鎮江三山之三碑林書香慧焦山

作者: 天堂貓貓

導讀靜室焦山十五家,家家有竹有籬笆。 畫來出紙飛騰上, 欲向天邊掃落霞。 ——鄭板橋詩 焦山原名樵山,位於鎮江市區東北,相傳東漢末年,陝中高士焦光隱居於此,漢獻帝三下詔書而不出,宋徽宗乃賜名為焦山。焦山向以山水天成,古樸幽雅聞名於世,是萬裡長江中唯一四面環水的游覽島嶼。焦山聳峙於江心,似“中流砥柱”、“鎮江靖濤”,氣勢磅薄;山上寺閣隱約� ...

靜室焦山十五家,家家有竹有籬笆。

畫來出紙飛騰上,

欲向天邊掃落霞。

——鄭板橋詩

焦山原名樵山,位於鎮江市區東北,相傳東漢末年,陝中高士焦光隱居於此,漢獻帝三下詔書而不出,宋徽宗乃賜名為焦山。焦山向以山水天成,古樸幽雅聞名於世,是萬裡長江中唯一四面環水的游覽島嶼。焦山聳峙於江心,似“中流砥柱”、“鎮江靖濤”,氣勢磅薄;山上寺閣隱約,林木蒼翠,環境幽美,宛若水中縹緲的人間仙境,向有“焦山山裹寺”之說。古人曾以“金山以樓閣勝,焦山以樹碑勝”來評價兩山,看來不失公允。焦山藏有許多珍貴的文物和著名的古跡:摩崖石刻素負盛名,碑林墨寶之多,僅次於古都西安碑林,其中被稱為“碑中之王”的《痤鶴銘》碑更屬稀世珍寶。焦山多禪寺精舍亭台樓閣,這些古建築精華點綴江山,在自然山水中增添了絢麗的色彩。

定慧寺(焦山寺)

定慧寺原名普濟寺,始建於東漢興平年間,距今已有1800多年歷史。元代改稱焦山寺,清康熙南巡來游焦山時始改名為“定慧寺”。定慧寺規模宏大,明代全盛時期,有殿宇98間、和尚3000人,參禪的僧侶達數萬人,加上定慧寺兩旁還有18個庵寺,稱“十八房”,在佛教禪寺中有著顯赫地位,曾有“十方叢林”、“歷代祖庭”之稱。

定慧寺山門朝南,面對像山,游人在此展望,大江東去,群山西來。定慧寺山門雖不高大,卻是古色古香,莊嚴典雅。門楣上有“焦山定慧寺”匾額。兩旁懸掛有一副頗有氣魄的楹聯:“長江此天塹,中國有聖人”。山門迎面的照壁上有明代進士胡纘宗所題的“海不揚波”四個大字,顯示了佛教世界清平之意。大雄寶殿是定慧寺的主體建築,仍保持明代風格,屋頂雕龍描鳳,圖案精美。殿堂金壁輝煌,巍峨壯觀。殿內有一盞長明燈高懸在半空,清康熙皇帝所寫的“香林”兩個大字閃爍於燭光香煙之中。大殿正中供奉著釋迦牟尼、藥師、彌陀三尊大佛高座在蓮花寶座上,面容和藹慈祥、莊嚴肅穆。大殿兩旁分別排列著十八羅漢像,造型生動,姿態各異,個個神彩奕奕、栩栩如生。主佛的背後,為海島善財求法壁塑,演繹著佛教《華嚴經》中“善財五十三參”的傳說,訴說著佛理的深奧,佛國的莊嚴。

