婺源洪村——清朝朝廷賜予的長壽古裡

作者: 婺源吳老師

導讀長壽古裡——洪村,位於婺源縣清華鎮西偏南7.5公裡處。其中有6公裡的柏油公路,1.5公裡的山路。一個隱藏在山間的“世外桃源”。在非典時期的五一,一個陽光明媚的春日,我騎上自行車帶上孩子,再去體驗了這個充滿靈氣的古村落。騎行途中,印像最深的是最後那1.5公路的盤山公路。公路為村裡修建的機耕道,兩旁樹木合龍,仿佛在樹林合成的一個綠色通道中穿行。在這� ...

長壽古裡——洪村,位於婺源縣清華鎮西偏南7.5公裡處。其中有6公裡的柏油公路,1.5公裡的山路。一個隱藏在山間的“世外桃源”。在非典時期的五一,一個陽光明媚的春日,我騎上自行車帶上孩子,再去體驗了這個充滿靈氣的古村落。騎行途中,印像最深的是最後那1.5公路的盤山公路。公路為村裡修建的機耕道,兩旁樹木合龍,仿佛在樹林合成的一個綠色通道中穿行。在這通道中我們扶車盤旋而上,到了山頂,有一個斑駁的石頭老亭。在這裡,我們稍事休息,接著向下盤旋騎行(外地游客建議推車下去,騎下去比較危險)。

走出這樹木合成的綠色通道,眼前豁然開朗,在青山綠水之中出現了一個古樸的村莊,真是“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好一個“世外桃源”。

洪村,顧名思義,是洪姓聚居的村落。按《村譜》記載,洪村始建於北宋初,最早遷居這裡的人,名字叫洪濟。洪濟是位雅愛林泉的隱逸之士,一天,他漫游經過此地,見這裡山林蔥翠欲滴,溪流清澈見底,環繞幽雅恬靜,因而慨然說:住此可興旺洪氏宗族,於是從婺源西鄉洪源遷來這裡定居,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了。

“長壽古裡”的得名因村中歷史上多百歲老人,故朝廷賜名“長壽古裡”。能得到封建朝廷為一個村莊賜名,可見這村莊在歷史上是何等的榮耀。

溯溪而上,遠遠就可以見到一棵“迎客松”,似乎在展臂迎客。經過清代乾隆年間修建的培源橋後,我們就進入了洪村。迎面拱門的石匾上刻著“長壽古裡”四個字,據村裡的老人告訴我們,自古以來,洪村就是婺源著名的長壽地。俗話說:人生七十古來稀,可歷史上洪村最長壽者達119歲,就是現在,村裡長壽老人不僅有七、八十歲的,還有很多九十多歲的,由此看來,“長壽古裡”名符其實。村門的八字牆上,分別嵌有嘉慶十五年刻立的“奉憲養生”和“奉憲永禁賭博”兩塊禁碑。在永禁賭博的碑上,還刻有“民國丁醜年三月加禁”的字樣。從這兩方禁碑可以看到過去洪村良好的社會風尚和嚴格的村規民約,至今還在影響著村人的行為。村門的牌樓上,還繪有一幅“魁星點鬥”圖,自明末村人在牌樓上繪了這幅圖後,直到清代,村裡共有49人出任官吏。至今在洪村宗祠的門口,仍然擺放著十幾座旗杆石。村裡每有一個考中做官,家族必為其在宗祠門口樹一杆旗,以光宗耀祖。而旗杆石上刻著此人的官位,我所見的就有奉直大夫,諫議大夫等。這是婺源保留下來的較多的一處,據村中人所說,原來更多,文革中一些用來修建水壩了。正符合我在理坑所見,理坑村中的旗杆石就埋在村口用來做了水壩。文革這一場浩劫,在婺源很多方面都體現了出來。

進入村門,可看到有一塊道光四年立的“公議茶規”碑。從碑文得知,當時洪村出產的茶葉叫“松蘿茶”,古人曾有“松蘿香氣蓋龍井”的說法。據了解,由村民自己制訂的茶規碑,在婺源僅發現這一塊,它對研究清代婺源民間茶葉流通管理方面頗有價值。洪村的古建築主要有洪氏宗祠“光裕堂”、“奉直大夫靄庭公祠”、“敦素堂”等,這些古屋不但保存完好,而且其內部的磚雕,木雕、石雕都非常精美,“光裕堂”內的一對抱鼓石是洪村石雕的代表作。靄庭祠內的“雙鳳朝陽”木雕十分精致,太陽用盛開的牡丹花代替,四個梁托雕的是“羊、馬、牛、獅”。還有一幅“教子圖”,那是水磨青磚雕中的精品,圖左邊雕刻的是“鯉魚跳龍門”,右邊是一老者在諄諄教誨稚子,栩栩如生,表現了住家“望子成龍”的願望。

走出村口展現在我們面前的是棵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銀杏樹,相傳是洪村的始祖洪濟親手栽種。古銀杏樹高30多米,胸圍5.20米,枝繁葉茂,每年可產白果800多斤。銀杏葉能釋放微量的氰化氫,氰化氫是一種劇毒化學品,而這種極微量的氰化氫恰恰具有抗癌效應。洪村能成為“長壽古裡,大概與此不無關系。銀杏樹旁邊還有一棵古樟樹,比銀杏樹還粗,雖早年遭受雷擊,主干已腐空,今僅有一根側枝,但仍歷風雨頂天立地,傲霜雪蒼郁不黃,生機盎然。

旅游建議:洪村離清華不遠,適合包車或者騎自行車半日游,因沒有進行旅游開發,沒有任何商業成分。民風極為淳樸,適合自助游者前往。村中沒有餐館,只有一些村民開的小雜貨店。


精選遊記: 婺源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