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年哈爾濱及周圍地區的民間狩獵

作者: 盒飯5塊

導讀歷史上的黑龍江地區的確是聞名於世的野生動物王國和漁獵旅行勝地。漁獵原來是這裡原住民的生產和生活方式。到了近現代,殖民者和旅行者攜帶著熱兵器和氰化物洪水般湧入;法制與資源管理的荒疏,使這裡成了名副其實的漁獵冒險樂園。 黑龍江最早的民間狩獵組織,是隸屬於當時蘇聯(僑)民會的“漁獵公會”,成立於1946年5月,1947年7月改為“東北漁獵聯合會”。會址 ...

歷史上的黑龍江地區的確是聞名於世的野生動物王國和漁獵旅行勝地。漁獵原來是這裡原住民的生產和生活方式。到了近現代,殖民者和旅行者攜帶著熱兵器和氰化物洪水般湧入;法制與資源管理的荒疏,使這裡成了名副其實的漁獵冒險樂園。 黑龍江最早的民間狩獵組織,是隸屬於當時蘇聯(僑)民會的“漁獵公會”,成立於1946年5月,1947年7月改為“東北漁獵聯合會”。會址在哈爾濱市南崗區大直街161號。它以中東鐵路為軸線,在一面坡、滿洲裡、牡丹江、穆陵、亞布力、阿什河、橫道河子、安達、薩爾圖、石頭河子、南岔、扎蘭屯、巴裡木等處設有分會。到1950年1月,它注冊的會員已近1800人。會員一般為機關團體職員、商人和蘇聯僑民。其中哈爾濱的會員有1100人。除了少數職業獵戶,絕大部分會員為業余狩獵愛好者。會員要繳納會費,參加活動並享受聯合會提供的服務。

聯合會有十分健全的機構和章程。在理事會下分設了秘書、會計主任、庶務主任、商買主任和文化教育主任。早期的理事長是伊爾庫茨克人奧布拉茲佐夫,是一位在中東鐵路工作的狩獵家。聯合會章程規定:辦會的宗旨是協助地方政府保護禽獸的繁殖。它還依照鳥、獸繁育周期分別制定了2月15日 9月15日和5月20日 8月20日的禁獵期。規定違反者要收回證章、取消權利、聲明開除。

1949年8月間,聯合會在南崗本部和道裡中央大街分別開設了合作社,收購和銷售獵物,修理槍械,供應彈藥和一應獵具。活動與經營盛極一時。到1950年初,僅道裡合作社收購和經銷的野物中,山雞有200多對,狍子有50多只;其他如大雁、野鴨、野豬等特產山珍和魚品也都有購銷。在哈爾濱近郊的廟台子,聯合會開設了獵人營地,能同時提供20幾位過往獵人的食宿。

俄蘇人在中國東北組織行會,這是老中東鐵路的遺風,又有當時“老大哥”越俎代庖的色彩。在別國土地上行此善事總脫不去拓殖的味道。所謂“東北漁獵聯合會”,其實一直限制在當時松江、黑龍江兩省境內鐵路沿線。聯合會曾要求政府允許把組織和活動向東北全境擴展,似未如願。到上世紀60年代,隨著中蘇交惡,聯合會從極盛走向了終結。

有著第一流的漁獵資源和原住民遺傳,加上俄蘇移民和外國旅行者推行現代狩獵的影響,哈爾濱和黑龍江地區居民中歷來流行釣魚和狩獵游樂。1954年前後,哈爾濱市總工會曾組建狩獵俱樂部;在節假日,經常組織工廠的釣魚、狩獵愛好者,到市郊和周圍地方打獵、釣魚。到“文化大革命”前後,無序的開發和濫捕濫獵,使森林、草原、沼澤與江湖的生態日益惡化,野生動物種群和數量銳減。在城市周邊,河中無魚,像野鴨、野兔一類的常見鳥獸已近絕跡。而當時的政治生態也日見緊張,紅紅火火的狩獵俱樂部自動無疾而終。職工業余的釣魚和打獵活動已與階級和路線鬥爭掛起鉤來。哈爾濱有一出話劇當年紅極一時,叫《千萬不要忘記》。劇中年輕的主人公誤入歧途,他主要的錯誤就是打點野物換點錢,改善一下衣著。這被看作一種鬥爭動向。如此鬥爭對捕殺殆盡的野生動物倒不啻為一種功德。事實上,那時的民間狩獵活動一直沒有斷絕。野物得來艱難,反而使獵手的行蹤帶點神秘和傳奇的意味。直到上世紀80年代,資源日趨枯竭,政府收繳獵槍,全面禁獵,民間自助狩獵才被制止。1984年冬,桃山獵場開放;以後又有玉泉等處狩獵場建成。辦法是把資源地圍起來,對野生動物保護和養殖並重。

狩獵要收取很高的費用,成了真正的貴族游戲;“野生”和野趣卻遠非昔日。

眼下哈爾濱周圍的一些地方,生態有所恢復。在一些水域上甚至偶爾有成群的野鴨出現。老歌謠裡“獐狍野鹿漫山遍嶺”的景像,何時再見?一旦生息有了良性交替,狩獵這種原始而使人魂牽夢繞的游戲,或許會在黑土地民間重現。


精選遊記: 哈爾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