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三峽庫區奇石解讀三峽文化內涵

作者: yaling

導讀重慶市巫山縣南峰小學周亞玲 因為三峽庫區奇石的永不再生性地域範疇,與三峽文化的相容性強,與其他地區的差異性大等特點,才使得三峽庫區奇石體現出它的豐富的自然與藝術完美結合的奇石文化。因為三峽工程,被淹沒的三峽廣袤的江岸和石磧灘塗上的采自長江三峽、小三峽之中的神奇的可供收藏的石頭。蓄水175m後,再也找不到的有限量的,受時間空間地域範疇的限� ...

重慶市巫山縣南峰小學周亞玲

因為三峽庫區奇石的永不再生性地域範疇,與三峽文化的相容性強,與其他地區的差異性大等特點,才使得三峽庫區奇石體現出它的豐富的自然與藝術完美結合的奇石文化。因為三峽工程,被淹沒的三峽廣袤的江岸和石磧灘塗上的采自長江三峽、小三峽之中的神奇的可供收藏的石頭。蓄水175m後,再也找不到的有限量的,受時間空間地域範疇的限制,三峽庫區奇石在庫區文化的影響下,漸漸成為奇石市場的新寵。三峽地區悠久的歷史文化又蘊含於三峽奇石的解讀過程始終,寄托著解讀三峽庫區奇石者的文化底蘊與人生哲理。因此巫山一大批奇石收藏愛好者和理論研究者,自覺積極承擔起傳承巫山文化的重任,為見證三峽庫區淹沒的歷史起到了不可忽視作用。

圖為“三峽江岸的纖夫石”

□ 三峽纖夫石見證了三峽纖夫文化之魂

三峽纖夫石內在品質石文化內涵深厚,表現在反應纖夫生活的 “悲壯歷史”上。它是纖夫的竹繩子和身體磨出深深的裂痕的石頭,是纖夫的靈魂定格在石上的真實寫生,更是一種鮮為人知的近代“纖夫化石”。它是千百年來三峽纖夫的血淚和長江水運苦難史的見證。如三峽庫區奇石收藏者周亞武收藏的以纖夫石為主題的 《纖夫石系列》被重慶日報記者羅成友在2003年6月10日的《重慶日報》作了題目為《見證一段三峽纖夫的歷史》專題報道。報道中這樣寫道:“ 在他的屋裡,每個角落都堆滿了三峽石。他搬出了其中3塊給記者看,一塊是由纖夫的腳踩出深深腳印的石頭、一塊是纖夫拴船纜時已磨出一道20多釐米深的石槽的石頭和一塊被纖夫拉船時纖繩在江岸石壁上磨下繩槽的石頭。他說,這3塊石頭不知是多少輩長江三峽纖夫的血汗磨出來的,是纖夫歷史的見證。 當135米水位即將下閘蓄水之前,小周作為三峽石的收藏愛好者,想到了長江三峽纖夫的歷史,決定要從三峽石中去找回來。” 譚家滿、周亞武收藏三峽纖夫石圖片種類繁多,圖片精美,藝術價值高。


精選遊記: 長江三峽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