紹興素描(上):曲水流韻老街區

作者: 狂愛CTU

導讀本文更多照片詳見:http://***/s/blog_4b67a35e01011nup.html 農歷三月中,谷雨,雨生百谷清淨明潔也。據說古時有“走谷雨”習俗,青年女子在這一天宜出行,走村串戶,不能者到野外溜達一圈即回也可。 我們這一走,走到了紹興城,“煙花三月下江南”啊。 果然谷雨多雨,才一踏上紹興城的地界,春雨就淅淅瀝瀝灑了下來。乘坐4路公交車進越城區,第一眼的紹興便很喜歡,因� ...

本文更多照片詳見:http://***/s/blog_4b67a35e01011nup.html

農歷三月中,谷雨,雨生百谷清淨明潔也。據說古時有“走谷雨”習俗,青年女子在這一天宜出行,走村串戶,不能者到野外溜達一圈即回也可。


我們這一走,走到了紹興城,“煙花三月下江南”啊。


果然谷雨多雨,才一踏上紹興城的地界,春雨就淅淅瀝瀝灑了下來。乘坐4路公交車進越城區,第一眼的紹興便很喜歡,因為樹多,雨潤楊柳,分外翠濃。在越城區的中心,有一座綠蓋如雲的小山丘,這片鬧市中的清涼淨地名叫府山,古越國山陰小城舊址。我一向羨慕城中有湖或有山的城市,湖光山色近在咫尺,實在是都市人難得的一份奢華享受。



府山是越城區的制高點,登上山頂樓閣,可以俯瞰整個老城區。紹興以水鄉著稱,古時這片平原上水道蜿蜒,阡陌縱橫,氣像萬千,可惜今天已被掩沒在日漸增長的生活密度裡了。不過,環府山四面的老城區依然頑強地保留著青瓦白牆以及如雲綠蓋下曲水流觴的千古余韻。紹興一向文化底蘊深厚,在懷舊文化成為顯學的今時今日,紹興老城也打造了幾大歷史文化街區,讓老河道老房子老街老舍發揮一把余熱。


幾大歷史文化街區中,最著名的當然是以魯迅故裡為核心的魯迅路街區。這裡老台門保存完好,除了現代派的魯迅紀念館,休整改造方面還算克制。——但總還是略有幾分“展示”的意味,再加上從早到晚帶著小喇叭舞著小旗幟的旅游團,這歷史文化街區自然少了幾分讓人沉潛的魅力。


所以我們轉道去了倉橋直街。這條位於府山東側腳下的老街區,目前恰恰好正處於寂寞與繁華的十字路口。從北到南大約兩公裡長,與紹興最繁華的解放路平行,北頭起於勝利西路,南邊止於魯迅西路,中間以府橫街和紅衛橋為界——


喜歡熱鬧的人們,向北步入繁華,3米寬的青石小巷在尋寶軒、狀元樓、震元堂等老字號之外,逐漸開起了時尚小店和情調小屋,隱隱在市井味兒中摻上了小資風。



若是喜歡清靜,向南退上一步,便是繁華褪盡,進入老街坊們的日常生活場景,可以看到老媽媽坐在門口嘮嗑,舊式的理發店和剃頭師傅,光顧的客人們自然都是鄰裡鄉親的,即便開著幾個小店,也不是面向游客們,只是日雜鋪子罷了。甚至,連那條在細雨中泛著微光的青石小巷都變得更窄了,大約只有2米左右,鐵定是進不了汽車的,這真是一種幸運,遙記得成都有些種滿梧桐的背街林蔭路本來也是很美的,卻不知何時,竟變成了日間停車場,我真討厭汽車這種東西,總是大刺刺地破壞審美。


但最美的還是老屋子背後的水道。倉橋直街的老房子都是背靠水道,面向青石巷弄,水道直抵老屋牆根,而外人大多不能靠近水邊,偶而有一處兩處水岸,擺上幾把木椅,便是黃金寶座。這樣兩屋夾一水的格局使得巷子裡即使再是熱鬧,一屋之隔,總還是有綠水脈脈,靜靜流淌。要親近水,便只能乘烏篷船走水路,或者,每隔一段巷子,自有一座青石橋,溝通兩岸交往之外,也給我們一個機會,極目遠望狹長的水巷繞府山而逶迤。


