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5.1-5.3上海散漫休閑三日游之三—豫園、新天地

作者: 心也可清

導讀同系列第一篇:2013.5.1-5.3上海散漫休閑三日游之一—召稼樓、中華藝術宮、濱江大道 5.3 豫園—新天地 今天是低碳綠色出行,主要交通工具是地鐵,二號線在南京東路換乘十號線可以直接抵達豫園旅游商城。 豫園旅游商城又名老城隍廟市場,曾名豫園商場,位於上海老城廂的東北隅,與老城隍廟、豫園毗連。商城集老城廂地區人文景觀、明清建築和特色商市於一體,是具� ...

同系列第一篇:2013.5.1-5.3上海散漫休閑三日游之一—召稼樓、中華藝術宮、濱江大道
5.3 豫園—新天地

今天是低碳綠色出行,主要交通工具是地鐵,二號線在南京東路換乘十號線可以直接抵達豫園旅游商城。



豫園旅游商城又名老城隍廟市場,曾名豫園商場,位於上海老城廂的東北隅,與老城隍廟、豫園毗連。商城集老城廂地區人文景觀、明清建築和特色商市於一體,是具有上海地方特色的商業中心和旅游勝地。



老城隍廟市場的形成,與老城隍廟、豫園的發展變密切相關。清鹹豐、同治年間(1851~1874年),城隍廟香火鼎盛,節會性的臨時廟市向固定市場演變,商賈沿園徑開店設鋪,形成商街10余條。及至清末,箋扇、玉器、眼鏡、書攤、畫像等店鋪星羅棋布,形成熱鬧市場。



清末民初(1907~1914年),城廂內外總工程局發起填福佑浜、方浜為路。至民國9年場內有商店135家,攤販眾多,道路為塞。民國15年,被焚毀的城隍廟大殿重新建成,同時成立了邑廟董事會,管理城隍廟及市場,商業益發興旺。







民國26年,日軍侵滬南市慘遭浩劫,城隍廟辟為難民區,商店停業十有六七,攤販幾近絕跡。滬人在租界建新城隍廟,遂稱此為老城隍廟。



現在的老城隍廟歷經多次重擴建,成為了集旅游、購物、休閑、特色餐飲為一體的大型綜合性商城了,是游客來上海旅游必去的景點之一,其中位於荷花池九曲橋的湖心亭茶樓更是被譽為“海上第一茶樓”,曾經接待過英國伊麗莎白女王;而綠波廊飯店的滬式點心,更是讓美國前總統克林頓一家贊不絕口。從地鐵十號線豫園站上車,二站路即可達到上海另一個知名的旅游景點—上海新天地,上海新天地位於淮海中路南側,東至黃陂南路,西到馬當路,北沿太倉路,南接自忠路,占地面積3萬平方米,建築面積6萬平方米。新天地是一個以石庫門建築為主體,有著歐式風情的休閑和娛樂總彙,彙集了各式的酒吧、餐廳和夜總會,是上海新建景觀之一。



新天地分為南裡和北裡兩個部分,南裡以現代建築為主,石庫門舊建築為輔。北部地塊以保留石庫門舊建築為主,新舊對話,交相輝映。南裡建成了一座總樓面面積達25,000平方米的購物、娛樂、休閑中心,於2002年中正式開幕,這座充滿現代感的玻璃幕牆建築物,進駐了各有特色的商戶,除了來自世界各地的餐飲場所外,更包括了年輕人最愛的時裝專門店、時尚飾品店、美食廣場、電影院及極具規模的一站式健身中心,為本地和外地的消費者及游人提供了一個多元化和具品味的休閑娛樂熱點。



北裡由多幢石庫門老房子所組成,並結合了現代化的建築、裝潢和設備,化身成多家高級消費場所及餐廳。在南裡和北裡的分水嶺-興業路-是中共“一大”會址的所在地,沿街的石庫門建築也將成為凝結歷史文化與藝術的城市風景線。



上海新天地旁邊開辟了太平橋公園綠地和人工湖,綠地占地四萬四千平方米,位於整個太平橋項目的中央地帶。園內種植高大喬木,興建低坡景觀,提供休憩空間。園中心興建了上海市中心最大的人工湖,占地一萬二千平方米。湖的中央建有大型噴泉,湖泊東西兩端點綴著兩個小島,名為“玉蘭島”和“合歡島”。人工湖四周綠地高低起伏,栽種了各種喬木和灌木。綠地北側新辟一條長一千二百米的湖濱路,沿人工湖劃出了一條優美的曲線,與湖西“新天地廣場”的石庫門海派建築連成一體,成為市中心一處獨特的新景觀。



在新天地項目開發之前,這裡是一片擁有近一個世紀歷史的石庫門裡弄建築。從十九世紀中葉開始出現的石庫門建築有著深深的歷史烙印,它是中西合璧的產物,更是代表了近代的上海歷史文化。然而隨著城市的不斷發展,昔日風光顯赫的石庫門早已不能滿足居住需求而漸漸淡出歷史舞台,曾有專家不無憂慮地預言:二十一世紀,上海將見不到原汁原味的石庫門了。


瑞安集團在一九九七年提出了一個石庫門建築改造的新理念:改變原先的居住功能,賦予它新的商業經營價值,把百年的石庫門舊城區,改造成一片充滿生命力的新天地!該項目總投資約1.5億美元,於1999年初動工, 第一期的新天地廣場於2001年底建成。


