鎮江三山之二滿眼風光北固樓

作者: 天堂貓貓

導讀何處望神州?滿眼風光北固樓。 千古興亡多少事, 悠悠。 不盡長江滾滾流。 年少萬兜鍪, 坐斷東南戰未休。 天下英雄誰敵手? 曹、劉。 生子當如孫仲謀。 ——辛棄疾:《南鄉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懷》 號稱“京口第一山”的北固山,位於鎮江市區東北,北臨長江,陡壁如削,形勢險固,因名北固。又因梁武帝曾登山頂,北覽長江壯麗景色,改名北顧山。在唐以前, ...

何處望神州?滿眼風光北固樓。

千古興亡多少事,

悠悠。

不盡長江滾滾流。

年少萬兜鍪,

坐斷東南戰未休。

天下英雄誰敵手?

曹、劉。

生子當如孫仲謀。

——辛棄疾:《南鄉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懷》

號稱“京口第一山”的北固山,位於鎮江市區東北,北臨長江,陡壁如削,形勢險固,因名北固。又因梁武帝曾登山頂,北覽長江壯麗景色,改名北顧山。在唐以前,北固山猶如半島伸入江中,三面臨水,氣勢十分雄偉。有前、中、後三峰。前峰古稱正峰,修築了鐵甕城和孫權宮殿,宮殿後為大都督周瑜帥府。中峰古稱北固峰,南麓有魯肅墓、太史慈墓,西麓有試劍石、鳳凰池,明代郡守為了抗倭守城,將前峰與中峰鑿斷。後峰即北峰,又名別嶺,為北固山的主峰,為風景最佳之處。

北固山與金山、焦山互成犄角之勢,山上有一牌樓上書“金焦在望”,從此處可西眺金山,東望焦山,南踞城闕,北橫浩瀚。環顧四周,千峰萬嶺,重重疊疊,憑欄遠眺,極目千裡。唐代大詩人李白曾詩贊曰:“丹陽北固山是關,畫出樓台雲水間”。北固山風光壯麗,景色宜人。由梁武帝蕭衍“創意”,南宋鎮安軍節度使吳琚重寫的“天下第一江山”這六個字跡雄秀、氣魄非凡的大字,至今仍橫嵌在甘露寺東邊牆壁上。歷代詩人墨客如許諢、沈括、蘇軾、米芾、陸游、辛棄疾等都曾在北固山留下了千古傳誦的名篇。

劉備招親與甘露寺

古老的甘露寺雄踞在北固山後峰上,最初建於三國東吳甘露元年(公元265年)。唐代宰相、後來封為衛公的李德裕守鎮江時,重建甘露寺,並把三國時孫權吳國和孫劉聯姻的遺物移到山上,供人憑吊。而後,甘露寺又屢有興廢,寺址也在山上山下屢有更迭,到北宋大中祥符年間甘露寺才正式“定居”山上。甘露寺規模雖不大,名氣卻不小。其原因自然與傳說中的吳國太相婿有關,陳壽《三國志》上記載“建安十四年劉備牧荊州,婚吳如京”, 《三國演義》第五十四回“吳國太佛寺看新郎,劉皇叔洞房續佳偶”的故事,使甘露寺蜚聲海外。劉備招親實有其事,但喬國老說媒、吳國太相婿則完全是後世文人的藝術加工。因為那時山上還很荒涼,沒有房屋、寺廟,更無甘露寺。劉備到京口招親時,吳國太、喬國老(喬玄)早已骸骨無存。但好事者言之鑿鑿,特別是京劇《龍鳳呈祥》、《甘露寺》更是作了繪聲繪色的細致描寫,戲中喬國老 “勸千歲……”那一大摞子膾炙人口的唱段,對劉備著實美化了一番,在關鍵時刻起了關鍵作用,《龍鳳呈祥》更成了百姓家喜聞樂見的喜慶劇目,甘露寺也因此而披上了夢幻和浪漫的輕紗。

