《龍票》、《範府大院》、《關中義事》、《亮劍》、《喬家大院》、《狼毒花》、《喬家大院》、《走西口》。

常氏以儒商文化獨樹一幟,既有進土、舉人、秀才,又不乏書畫名家,所以在宅第建築上亦有自己非凡的獨創之處,是晉中曹家、喬家、渠家等晉商宅院望塵莫及的。有諺曰:“喬家一個院,常家二條街。”

常氏宅院的建設規模當時稱為三晉民居建築之首。

逛完整個莊園需要2個半小時,個人看下來覺得整個莊園中的重點是號稱中國民居第一祠堂的常氏祠堂,祠堂三門四進,上下兩院,結構舒展大方,氣勢恢弘,加之彩繪和雕刻的點綴和裝飾,烘托出常氏家族特有的氣派和威嚴,在幽靜肅穆中平添出翰墨飄香的儒雅之氣。

還有就是被譽為中國民居第一書院的石雲軒書院,該院為園林式建築,包括聽雨樓法帖、石雲軒法帖、常氏遺墨法帖、四十四帝後法帖,是常家吟詩作畫、陶冶情操和培養族中子弟的書廊學府。

走馬觀花一番按原路返回,依舊是12路換901路,回到太原火車站,晚餐後登上朝發夕至的Z95(19:22)返回,第二天9:35抵達上海。





















精選遊記: 太原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