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德普陀宗乘之廟白台建築賞析

作者: hzl01

導讀普陀宗乘之廟是西藏以外寺廟中規模最大、氣勢最為磅礡的,占地面積相當於外八廟其它寺廟的總和。從乾隆三十二年開始,仿西藏布達拉宮興建,至乾隆三十六年完工。普陀宗乘之廟在整個布局上,以大小不等的藏式紅台、白台建築為主調,神同形異地將西藏布達拉宮在承德再現,使之成為獨具特色的藏式寺廟。 普陀宗乘之廟全景 普陀宗乘之廟坐北朝南,無明顯中軸線� ...

普陀宗乘之廟是西藏以外寺廟中規模最大、氣勢最為磅礡的,占地面積相當於外八廟其它寺廟的總和。從乾隆三十二年開始,仿西藏布達拉宮興建,至乾隆三十六年完工。普陀宗乘之廟在整個布局上,以大小不等的藏式紅台、白台建築為主調,神同形異地將西藏布達拉宮在承德再現,使之成為獨具特色的藏式寺廟。

普陀宗乘之廟全景



普陀宗乘之廟坐北朝南,無明顯中軸線,依山就勢可分為前院、白台群和大紅台三部分。前院主要由山門、御碑亭、五塔門構成。大紅台位於山巔,座落在一座實心的大白台底座上,是普陀宗乘之廟的核心建築。在前院與大紅台之間,山坡上一條蜿蜒的甬道,兩側仿布達拉宮雪城散置著25組白台建築(現存19組),形成了規模龐大的白台建築群。

除了山坡上由25組白台建築組成的白台群外,普陀宗乘之廟的廟門、角樓,前院的五塔門及兩側,大紅台周圍的附屬建築,均為白台式建築,成為普陀宗乘之廟最主要的建築形式。各組白台外牆塗白灰,梯形窗塗紅,多為扎倉式院落,也有單體白台和白台扎倉組合。建築有方形、矩形、曲尺形、凹字形等,高一至四層不等。本文將對普陀宗乘之廟的白台建築做一個全面系統的梳理,把它們一一呈現在讀者面前。讓我們共同來領略這美妙的建築藝術,寶貴的文化遺產。粗略統計,普陀宗乘之廟共有40組白台建築,現存34組,樣式重復的3對(即東西山門、東西白台掖門、東西角樓),另有兩組白台建築相距很近,而且規模小。本文將把普陀宗乘之廟現存的全部30個白台建築單元,逐一配圖賞析。

由於普陀宗乘之廟的白台建築眾多,我們首先將它們劃分成9個區域,分別為:宮牆、前院、白台群一區、白台群二區、白台群三區、白台群四區、白台群五區、白台群六區、大白台。這裡我們使用了1982年由天津大學建築系、承德文物局編著,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出版的《承德古建築》大型畫冊中,一張普陀宗乘之廟的平面圖,來標注以上9個區域的具體劃分。



下面是一張普陀宗乘之廟全景圖,圖上大致畫出了各組白台建築的位置和外部結構。本文將以此圖上的紅色編號來對應各組白台建築。



第一部分: 宮牆白台

普陀宗乘之廟的四周宮牆環護,牆上砌雉堞,有大型城堡之勢。宮牆上共有8座白台建築,分別是山門、東山門、西山門、東白台掖門、西白台掖門、東角樓、西角樓、三塔水門。

1. 普陀宗乘之廟山門

山門是城樓式的建築,下砌墩台,上砌雉堞,城台上建門樓,面寬五間,四面圍廊,單檐廡殿頂,黃琉璃瓦綠剪邊。墩台四面飾以黑框紅底的藏式梯形盲窗,中辟三個拱門。在正中拱門上面刻有乾隆皇帝御書“普陀宗乘之廟”石匾額,用滿、漢、蒙、藏四種文字書寫,匾額正中鐫有“乾隆御筆”的印璽。



2. 東、西山門

東、西山門位於普陀宗乘之廟前院以北,廟內一條東西向的甬道與南北主甬道十字交叉,分別通向東、西山門。雖然這條東西甬道並不筆直,但兩座山門卻嚴格的東西相對。東、西山門均有乾隆皇帝御筆門額,東山門額為“威嚴總持”,西山門額為“寶光普耀”。西山門額已嚴重風化,字不可辨。下圖為西山門。



3. 東、西白台掖門

普陀宗乘之廟山門左右兩側的宮牆上,各建藏式平頂白台掖門一座。下圖為西白台掖門。



4. 東、西角樓

普陀宗乘之廟南牆的東西轉角處,各建兩層白台式角樓一座,牆上砌盲窗。下圖為西角樓。



5. 三塔水門

在西山門以北,宮牆突折向西,在跨越山谷處建有一座三塔水門。單層白台建築,平面呈寬十字形,台頂置三座白塔。



第二部分: 前院白台

山門內是前院,是普陀宗乘之廟唯一的一進院落,山門、碑亭、五塔門構成了院內明顯的中軸線。前院共有3組白台建築,分別是五塔門、碑亭東側白台扎倉、碑亭西側白台扎倉組合。