同傳說相輝映,甘露寺中還有許多與劉備招親相關的古跡,其中最有趣味的是試劍石和溜馬澗。試劍石,又名恨石,原是北固山中峰西麓鳳凰池內兩塊高約一米的巨石,而溜馬澗則是位於北固山後峰西北側、兩面峭壁夾峙的一線小徑。相傳孫劉聯姻弄假成真,劉備當上了吳國太的乘龍佳婿,滯留京口達數月,“髀肉復生”,暗自著急。而孫權則想用溫柔鄉拖住劉備,誆取荊州。心懷鬼胎的孫劉二人同游鳳凰池,劉備見池中巨石,便暗自默禱:“若能返回荊州,成王霸之業,劍下石裂,若死於此地,剁石不開。”手起劍落,只見火花飛濺,石應聲而裂。孫權見此即問劉備:“你為何恨這塊石頭?”劉備搪塞說:“我年近五十,不能為國清除賊黨,心中異常憤慨。現蒙國太招我為婿,是我一生幸事。我向天問卦,如能破曹興漢,就劈開這塊石頭,現果真如願。”孫權明知劉備是蒙他的,卻也假戲真做,對劉備說:“我敢叩問天意,若能破得曹操,也將石頭劈開。”心底卻暗中祈禱:“如能再取荊州,興旺東吳,石頭也裂為兩半。”隨即揮劍劈開另一塊石頭。從此留下了兩塊似刀砍劍劈的試劍石。故事編得天衣無縫,一代梟雄似見其人,似聞其聲,難怪至今猶有人來此吟詠“千古江山,英雄無覓孫仲謀處……”光陰似箭,歲月如流,往事俱被雨打風吹去。陳跡宛在,江山依舊,天地間自有浩氣長存。甘露寺的故事或許還會一代一代傳下去,因為那中間有悲,有喜,有哀,有樂,有詼諧,有智慧,有奇志,有柔情,更有時時催人奮起的英雄氣慨,為江山添光增彩的壯志豪情。

滿眼風光北固樓

在一米見方的擘窠大字“天下第一江山”題刻照壁的輝映中,甘露寺的寺門輕輕開啟,二邊是清末名書畫家蘇澗寬用篆書所寫的一副楹聯:“地窄天寬江山雄楚越,漚浮浪卷棟宇自孫吳”,既表達了北固山的雄秀氣勢,又點出了甘露寺的建築年代,其上的橫披則為“南徐淨域”,可謂言簡意深,寄寓無限。甘露寺的建築特點與金、焦二山不同,采用了“以寺鎮山”的手法,飛閣凌空,聳立山巔,似冠冕頂戴在北固山頭,形成了“寺冠山”的特色。在寺中眾多的建築中,最著名的是清暉亭、鐵塔、多景樓和祭江亭。

鐵塔在清暉亭東。此塔系唐衛公李德裕於寶歷元年(825年)所建,故又名衛公塔。原為石塔,約在乾符年間(874—888年)石塔倒坍湮沒。至北宋熙寧二年(1069年),甘露寺僧主持為了擴充廟宇,在重瘞唐代遺物金館、銀槨及李德裕親書的碑記石刻等的同時,增添舍利子,石函等物。明萬歷十一年(1583年),因海嘯、雷擊而毀,後仿原式復制為七級鐵塔,高約13米,仍有尖頂、相輪,聳峙崇山,成為北固山勝景。清代乾隆皇帝所寫的“長江好似硯池波,提起金焦當墨磨。鐵塔一枝堪作筆,青天夠寫幾行多。”形像地描繪了“京口三山”風光的美妙。至光緒年間“雷墜鐵塔四層”。現在見到的鐵塔為四層,約8米高。塔基及一、二層為宋代原物,三、四層為原塔的五、六層,系明代所鑄。

