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行散記(1)--仁者樂山

作者: 薇薇風來

導讀行走山水間,“讀萬卷書,行萬裡路”的少年理想漸漸地逼仄,漸漸地圓滿。 感謝命運,讓我們生活在一個和平年代,一個可以實現夢想的繽紛年代。 ----WEIWEI 名山如藥可輕身,大自然是中國文化的宗師,川西樂山的得名,不知道是否源於古人的仁者樂山、智者樂水之說? 樂山古稱嘉州,位於四川盆地西南部,北望成都平原,西連峨嵋群山,全市轄4區6縣,並代管省� ...

行走山水間,“讀萬卷書,行萬裡路”的少年理想漸漸地逼仄,漸漸地圓滿。

感謝命運,讓我們生活在一個和平年代,一個可以實現夢想的繽紛年代。

----WEIWEI

名山如藥可輕身,大自然是中國文化的宗師,川西樂山的得名,不知道是否源於古人的仁者樂山、智者樂水之說?

樂山古稱嘉州,位於四川盆地西南部,北望成都平原,西連峨嵋群山,全市轄4區6縣,並代管省轄的峨嵋山市,總面積12826平方公裡,人口約343萬,距離成都僅160公裡。

樂山大佛像名氣頗大,已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我對它最初印像,來自於少年時代看劉曉慶主演的電影――《神秘的大佛》。

樂山大佛,通高71米,頭部直徑10米,肩寬24米,眉長3.7米,眼長3.3米,鼻長5.6米,嘴長3.3米,耳長7米,腳背寬8.5米,是世界上最大的石刻彌勒坐像,始建於唐713年,成於803年,歷時整整90年。

靜觀大佛,佛像慈眉善目,儀態萬端;臨江遠觀大佛,但見眉梢處微微一笑,從容寧靜。望天上風卷雲舒,大佛1200多年來巋然靜坐,風雨滄桑中看歷史長河滾滾奔騰,而鐘靈毓秀,地靈人傑的樂山,一方碧山秀水孕育了晉代文學家李密,宋代大文學家蘇洵、蘇軾、和蘇轍,現代文學泰鬥郭沫若。

據說修造樂山大佛像的動力源自於海通法師目睹三江之水競相爭鬥,水禍肆虐,民不聊生,為了解救百姓於水火之中,他用了十年的時間外出化緣,以一種堅韌不拔的意志,忍受了無數的羞辱和艱辛,外出聚集了一筆錢,擬建修造一座佛像以平定水妖,用大佛無邊的法力和仁愛來保佑黎明百姓不再受苦受難。

我不懂佛教文化,對樂山大佛的所有觀賞來自於對古人開山做佛像的堅韌與執著,更來自於樂山大佛背負九峰,面向峨眉,腳踏青衣江、大渡河、泯江三江彙流處的豪邁氣勢與恢宏氣魄。想一想,九十年哪,繼海通法師後,三位地方官員承前啟後的不懈努力,在沒有現代科技手段的古代,無數民工在那樣險峻的山上勞作,集聚人類智慧雕刻出如此巨大的完美藝術品,今天才給我們留下舉世聞名的樂山大佛像。

沿九曲棧道的石階環山而行,我們一步一步走向樂山大佛,當我終於站在大佛腳下仰頭看佛,青山雄奇,青翠逼人。

在樂山大佛1200多年的仁愛守望中,世界有沒有按照海空法師的設想在延伸,呈現風調雨順,男耕女織,怡然自樂的絕美畫卷?

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飛花碎玉處,濤濤陣陣。我扣問佛,而佛無語,依舊是千年來那淺淺的微笑。

山也還是那座山,佛也還是那座佛。

我們漸漸聚攏,於三江交彙處,隨行的導游開始娓娓細述佛法的偉岸。

我微笑著聆聽,浸淫其中感受到的不是彌勒大佛像的偉岸和佛法的無邊,心中、眼中看到的是千千萬萬個普通勞動者血肉築就的偉大工程。

江河浩浩,奔騰不息。

逝者如斯,不舍晝夜。

我對大佛沒有湧起深深的敬畏,相反,只對那些為了修建佛像不懈努力的地方官員,僧人,還有那些無聲無息勞作的普通人民致以無聲的敬意。

春日濃郁,川西燦爛的陽光,照見異鄉旅人的身影。

青山隱隱,樂山大佛像那淺淺的、微微的一笑,無言中化作我心海的柔波,輕輕地蕩漾。

山之彼端,佛在微笑;

山之此端,我亦微笑。

相視一笑,今生已是莫逆。


精選遊記: 樂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