6. 五塔門

為一座高大的白台,牆壁上有三層十七個梯形盲窗,下辟三道拱門。白台上並立五座藏式佛塔,塔身均有上下兩個塔肚,上有十三天相輪,上置寶蓋、承露盤、仰月、圓日、火焰寶珠。五塔從東至西依次是:黑塔呈覆缽形飾金剛杵,白塔呈圓形飾法輪,黃塔呈八邊形飾珠寶,綠塔呈折角形飾佛龕,紅塔呈仰缽形飾蓮花。五塔門前左右有石像一對,高2.5米,是外八廟中最大的石像。



7. 碑亭東側白台扎倉

碑亭兩側,各有一組白台建築。碑亭東側為一座扎倉式白台院落,主殿為一座兩層的白台,圍以單層白台式院牆。



8. 碑亭西側白台扎倉組合

碑亭西側的一組白台體量龐大,由東北、中、西三座白台扎倉組合而成,東北扎倉主殿為兩層白台,圍牆單層,其余各殿、牆均為一層。



第三部分: 白台群一區

過五塔門,即出前院,地勢漸高,一條曲折前伸的甬道可通向最高處的大紅台。兩側寬闊的山坡上,仿布達拉宮雪城,散置白台建築25組,即白台群。白台群被劃分為6個區域,從前院北牆到東、西山門一線,是白台群一區。白台群一區共有3組白台建築,分別是西山門東南兩座白台,和五塔門後東側白台扎倉。

9. 西山門東南兩座白台

西山門東南的兩座白台體量較小,均為單層。



10. 五塔門後東側白台扎倉

五塔門後東側為一座曲尺形白台扎倉,殿、牆均高三層,北端的台頂上又建有一座單檐廡殿頂建築,面闊三間,黃琉璃瓦綠剪邊。



第四部分:白台群二區

從東、西山門一線到琉璃牌坊之間,是白台群二區。白台群二區有3組白台建築,分別是西山門內北側白台扎倉、琉璃牌坊西側白台扎倉遺址、琉璃牌坊前東側白台扎倉。

11. 西山門內北側白台扎倉

西山門東北為一座單層白台扎倉。



12. 琉璃牌坊西側白台扎倉遺址

琉璃牌坊西側原為兩座白台圍成扎倉院落,院落西北為一座曲尺形雙層白台,院落東南的長方形白台僅存遺址,扎倉院落已不完整。



13. 琉璃牌坊前東側白台扎倉

琉璃牌坊東側是一座高三層的白台扎倉,坐南朝北。



第五部分:白台群三區

過琉璃牌坊,到三座罡子殿一線,為白台群三區。白台群三區原有6組白台建築,現存5組,已經不存的白台處,現為游客中心。現存5組白台建築分別是琉璃牌坊東北側白台、西罡子殿南側白台扎倉、西罡子殿、中罡子殿、東罡子殿。

14. 琉璃牌坊東北側白台

琉璃牌坊東北側,是一座兩層單體白台。



15. 西罡子殿南側白台扎倉

琉璃牌坊西北,游客中心往西,有一座白台扎倉,南面砌牆辟門,院北是一座二層白台。院東有南北相連的兩座布瓦頂建築,北為二層樓,南為平房,牆外側均塗成白台盲窗樣式。



16. 西罡子殿

西罡子殿在游客中心西北,是一組白台建築組合,分東西兩部分。西部為一座布瓦頂轉角平房院落,平房北側相連一座二層樓房,樓外側均塗成白台盲窗樣式。東部為一座三層的曲尺形白台,北側的台頂上又起第四層白台。



17. 中罡子殿

甬道在中罡子殿西側迂回,此白台扎倉平面呈倒凸字形,高兩層,南有拱門。牆內西北角有石階達牆頂,西南部的台頂上建有一座面闊三間,單檐廡殿頂建築,黃琉璃瓦綠剪邊。



18. 東罡子殿

東罡子殿位於中罡子殿東,為一組大型的白台建築組合,可分前後兩院。前院東南為一座三層的白台,白台以西砌灰瓦圍牆,辟院門。白台的東部向北為布瓦頂的東廂平房,連接前院北部的二層樓房,牆外側均塗成白台盲窗樣式。後院又有一座巨大的兩折形三層白台,在兩個折角之間的台頂上,又起第四層白台。



第六部分:白台群四區

三座罡子殿一線以北,至西五塔白台一線,是白台群四區。原有4組白台建築,現存3組,分別是東罡子殿北側白台、正對西五塔白台的甬道東側白台扎倉、西五塔白台。

19. 東罡子殿北側白台

東罡子殿西北,有一座單體白台,前為兩層,後為三層。



此白台內部景像:



20. 正對西五塔白台的甬道東側白台扎倉

再往北,有一座兩層白台扎倉。台頂西部有一座黃琉璃瓦綠剪邊建築,為近年重建。



21. 西五塔白台

西五塔白台為一座高三層的白台,樓內有蹬道可登上台頂,台上置五座藏式白塔。西五塔白台前方偏西的2/3部分,圍以二層白台式院牆。



第七部分:白台群五區

西五塔白台一線以北,至東五塔白台一線,是白台群五區。原有4組白台建築,現存3組,分別是西五塔白台西北側白台扎倉、東五塔白台前白台扎倉組合、東五塔白台。

22. 西五塔白台西北側白台扎倉

西五塔白台西北側,有一座高三層的白台扎倉。



23. 東五塔白台前白台扎倉組合

甬道東側,東五塔白台前,是一座白台扎倉組合,前為一座兩層的白台扎倉,此白台後的東半部,又與一座轉角式白台建築,圍成一座扎倉院落。



東五塔白台前白台扎倉組合的後扎倉內:



24. 東五塔白台

沿甬道進入一個新修的紅色矮牆豁口,甬道頓時分作東西兩叉。東甬道的東側就是東五塔白台,為一座高三層的白台,台上置黑、白、黃、綠、紅五座塔,現僅有中間的黃塔和西端的紅塔可辨顏色,其余均顯白色。東五塔白台前方,圍以二層白台式院牆。



第八部分:白台群六區

東五塔白台一線以北,至大紅台下,是白台群六區。原有5組白台建築,現僅存白台鐘樓和單塔白台。西甬道西側靠近大白台,現有一座台頂有黃琉璃瓦綠剪邊建築的白台,為近年新建,這裡不作介紹。

25. 白台鐘樓

東甬道東側,東五塔白台西北,是白台鐘樓,為一座兩層的白台扎倉,台頂上建有一座面闊三間,單檐廡殿頂建築,黃琉璃瓦綠剪邊,白台鐘樓前的扎倉院落為近年恢復。



26. 單塔白台

單塔白台緊鄰大紅台下,是一座平面正方的兩層白台,台上置一單塔。



第九部分:大白台

普陀宗乘之廟的核心建築群,由大紅台、大白台、御座樓、千佛閣、圓形白台、文殊勝境等各式紅白建築組成,氣勢磅礡,極為壯觀。這其中有4座為白台建築,分別是大白台、御座樓、圓形白台、文殊聖境。由於西藏政教合一制度的需要,宗教的中心同時也就是政治、經濟、文化和軍事的中心。因此寺院選址一般都依山而建,寺院主體建築居高臨下控制全局。佛殿的體量尤其高大無比,層數多至五、六層,外牆為封閉的碉堡式,牆上開梯形小窗。

27. 大白台

普陀宗乘之廟核心建築群下方的大白台,外觀三層,實為巨大的基座,高18米,台壁上飾紅色梯形盲窗。大白台兩側均有石階登上巨大的基座頂部。大白台頂部,大紅台前是一個廣闊的平台,平台上並排設立四根高大的嘛呢杆,杆的石座為原物,大紅台前放置六口銅水缸。大紅台、大白台和御座樓的女兒牆頂部,均裝飾有琉璃吉祥八寶,分別為吉祥結、寶瓶、蓮花、金輪、勝利幢、寶傘、白海螺、金魚,原物所剩無幾,大多為現代復制。



28. 御座樓

大紅台東側的白台群樓為御座樓,外觀四層,下兩層為實心台座,御座樓比大紅台向後凹入四間,南面東端飾三層琉璃龕窗,西端上飾兩層琉璃龕窗,下開一道拱門。御座樓內兩層群樓圍成天井,南面出三間抱廈為戲台。御座樓原僅存外壁,內部群樓不存,1992年恢復。這裡原是皇帝來普陀宗乘之廟瞻禮時休息的場所,群樓中原供有銅佛36尊,群樓北樓的一層牆壁原供有礤礤佛566尊,現均已無存。



29. 圓形白台

大白台頂部西南是千佛閣,千佛閣西北獨起一座圓形白台,兩台重疊式,高五層,下部兩層圓形白台的頂部,又起一座直徑稍小的三層圓形白台,視覺上與大紅台建築群連成一體。此白台僅為模仿布達拉宮西部的半月形白台,並無實用內容。



30. 文殊聖境

文殊聖境在大白台東南端的突出部,其西北有門與大紅台前平台相通,內部建築早己坍塌。外壁為高四層的白台,面闊五間,南面飾三層琉璃龕窗,東面為四層琉璃龕窗。



精選遊記: 承德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