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享吳哥(四)——吳哥窟

作者: 一朵夢雲

導讀漫享吳哥(四)——吳哥窟 出了比列科寺,離開了羅洛士遺跡群,我們在吳哥的游程也已過半,午休後,將要去參觀柬埔寨之行重中之重的吳哥寺。吳哥寺是整個吳哥建築群中規模最大、最壯觀、內容最豐富的寺廟,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廟宇。吳哥寺是高棉古典建築藝術的高峰,是吳哥古跡群中的精華,也是柬埔寨的標志,柬埔寨國旗上印的就是吳哥窟。吳哥寺以建築宏偉、浮 ...

漫享吳哥(四)——吳哥窟

出了比列科寺,離開了羅洛士遺跡群,我們在吳哥的游程也已過半,午休後,將要去參觀柬埔寨之行重中之重的吳哥寺。吳哥寺是整個吳哥建築群中規模最大、最壯觀、內容最豐富的寺廟,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廟宇。吳哥寺是高棉古典建築藝術的高峰,是吳哥古跡群中的精華,也是柬埔寨的標志,柬埔寨國旗上印的就是吳哥窟。吳哥寺以建築宏偉、浮雕精細聞名於世,與中國的萬裡長城、埃及的金字塔和印度尼西亞的千佛壇一起,被譽為古代東方的四大奇跡。

吳哥寺位於暹粒市北面約5公裡處,又稱為吳哥窟或小吳哥,原始的名字是“毗濕奴的神殿”,在中國古籍中則被稱為“桑香佛舍”。吳哥寺建於公元1112年,最後完工於1201年,整個建築總的耗時為89年。該寺是蘇耶跋摩二世時代的國廟,供奉大神毗濕奴,是印度教神廟。十四世紀中葉改為大乘佛教寺。十五世紀初又變為上座部佛寺。此後吳哥寺一直是上座部小乘佛教寺,延續至今。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都是供奉釋迦牟尼,區別在於大乘佛教是求普度眾生,小乘佛教卻是只求自身解脫。

下午3點,從酒店出發,15分鐘後就到了吳哥寺。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棵巨大的菩提古樹,粗壯的樹干要數人才能合抱,碩大的樹冠遮住了半個天。菩提樹後是一條明亮如鏡的長方形護城河,圍繞著一個滿是郁郁蔥蔥樹木的綠洲,綠洲中央是吳哥窟標志性的建築、按五點梅花式排列的五座玉米棒寶塔。護城河外岸圍繞著一道砂岩矮圍欄,河上有一道長堤,直通寺廟圍牆西大門。堤長200米,寬12米,上面鋪著砂岩石板,古時石板上是裹金的。長堤西盡頭是一個凸形石台,石台以石蛇為圍欄,三面都有石階,石階兩旁各守護著一座石獅。護城河內岸有一片30米寬的空地,穿過空地,就到了紅土石的寺廟圍牆前。圍牆中間有三座塔門,兩旁是長長的柱廊,正中的西塔門,是吳哥窟的山門,它和左右兩塔門之間有二重檐雙排石柱畫廊相連通。西塔門兩邊守衛著七頭蛇保護神,在印度教中,三頭蛇代表印度三大天神:梵天、毗濕奴、濕婆。 梵天是世界萬物的創造者,毗濕奴(又稱遍入天、那羅延天)是保護之神,掌維護宇宙之權,濕婆(又稱大自在天)是毀滅和創造之神。五頭蛇代表婆羅門教,七頭蛇代表佛教,九頭蛇代表海龍王。

穿過西塔門,前面是一條長長的石板路,長約350米,寬9.5米,高出地面1.5米,路面用砂岩石板鋪砌,兩邊以七頭蛇為護欄。石路南北兩面各有一座藏經閣,在藏經閣和寺廟之間各有一個水塘。路盡頭是一條通吳哥寺廟西山門的十字陽台,稱為王台,現在外面罩著綠紗,正在維修之中。站在石路上,遠遠的就看見了巍峨壯觀的玉米棒寶塔,但是只有三座。導游把我們帶到了北面的水塘邊,說是在這兒可以看見全部的五座寶塔。果然,在藍天白雲下出現了五個精美的玉米棒,而在池水中又清晰地浮現出了五座寶塔的倒影,美侖美奐,令人心頭湧起了一種不虛此行的喜悅之情。在池邊拍了集體照,又紛紛擺著姿勢,拍下了自己站在寶塔和倒影之間的倩影,這才依依不舍的繼續前行。