兩側的老屋多數建於清末民初,在長長的如水歲月中已長滿了斑駁苔蘚,不消說,自然符合懷舊夢的審美風格,雖然曉得老屋子裡陰暗、潮濕,或許多半沒有抽水馬桶,卻還是覺得老房子就是美,沒有道理可講。當然,我們都懂得,要想審美和舒適兼得,那是需要強大的經濟基礎作為後盾的,比如北京的胡同、成都的寬窄巷子,在裡面住得瀟灑的那都不是一般人啊。雖然如此,但看到在自家臨水木棧陽台上靜靜玩電腦的大男生,還是羨慕,——在這樣安靜的水畔,好像玩電腦都更雅致了幾分似的。



有水便有橋,水鄉橋梁多。倉橋直街一側這小小一條環山河上,從北頭的倉橋、寶珠橋,到南頭的凰儀橋,有大約十座小橋,或一拱如虹,或青石板渡,“橋東橋西好楊柳,人來人去唱歌行”,完美再現了古詩中小橋流水人家的韻味。紹興特產青石橋,據說全城有上萬座之多,這數字頗為驚人。山陰人陸游在老家紹興度過了幾十度春秋,曾經為家鄉的小橋流水寫過無數詩篇歌之詠之。其中有一首《暮春》,“市橋岸下泛湖舟,雕檻疏簾半上鉤。春事幾何君惜醉,明朝赤幟插譙樓”,活脫脫就是此刻狀元樓前紅衛橋的景像呢。


府橫街紅衛橋大概是倉橋直街上最熱鬧的所在,橋頭一大叢櫻桃紅了,引得游人紛紛駐足。老字號尋寶軒狀元樓裡食客如雲,我倆也特意尋味而去。雖然是紹興名店,價格倒很實惠,更有特色的是,還能半份半份點菜,於細微處亦體現著江南的精細雅致。我們點了紹興名菜干筍扣肉、小魚花生,加上干鍋花菜和一大盆菜鴨湯泡飯,可謂是價廉物美,盡興而歸。



游紹興,不能不看橋。而說到橋,紹興最有特色的橋梁並不在倉橋直街,而是另一個歷史文化街區,八字橋直街。這片區域的鎮街之寶正是一座建於南宋嘉泰年間的石橋,這座橋所處地理位置復雜,構造巧妙,以一橋溝通三河四路,形如兩個“八字”,被昵稱為“古代的立交橋”,因而備受推崇。


八字橋下的河流南借鑒湖之水,北通杭甬古運河,曾經是古越城的主要水道之一,舟楫之盛,至今可見橋岸轉角處被纖繩磨出的痕跡。橋西頭有一座天主堂,而東側則是華龍寺,隱約可尋昔日煙火榮光。當然,隨著水道功能的消退,八字橋街區不可避免地日漸寂寞起來,但卻也榮升為我們最喜歡的紹興老街區。今天的八字橋街區比倉橋直街更為低調而安寧,毫無商業氣息。行走在靜悄悄的流水小巷中,竟然有置身古老鄉村的感覺。這裡的老台門保存完好,而且與倉橋直街不同,均為面向水道,臨水還有3、4米寬的青石板路可以行人,更有了幾分水邊漫步的悠閑愜意。老街坊們的大門前也相當於有了寬寬的門廊,可以種種花、晾曬衣被,或是趁著春日融融,晾曬每家每戶不可或缺的腌菜。每天清晨,從老台門裡出得門來,走幾步,步下河邊的階梯,婦女們就在河中洗衣刷盆,有閑了,散坐在門前的石凳上,家長裡短地擺擺龍門陣,這樣的慢生活,或許與古時的紹興市井亦有兩三分相契合吧?





除了魯迅故裡、倉橋直街和八字橋直街,紹興還有好幾個歷史文化街區,其中我們沒有去過的西小河街區和王羲之故裡的題扇橋街區,聽說也是很美的。這些老街區散落在城市各處,被高樓大廈、立交橋和四通八達的公路所分割包圍,顯得有些弱勢,不過總算是留存下來了,只是不知道未來的命運如何,這樣閑適的生活與街巷還能夠經歷多少歲月大潮的洗禮,還是在旅游開發、打造文化故裡的名義下面目全非......我有一些兒擔心,但也有一點兒信心,真心希望文化底蘊深厚的紹興城能為我們保留幾分水墨江南的千古余韻。

關於紹興的其他游記和照片詳見:http://***/s/articlelist_1265083230_3_1.html


精選遊記: 紹興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