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烏衣巷

作者: (蘋果)

導讀在夫子廟裡游覽,看見那裡的小攤上擺著些介紹南京景觀的書,其中有一本是《烏衣巷史話》。剛看過烏衣巷三個字,覺得有些疑惑,似乎從哪裡見過這個名字,立刻腦子裡想起了唐代劉禹錫寫的名句《烏衣巷》。是那個烏衣巷嗎?我滿是疑問:現在還有烏衣巷嗎,朱雀橋又在哪裡,王謝還有什麼遺風嗎?打聽過了,夫子廟的對面就是響譽中外的秦淮河,而烏衣巷就在秦淮河� ...

在夫子廟裡游覽,看見那裡的小攤上擺著些介紹南京景觀的書,其中有一本是《烏衣巷史話》。剛看過烏衣巷三個字,覺得有些疑惑,似乎從哪裡見過這個名字,立刻腦子裡想起了唐代劉禹錫寫的名句《烏衣巷》。是那個烏衣巷嗎?我滿是疑問:現在還有烏衣巷嗎,朱雀橋又在哪裡,王謝還有什麼遺風嗎?打聽過了,夫子廟的對面就是響譽中外的秦淮河,而烏衣巷就在秦淮河文德橋的南側。於是,跨過秦淮河,去了烏衣巷。

秦淮河的名聲很大,可是讓它更具品位的,則是文人墨客的頌詠。晚唐名家杜牧登金陵懷古,吟哦了一首《泊秦懷》:“煙籠寒水夜籠紗,夜泊秦懷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國恨,隔岸猶唱《後庭花》。”詩句悲涼,水月凄切,歷來被憂國憂民的仁人志士所借用。近代朱自清和俞平伯先生更會湊趣,共同約寫了《槳聲燈影裡的秦淮河》,把秦淮河一下子送到國人的想像裡。秦淮河也是隨歲月興衰的。10年前來的時候,由於年久失修,那富有神奇色彩的秦淮河,竟是一條臭水溝。直到了20世紀90年代,當地政府才出資重修秦淮河,也恢復了烏衣巷原有的景觀。如今的烏衣巷與秦淮河、夫子廟等已經成為集六朝風情於一偶的文化勝地。

來到烏衣巷口,見那一串紅燈籠下,鑲嵌著青石匾,上書三個綠色的大字“烏衣巷”,給人一種不凡的感受。街面的牆雪白,向裡看去,巷裡彎曲著,並非那種一望到底的巷子,顯得厚重。在那飛檐直壁並不深的小巷裡,很容易找到王謝故居。故居呈一派“青磚小瓦馬頭牆、回廊掛落花格窗”的格調,古樸典雅,溢彩流光。只見朱門之上掛著一塊黑匾,從左到右橫書“王謝故居”四個金色大字,顯示出這個家門的莊重威嚴。進門分東、西兩個院落。門裡影壁的上方,還有一塊小些的橫匾,瀟灑飄逸地用行書寫著“魏晉遺風”四個字,讓人隱隱約約感觸到這家門裡歷史的悠久。進到東院,是來燕堂,堂匾由當代著名書法家沙曼翁書寫的“燕來堂”,以隸書雜漢簡像征著六朝時期的大家風範,會讓人聆聽著那牆壁之上、碑石之間留有的曾經輝煌和歷史的風聲,撫今追昔,觸景生情,感慨人生。

烏衣巷是歷史上的一條名巷。據記載,自東吳起至今,烏衣巷已經閱盡了近2000個春秋。烏衣巷最早得名於東吳駐軍之地烏衣營,出名則是因為曾經居住在這裡的人物卓絕有為。這條古巷曾經居住兩位著名的宰相,一位是輔佐創立了東晉王朝的王導,另一位是指揮了淝水之戰,以少勝多,打敗符秦百萬大軍的謝安。這條古巷還有“王家書法,謝家詩”的文化風采。所謂王家書法,是指書聖王羲之幼年來居,晚年隱去,他與王獻之、王洵所留下的書法作品《快雪時晴帖》、《中秋帖》、《伯遠帖》,被乾隆皇帝收集,稱之為“三希”,並辟“三希堂”珍藏。而謝家詩則是指,謝靈運是山水詩派的鼻祖,與其謝氏後起的大詩人謝惠連、謝眺,在文學史上並稱為“三謝”,為中國山水詩派的形成奠下了基石。

烏衣巷三個字,在浩瀚詞海裡僅僅是一種簡單的組合,可是在歷史文化的淵源上,卻是一部歷史的巨著。雖說烏衣巷歷史悠久,但烏衣巷成為一條名巷,則是這條小巷與歷史眾多的事件相聯系。因而購得幾本關於南京的書,閑暇時候翻開看看,也是一得。

但是,不管他人如何說,烏衣巷名聲與劉禹錫那首膾炙人口的詩有關。“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一首詩把歲月變遷、滄海桑田的意境寫得生動形像、淋淋盡至,造就了烏衣巷特有的形像。

《烏衣巷》是一首典型的、獨具風韻的地名詩,是古今懷古中的精彩絕唱。詩人面對已經衰敗的王謝華堂,用蘊藏在內心深處的哀愁,運用簡捷的手法,成功地描繪了烏衣巷的滄桑變化。以秦懷要津朱雀橋邊的野花草和貴族住宅烏衣巷口的一抹斜暉,構成了荒涼冷落的圖景,並借用燕子的身影,將人引入一個“風物依舊、人事已非”的境界,引起人們對六朝“當時百萬戶,夾道起朱樓”繁華景像的感嘆。一條尋常古巷,因詩其名斐然,就華章而遠揚,也是一道風景吧。

(2001年4月8日)


精選遊記: 南京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