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三峽庫區奇石解讀三峽文化內涵新圖片

作者: yaling

導讀重慶市巫山縣南峰小學周亞玲 因為三峽庫區奇石的永不再生性地域範疇,與三峽文化的相容性強,與其他地區的差異性大等特點,才使得三峽庫區奇石體現出它的豐富的自然與藝術完美結合的奇石文化。因為三峽工程,被淹沒的三峽廣袤的江岸和石磧灘塗上的采自長江三峽、小三峽之中的神奇的可供收藏的石頭。蓄水175m後,再也找不到的有限量的,受時間空間地域範疇的限� ...

重慶市巫山縣南峰小學周亞玲

因為三峽庫區奇石的永不再生性地域範疇,與三峽文化的相容性強,與其他地區的差異性大等特點,才使得三峽庫區奇石體現出它的豐富的自然與藝術完美結合的奇石文化。因為三峽工程,被淹沒的三峽廣袤的江岸和石磧灘塗上的采自長江三峽、小三峽之中的神奇的可供收藏的石頭。蓄水175m後,再也找不到的有限量的,受時間空間地域範疇的限制,三峽庫區奇石在庫區文化的影響下,漸漸成為奇石市場的新寵。三峽地區悠久的歷史文化又蘊含於三峽奇石的解讀過程始終,寄托著解讀三峽庫區奇石者的文化底蘊與人生哲理。因此巫山一大批奇石收藏愛好者和理論研究者,自覺積極承擔起傳承巫山文化的重任,為見證三峽庫區淹沒的歷史起到了不可忽視作用。

圖為“三峽江岸的纖夫石”

□ 三峽纖夫石見證了三峽纖夫文化之魂

三峽纖夫石內在品質石文化內涵深厚,表現在反應纖夫生活的 “悲壯歷史”上。它是纖夫的竹繩子和身體磨出深深的裂痕的石頭,是纖夫的靈魂定格在石上的真實寫生,更是一種鮮為人知的近代“纖夫化石”。它是千百年來三峽纖夫的血淚和長江水運苦難史的見證。如三峽庫區奇石收藏者周亞武收藏的以纖夫石為主題的 《纖夫石系列》被重慶日報記者羅成友在2003年6月10日的《重慶日報》作了題目為《見證一段三峽纖夫的歷史》專題報道。報道中這樣寫道:“ 在他的屋裡,每個角落都堆滿了三峽石。他搬出了其中3塊給記者看,一塊是由纖夫的腳踩出深深腳印的石頭、一塊是纖夫拴船纜時已磨出一道20多釐米深的石槽的石頭和一塊被纖夫拉船時纖繩在江岸石壁上磨下繩槽的石頭。他說,這3塊石頭不知是多少輩長江三峽纖夫的血汗磨出來的,是纖夫歷史的見證。 當135米水位即將下閘蓄水之前,小周作為三峽石的收藏愛好者,想到了長江三峽纖夫的歷史,決定要從三峽石中去找回來。” 譚家滿、周亞武收藏三峽纖夫石圖片種類繁多,圖片精美,藝術價值高。

圖為“三峽石器”

□ 三峽打制、磨制石器創造了新石器時期文化的輝煌,是三峽人類起源的標志!。

這些石器如同一個天然博物館,著名三峽奇石理論家來層林寫道:“新舊時期石器——大型砍砸器、刮削器、尖狀器、凹缺器,制作粗糙,均有使用過的痕跡。5000~10000年左右為新石器時代。在峽江及兩岸溪流的河灘上,我們常常拾到與卵石截然不同的經過打制的石塊、石片、石條,雖然顯得十分粗糙,但考古工作者一眼便可看出它是石器。在巫山紅石梁,大溪文化遺址,巫峽跳石等地灘上曾有幸拾的多塊石器,經專家鑒定為舊石器時代遺存之物,涉獵史前文化和石器時代,才驚奇地得知:石器,是三峽人類起源的標志!人類與動物的一個重要區別,在於動物只能使用工具,而人類卻能制造工具。學者認為屬於舊石器中期,出土了數以千計的礫石、石核和約500件石制品,石錘、石鑽,表明這裡很可能是當時的一個石器加工場所。出土的石器以打制為主,原料多為河卵石,主要有斧、錛、網墜、盤狀器等生產工具,”如三峽庫區奇石收藏者董敬奇的以《新石器時代的石器系列》為主題的三峽庫區奇石藏品,石器以石斧最多,錛、鋤、鑿、盤形器,其特點是用扁圓形的河卵石打制而成……其制法有打制、琢制、打制後再粗磨刃部或器身及磨制等4種。石質一般為砂岩、火成岩、變質岩及細砂岩,有少量的綠色或黃色的燧石、粉砂岩。表現了新舊石器時期時代的“集文物和奇石於一體的收藏石”上,據不完全統計巫山還有向承勇、周亞武、楊明等的家中也藏有大量的石器收藏品。