多景樓在甘露寺的背後,位於北固山後峰頂上,是一座畫梁飛檐樓閣。古名北固樓,亦稱春秋樓、相婿樓、梳妝樓。它時古代“萬裡長江三大名樓”之一,與洞庭湖畔的“岳陽樓”,武漢市的“黃鶴樓”齊名。多景樓因米芾題書“天下江山第一樓”匾額而聞名。多景樓創建於唐代,樓名取自唐朝宰相李德裕《臨江亭》“多景懸窗牖”詩句,樓為兩層建築,回廊四通,面面皆景。登上多景樓,極目遠眺,山光水色,奇景多姿,真有凌空飛翔之感。“百年戌馬三分國,千古江山一倚樓。”朝東眺望,滔滔江流,一瀉千裡,青翠的焦山在萬頃碧波之中飄渺;西邊,千峰萬嶺,山巒重疊,愈遠愈淡,與碧空融為一體;近處的金山,由於背景鮮明,益發顯得清麗;江對岸揚州的文峰塔隱約可見;樓腳下,不盡長江更使人詩情畫意油然而生。康有為曾題聯於上:“江淘日夜東流水,地聳英雄北固山”。陳毅同志當年登臨北固山時曾感慨地說:“不要看畫了,這裡就是萬裡長江畫卷!”

多景樓是北固山風景最佳之地,宋元以來經常為歷代文人雅士聚會賦詩之所。北宋大文學家歐陽修、蘇東坡,科學家沈括,書畫家米芾,南宋愛國詩人辛棄疾、陳亮、陸游、劉過,元明清無數文人雅客,都在這裡留下了許多著名的詩篇。南宋愛國詞人陳亮面對外族入侵,山河破碎,朝遷偏安,激憤地寫下了〈念奴嬌·登多景樓〉:“危樓還望,嘆此意、今古幾人曾會?鬼設神施,渾認作、天限南疆北界。一水橫陳,連岡三面,做出爭雄勢。六朝何事,只成門戶私計? ^因笑王謝諸人,登高懷遠,也學英雄涕。 憑卻江山管不到,河洛腥膻無際。正好長驅,不須反顧,尋取中流誓。小兒破賊,勢成寧問強對?”可謂氣貫長虹。而與陳亮處於同一時代、又與陳亮肝膽相照的南宋大詞人辛棄疾,在任鎮江知府期間,也常常登樓吟詩舒懷,留下了許多堪稱千古絕唱的壯麗詩篇,一句“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抒發了憂國憂民的節義肝膽,道出了報國無門的悲愴和憤慨。辛棄疾( 1140 —1207 ),字幼安,號稼軒,山東濟南人,他是和陸游齊名的南宋愛國詩人,也是一個文武雙全的奇才,二十來歲便在家鄉拉起兩千人馬進行抗金,他還曾率數騎闖入金營五萬軍中,活捉正在與金將飲酒的叛軍首領張安國,那年他才二十三歲。他在為陳亮而作的《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中曾對自己的戰鬥生涯作了描寫:“醉裡挑燈看劍,夢回吹角連營。八百裡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聲,沙場秋點兵。 馬作的盧飛快,弓如霹靂弦驚。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後名,可憐白發生。”南渡以後,他將《美芹十論》、《九議》等抗金復國大計獻給朝廷,卻始終郁郁不得志。辛棄疾一生以收復故土為己任,可到頭來只能栽花種菜,飲酒填詞,“倩紅巾翠袖,抆英雄淚”。難怪乎他會發出“卻將萬字平安策,換得東家種樹書”,“把欄干拍遍,無人會,登臨意!”的激昂呼聲。

多景樓東面,有一座石柱方亭,古稱北固亭。另外還有許多別稱:因為該亭位於北固山的最高點,上接藍天,古人有雲:“登北固望海雲,雖未睹三山,便自使人有凌雲意”,因而又名凌雲亭、摩天亭。傳說孫夫人隨劉備去荊州後,又被孫權騙歸強行留住江東。彝陵大戰,劉備兵敗病死白帝城,孫夫人悲痛萬分,便登亭設奠遙祭,然後投江自盡,故名祭江亭、臨江亭。“江山第一亭“之名則是清未康有為的傑作,他在星空月夜,登亭看到北固山“峰巒隱出煙霧,山光月色相吞吐”的勝境,情不自禁,援筆題名為“江山第一亭”。在這許多名稱中,家喻戶曉的還是北固亭和祭江亭,其中的原因也就不言而喻了。


精選遊記: 鎮江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