吳哥窟的基本布局是祭壇、回廊和寶塔。祭壇分為三層,每一層的四周都有回廊圍繞,一層比一層高,環繞著中央的須彌台,像征著印度神話中位於世界中心的須彌山。祭壇頂部的五座寶塔,像征著須彌山的五座山峰。寺廟外圍環繞著的護城河,像征著環繞須彌山的鹹海。簡單的來說,吳哥窟是一座多層的,龐大的神殿山。

從西北角的塔門走上第一層台基,台基高約3米,右邊就是西回廊,回廊的石壁上刻滿了雕工精細的浮雕。圍繞主殿的第一層回廊被稱為浮雕回廊,共有八幅巨型浮雕,每幅浮雕高二米余,長近百米,全長達七百余米,繞寺一周。浮雕裡描繪著古印度的神話故事和吳哥王朝的歷史。西回廊裡的浮雕是著名的印度梵文史詩《羅摩衍那》和《摩訶婆羅多》。這兩部史詩是印度文化的基礎,對印度文學、宗教的發展有著相當大的作用。《羅摩衍那》講述的是阿逾陀國王子羅摩和他的美麗的妻子悉達的故事,浮雕生動傳神的描繪出了羅摩在猴神哈努曼的幫助下和羅剎魔王羅波那戰鬥的場景。《摩訶婆羅多》講述的是班度和俱盧兩族爭奪王位的鬥爭。我少年時就讀過印度史詩《羅摩衍那》和《摩訶婆羅多》,當時因為很喜愛,還連著看了好幾遍,現在卻早已淡忘了,只記得都是些美麗的神話,如今看到雕刻著的故事,很有點親切感。

從西廊門走進第一層內院,裡面是一個名為“千佛閣”的田字閣,四周回廊環繞,中央的十字游廊將田字閣間隔成四個院落,每個院子的地面都比游廊和回廊低約一米,原為水池,現已不蓄水,露出了石轉鋪成的池底。在回廊的石壁上有著許多婀娜多姿的小仙女浮雕,每一尊的表情、面貌、衣著各不相同,這些舞蹈著的小仙女叫做阿帕莎拉,相傳是由浪花所變而生,所以看起來是那樣的輕盈俏麗。

第二層台基高出第一層台基五米半,四周也有長方形回廊,回廊兩壁上是豎葫蘆欞窗和浮雕。我們只是匆匆地路過,並沒有仔細觀看。

寺廟的第三層台基,即最內層和最高層的台基,稱為巴甘,正方形,高約12米。台基四周有十二道台階,每道台階都十分陡峭,高達四層樓,與地面垂直80度。沒有扶手,沒有緩衝層,必須手腳並用,匍匐攀登,被稱為“天堂梯”,像征著登天之艱辛。據導游說,因為登梯摔死過兩個人,現在在最陡峭的東面台階上建了扶手和木梯,爬起來輕松多了,也安全多了。我們在東台階前排著隊,等待著上木梯。這兒管理得很嚴,衣著必須整齊,穿背心短裙的一律不准上去。

登上最頂層,走入一個60米見方的田字形重檐回廊,回廊分主廊和偏廊兩部分,主廊靠外的牆壁上分布著豎葫蘆欞窗。在正東、正西、正南、正北四個基點上都有著長方形無欄窗,從窗中往下看,可以看到第二層的回廊和廊門,四角的塔門和缺損的只剩下二三層的九層寶塔以及仍在修復中的小型藏經閣。再向遠處看,除了西面外,其它三面皆是茂密的樹林,唯有東面另有一條土路通往護城河。田字形回廊四隅各有一角塔,正中矗立一座42米高的大主塔,塔頂離地65米。五座寶塔,排成五點梅花式,這就是在下面時看到的五座玉米棒寶塔了。塔與塔之間,由田字形回廊相連接,每座塔內設有神龕,最初在神龕中供著毗濕奴神像,奉上座部佛教後,改供佛像。我們站到寶塔下拍著照片,雖然人很小,但想到自己此時是站在昨天還遙不可及的玉米棒下,興奮和驕傲之情油然而生,頓覺豪氣衝天,人也一下子就高大了許多。

依然從東台階上拾梯而下,依然沿著來路往回走,走出吳哥窟時,天已黃昏了。站在河岸邊,再一次的回過頭去,只見淡淡的暮色裡,雲朵下的吳哥窟分外端莊美麗。明鏡般的河面上沒有一絲波紋,只有白雲、長堤、塔廟的倒影。美極了,也靜極了,只讓人感到似乎置身在佛國天界之中,有一種超凡脫俗的感覺,或許這就是神的力量。



吳哥窟









羅摩衍那



阿帕莎拉



天堂梯


精選遊記: 暹粒-吳哥窟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