定慧寺東的觀瀾閣是乾隆皇帝南巡時的行宮,一座精致小巧的兩層建築,東、南、西三面臨水,樓前花木扶疏。在樓上觀賞江景,看驚濤駭浪,波瀾壯觀,聽波濤洶湧,潮聲震天,勝似一幅壯觀美麗的圖畫,胸中也隨之風雷奔騰,感慨萬千。華嚴閣位於定慧寺西南,面臨大江,背倚峭壁,是一座兩層樓的臨水建築。廳堂正中掛有“一片浮玉,十分江景”的對聯,對登樓觀景有畫龍點睛之妙。華嚴閣是賞月的佳地,金色的秋夜,是焦山最富詩意的十六景之一。每當皓月當空,江上銀濤萬傾,波光粼粼,碧空如洗,交輝相映,蔚為奇觀。仿佛置身於水晶宮,恍若進入仙境。在華嚴閣門北邊的花牆上嵌有“龍飛鳳舞”四個大字,是清代的兩江總督徐傳龍的手跡,記述的是五月端午節奠祭愛國詩人屈原的盛況:鑼鼓喧天,龍舟競發,百鳥驚鳴,直飛雲霄。吸江樓位於焦山東麓的絕頂。樓上四面開窗,臨窗遠眺,江水浩瀚,盡入眼底,江濤激浪似與人呼吸相應和,故有此名。因亭內四面有木雕佛像,所以又叫四面佛亭。樓呈八角形,回廊四通,八面有景。江北碧野遼闊,纖陌縱橫,一望無際,江南蒼翠青山,連丘疊嶂,氣像萬千,令人精神頓爽。

在吸江樓之西不遠處,焦山雙峰之陰的別嶺上,綠竹幽林掩映著一座四合庭院,稱“別峰庵”。別峰庵始建於宋代,庵內北側有小齋三間,環境清雅幽絕。世稱詩、書、畫“三絕”的清代著名畫家、揚州八怪之一的鄭板橋曾攻讀於此。過道門上題有“鄭板橋讀書處”的橫額,門上還保留著當年鄭板橋手書“室雅何須大,花香不在多”的對聯。鄭板橋對焦山情有獨鐘,留下了許多詠嘆焦山的詩、聯,如題自然庵“汲來江水烹新茗,買盡青山當畫屏”,“山光撲面貌一新新雨,江水回頭為晚潮”,意境清新,回味無窮。

由此向西,經百壽亭婉蜒南下,就到了焦光三拒御詔不肯出仕的三詔洞。三詔洞,洞門面江,洞內塑有焦公座像,身作隱士服,腳穿草鞋,右手執書卷,正襟端坐,形像生動。由三詔洞西行,沿石級而上,半山腰有一座六角亭,是明代天順治年間所建。亭名“壯觀”,取自李白“登高壯觀天地間”的詩意。登亭遠眺,只見綠水青山,江山景色薈萃盡在於此。亭柱上刻有二副楹聯。其一雲:“江天共一覽,心跡喜雙清”;其二雲:“砥柱鎮中流,此外好窮千裡目,海門吞夜月,何人領取大江秋”;將焦山的景色氣勢,描繪得淋漓盡致。亭旁有千年六朝古柏,挺拔瀟灑,似矯龍昂首,頂天立地,至今還枝葉茂盛,蒼翠蔥郁,自成一景。

碑刻之山

由定慧寺東的觀瀾閣往北,越小橋過假山,便到了掩映在銀杏樹林下的焦山碑林寶墨軒。軒內珍藏著南朝、唐宋元明清歷代碑刻263方, 數量之多,僅次於西安碑林。而精品之多,世所罕見:漢代蔡邕的《焦君贊》,梁代江淹的《焦山述懷》,唐代王瓚詩及《瘞鶴銘》碑飲譽古今,被稱為“焦山四古”、“焦山四絕”。 其中最璀璨奪目的無價之寶是保存在一座大亭裡的《瘞鶴銘》,原碑因遭雷擊崩倒江中,清康熙52年,鎮江知府陳鵬年派人從江中打撈出殘碑五塊,文字已殘斷不全,僅有完整文字81個,殘缺字節1個。由於長期浸入江水中,字跡已多漶漫殘缺,但筆勢開張,點劃飛勁,瀟灑縱橫,依然保留著原碑的的神彩風韻。從寶墨軒往南,拾級登山,但見陡崖峭壁之上,滿目石刻。那鐫刻的大大小小歷代名人題詩、題詞,猶如“峭壁書廊”,這就是著名的焦山摩崖石刻。時間上有六朝、唐、宋、元、明、清;字體上有正、草、隸、篆各種書法。形式多樣,內容豐富多彩,猶如古代書法天然展覽,琳琅滿目,美不勝收。焦山碑林集歷代書法流派之大成,在史料和書法藝術方面都具有很高的價值,焦山就被譽稱為“書法山”和“碑刻之山”確實當之無愧。


精選遊記: 鎮江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