□ 石文化熏陶出三峽庫區奇石濃濃的書卷氣

三峽庫區奇石的美表現在江岸浪擊石,首先是他的 “詭秘的造型”上,這種石頭皆有中國畫的氣勢和筆法,“瘦、漏、透、皺,”中國文化背景形成的獨特藝術,形具而神生,情在詞外,意在筆先,妙在畫外。透過有限的奇石,去體會無限的意境,呈於像,感於物,會於心。如三峽庫區奇石收藏者楊明收藏的三峽庫區奇石《米芾拜石》這塊石頭,集中國畫筆法之大成,奇石鑒賞之法寶。兩米高的石身,氣勢磅礡,通體漆黑而又如皮革光亮,形如一人虔誠地做參拜之狀,米芾拜石的故事定格在蒼穹一瞬間,也體現了楊明10年來收藏三峽庫區奇石虔誠。他家中有關奇石的畫冊厚厚的一大摞,深厚的文化底蘊使他的收藏格調帶有濃濃的文化氣息。楊明著有有關奇石的理論文章,發表在具有權威性的《奇石探究》雜志上。

圖為《賀知章騎馬石》 圖為《巴人白虎圖騰》

□ 5千年的詩歌文化增加三峽庫區奇石的意境美

“行到巫山必有詩”, 百裡巫峽,千米巫峰,歷來是詩人、畫家創作的生動題材,平均一公裡就有近百首詩歌的三峽人,“聽音皆韶樂,咀味得大羹。”他們眼中的河床石磧上的卵石在“豐富的圖案美”上;“形、質、色、紋”眾多的表情中,無一不是一塊塊固體的詩歌,隨便拿來一塊卵石就會詩興大發,吟誦半日。這些長江水的送來遠方客人,走到三峽被三峽的美景和詩歌吸住了留住下來。在幽深的峽谷中修煉成一塊塊具有詩意的石頭精靈,他們顯現出紋理豐富自然、色彩斑瀾協調、對比反差極大的特殊自然藝術美,深遠而詩意的意境美,讀石吟詩,頌詩賞石,矣歟兮豈不快哉!三峽庫區奇石收藏者周亞玲的《賀知章騎馬石》這本是一塊被人拋在江邊碼頭旁的石頭,初看什麼也不像,細品之,看出好像一個人騎著馬,可騎馬的人頭上的帽子告訴我,不是一般的人,是古時候戴的帽子,弱冠纓風,飄飄欲仙,思緒馬上連接到李白的《飲中八仙》“知章騎馬如乘船……” 即刻為其配詩曰:“知章騎馬如乘船,定格醉姿石底眠,倘若李白得此石,無需費墨寫八仙。”詩與石頭珠聯璧合,令人頓生幽遠的意境。因此而誕生了眾多奇石愛好者眼饞的,不可多得的收藏佳品。《巴人白虎圖騰》一石,它介紹了三峽地區古代巴人的原始崇拜。詩人向承勇為三峽奇石寫詩多達幾十首。如:《米勒問天》“米勒問天天不語,大肚究能容幾許?伏祈如來施大法,免我腹中再打杵。”一塊何氏璧就因為神奇經歷和的故事而價值連城,三峽文化讓三峽奇石熠熠生輝。

圖片 三峽古生物化石

□ 三峽古生物化石考證了三峽是從大海之中拔地而起的出水芙蓉

三峽地區最常見的是鏈珊瑚蟲化石,由於是在黑色的石頭上,成現出無數雨絲般的白線,當地人又叫他“雨花石”,還認為能撿到這種石頭說明運氣好,故又叫他 “運氣石”。還有“硅化木化石”、“震旦角石”、“貝殼化石”、“其他海洋生物化石”。對三峽地區考古,研究三峽地質等都特具價值。因為這些石頭圖案華美,形態生動活潑,三峽庫區奇石收藏者大都把古生物化石,列為自己的藏品之一。最具代表性的是三峽庫區奇石收藏者易繼魁的 “三峽古生物化石系列”藏品豐富,獨樹一幟。



(三峽石 和平鴿)



(三峽石 列子御風而行)



(三峽石 一帆風順)



(三峽石 知張騎馬如乘船)



(三峽石 彩色的小腳鞋子)


精選遊記: 長江三峽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