瑞安挑選了美國舊房改造專家本傑明伍德建築設計事務所和具東方文化背景的新加坡日建設計事務所,並邀著名的同濟大學建築設計院為顧問。建築設計師們要從保護歷史建築的角度、城市發展的角度以及建築功能的角度作多方面考慮,要把新的生命力注入這些舊建築,以符合新世紀消費者的需求。石庫門建築的清水磚牆,是這種建築的特色之一,為了強調歷史感,設計師決定保留原有的磚、原有的瓦作為建材。在老房子內加裝了現代化設施,包括地底光纖電纜和空調系統,確保房屋的功能更完善和可靠,如今的新天地已經成為了上海的新地標。

新天地因其歷史文化的輪廓和內部空間的現代化,以及國際性的經營內容,使中老年人走進新天地感到它很懷舊,年青人則覺得時尚,外國人走進新天地感到它很“中國”,中國人則覺得很洋氣,很快成為滬上休閑文化有品位的消費場所。



上海的新天地目前已經成了一個具有國際知名度的聚會場所,並被納入了上海旅游景點的清單中,還成了中國房地產區域改造的經典案例,它的成功經營模式長時間以來一直被國內房地產開發商們青睞,很多人都想將其成功模式進行“移植”:國內著名房地產商潘石屹,公開宣布將“建外SOHO商業街”建成北京的“上海新天地”;另一個北京的著名房地產開發商張寶全也有意參照上海新天地的模式規劃自己將開發的社區;全國各地建設“上海新天地”熱持續高溫。可以這樣說,上海新天地的運營模式已經成為國內房地產區域改造的標杆。





坐地鐵返程時,偶遇新天地正在舉辦—100“哆啦A夢”秘密道具博覽,吸引了眾多粉絲參與,今天的行程至此順利結束。
附:石庫門建築的歷史來源

本世紀初,上海的石庫門裡弄在許多年輕人的思想上依舊是破舊、擁擠、惡劣居住條件的集中表現。幸運的是即使這樣,還是有一批懷舊裡弄建築文化情結的文學大師讓眾多的我們發現了隱藏在其背後的美。

滬語中把用一種東西包套或收束另外的東西講作“箍”,如箍桶,於是這種用石條“箍”門的建築被叫作“石箍門”後又訛傳為“石庫門”。一般認為,這種建築的正大門以條石作門框,門扇為實心厚木,上有銅環一幅,與中國的傳統民宅相比,趨向保守。

上海的石庫門住宅興起於19世紀60年代。1860年以忠王李秀成為首的太平軍發動東進,攻克鎮江、常州、無錫、蘇州、寧波等蘇南浙北城市,迫使數以萬計的蘇南、浙北難民進入上海租界避難。租界為接納難民,動員商人投資住宅建設。為了充分利用土地,這些住宅大都被建為排聯式的石庫門裡弄住宅。

為了迎合中國傳統的家族居住形式,石庫門除部分設計摹仿西洋排聯式住宅外,其布局大致仿江南普通民居。進門後為一天井,天井後面為客廳(上海人叫“客堂”),之後又是後天井,後天井後為灶間和後門。天井和客堂的兩側分別為左右廂房,二樓的布局基本與底層相近,唯灶間的上面為“亭子間”,再上面是曬台。其代表建築有河南中路東側,寧波路、北京路之間占地1.33公頃的興仁裡,還有中山南路新碼頭街的敦仁裡、 棉陽裡、吉祥裡等。 本

世紀初以後,隨著上海居民的家庭向小家庭結構變化,居民的生活習慣也發生明顯變化,石庫門住宅的結構和樣式發生變化,有適宜小型家庭居住的“單進”(即無廂房)、“兩進”(一客堂、一廂房)。其規模較大,弄堂寬約為4米、樓層主要為2~3層;在樓梯平台處設亭子間,立面采用陽台;20年代後,一般都安裝了衛生設備。其代表建築有南京西路上的靜安別墅、山陰路上的大陸新村等。30年代以後,由於上海住房緊張,部分住戶又將多余的房間出租給他人,所以大多數石庫門改變了設計的初衷,成為多戶同住一門的住宅。

由幼稚走向成熟的石庫門住宅構成了私密空間與公共空間交錯的裡弄社區。在這個社區內,居民在享受個人空間的同時,也更容易培養出更融洽更親密的鄰裡關系。於是這家今天燒什麼菜,那家明天有啥事,都知道得一清二楚。

隨著居住密度的不斷增強,居民便逐漸把本屬家庭內的活動移師到了弄內的公共空間進行,更加固了原有的鄰裡親密度。

石庫門裡弄在最多的時候有9000多處,曾占上海市區全部住宅面積的六成以上。單純從建築的角度出發,石庫門是特定歷史時期的產物,走過百多年的歷史,而且有些石庫門的空間結構也已不適合現代人的居住觀念,因此消失是正常的。90年代初期,上海開始了大型的重建和開發。不少石庫門老房子被拆卸,取而代之的是一幢一幢的高樓,一片又一片充滿懷舊風情的老房子漸漸消失,人們才意識到要去保留這些上海獨有的“藝術品”。


精選遊記: 上海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