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奇的天目石——火山口大石谷記游

作者: wangmuqi

導讀陸全根天目石是一億三千萬年前地殼運動留下的一幅傑作,創造了兩座山,也化育了神奇的天目石。它是中華民族的驕傲。 天目火山口大石谷早幾年就已名聲在外。那時,就曾聽說在天目山東關村發現石谷群的事。當時我想,石谷群,不就是幾塊石頭嘛,又不能點石成金?“有如東風吹馬耳”,漠然置之。後在杭州見到一條報載,說浙江大學、浙江教育學院的地質地理專家, ...

陸全根天目石是一億三千萬年前地殼運動留下的一幅傑作,創造了兩座山,也化育了神奇的天目石。它是中華民族的驕傲。

天目火山口大石谷早幾年就已名聲在外。那時,就曾聽說在天目山東關村發現石谷群的事。當時我想,石谷群,不就是幾塊石頭嘛,又不能點石成金?“有如東風吹馬耳”,漠然置之。後在杭州見到一條報載,說浙江大學、浙江教育學院的地質地理專家,對火山大石谷產生濃厚的興趣,並對石谷的形成,經過科學的論證和推斷,稱火山大石谷為“中華第一石谷”。

我們從天目山腳的峼嶺村右拐五公裡,就到了火山大石谷。駕駛員老戴告訴我:“前幾年發現的大塊天目響石也就在這個地段。”經他一提,我倒是記起了這件事,你只要用較硬的器物敲擊一下,響石就會傳出悅耳動聽的音響。當年莊子把這種自然音響稱之為“天籟”。天目響石在新聞媒體披露後,石文化愛好者也紛至沓來,響石也慘遭“厄難”,被砸成塊塊取走收藏,這正是“佼佼者易折”呵!響石在天目山沉睡了億萬年,一直相安無事,正因為“名氣”太大,才遭到如此結局。看來,對名利不必苛求,多了也是個負擔。

火山大石谷的相對寬度不過40米,整個峽谷盡是磐石,仿佛到了神話傳說中的女媧煉石補天處。導游小姐告訴我們:“火山大石谷光是幾百噸、幾千噸重的巨石就有五千多塊。”聽了這個介紹,可以想像億萬年前的造山運動和火山爆發時那種氣勢和壯觀場面了。

很多游客在灌石谷泉,說是要把這從火山口玢岩上下來的礦泉水帶回去讓全家共享。我也蹲下來以手掬水,咕咚下肚,頓時感到一股生命之源透徹全身。據說常飲此泉,對於清洗人體內髒污物,增強肌膚彈力,延緩衰老,強筋健魄大有裨益。

“懸橋”在嶙峋的峭壁上凌空托起,山道逶迤,名曰“九曲十八彎”,橋下暗泉叮咚,像似在聽《洛神賦》中的“九曲回腸”。慢慢地走,細細地想,似乎也隱含著一條人生哲理:自然界的彎曲是一種美,而人心的“彎曲”是一種醜。由此看來,游山觀景也是人心扭曲的一次“修補”。

名目繁多的碧波潭,隨處可見,有清澈見底的,也有如墨鏡片的,深不可測。藤蔓在岩壁上伸展垂下,倒映水中,極有畫意。有一處“蓮花池”,五支飛瀑奔流而下,泛起的水花猶如一朵“白蓮”。一看,水中還有漣漪。旁有人細語:“這莫非是?……”我向右邊高處窺探,綠蔭中有一扇凌空開啟的“門”,兩柱對立,一梁橫擱,形如“天門”,那“青紗帳”裡似有“人”影晃動,是耶?非耶?

沿著用鵝卵石砌成的曲徑緩緩而上,仿佛覺得火山大石谷於污濁中另辟了一塊新的天地,使人神游於遠古黃農時代一樣。總是覺得,這裡與塵俗相去萬裡,也見不到睸俗醜類,都是一塊塊硬梆梆的天目石。我在想,作家在文學作品裡創造一個人物形像時,他要耗費很多心血,而火山大石谷的石類動物天然自成,有如人,有如龜,有如蛙……令人嘆為觀止。

火山大石谷植被豐厚,日影移過峽谷,如白駒過隙,下午四點鐘,植物葉片上依然能見曉露滾珠。那些數以萬計的石頭,如同天目女神用玉液瓊漿洗刷過一樣,晶瑩碧透,光可鑒人。

晚霞的折光穿過密林,像似用金線編織的網,投林的飛鳥慌其心憂,發出“嚶其鳴矣,求其友聲”。我循聲看去,隱約見到一方巨石聳立於懸崖之巔,像似一個擎天巨人,上半部已被大自然的風刀霜劍割裂成片,卻巋然不動,一身正氣,立於天地間。要是你側耳細聽,石似乎在說:我們站在這懸崖之巔,聽得見石谷中傳來要我們作出奉獻的召喚: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石,成了英雄的化身!

一只石蛙凝眸青山,扁平的脊背仿佛在起伏,後肢緊偎在軀體兩側,前肢很有力量地挺立著,眼神凝滯,似有滴滴蛙淚。無怪乎,大俠作家金庸先生游覽天目火山大石谷時,曾題詞“青淚石上流”,大概指的就是石蛙的“淚”吧?你聽:“咕——嚕!咕——嚕!……”的蛙聲悠悠回蕩,和旅游者的空谷足音,沉重而有力地交織在一起!


精選遊記: 臨安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