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廈門的第一次親密接觸(二)

作者: zchong

導讀觸摸歷史的痕跡——到鼓浪嶼看老別墅可以說,知道廈門是因為鼓浪嶼,曾何幾時,鼓浪嶼就是廈門的代名詞。 想像中的鼓浪嶼是個有海、有山、有石、有船、還有老船長的地方,就像那首《外婆的澎湖灣》裡唱的那樣。 聽說,鼓浪嶼西南海邊有塊鼓浪石,石中有洞,每當海浪衝擊石洞,會發出像擊鼓一樣的聲音,鼓浪嶼因此石而得名。 在鼓浪嶼上不需要方向,地圖也只� ...

觸摸歷史的痕跡——到鼓浪嶼看老別墅可以說,知道廈門是因為鼓浪嶼,曾何幾時,鼓浪嶼就是廈門的代名詞。

想像中的鼓浪嶼是個有海、有山、有石、有船、還有老船長的地方,就像那首《外婆的澎湖灣》裡唱的那樣。

聽說,鼓浪嶼西南海邊有塊鼓浪石,石中有洞,每當海浪衝擊石洞,會發出像擊鼓一樣的聲音,鼓浪嶼因此石而得名。

在鼓浪嶼上不需要方向,地圖也只是個指南針,給自己定位而矣。只要用心發現,處處即景。

鼓浪嶼像一個貼心的小媳婦,不嬌媚,不造作,卻精致得恰到好處。沒有城市的喧囂,沒有急功近利和物欲橫流地銅臭,更沒有脂粉的俗媚。

島上的靜讓我酣醉,知了的爭鳴更顯島上的靜,正所謂“鳥鳴山更幽”。這裡的空氣似乎都彌漫著音符,悠悠揚揚地從你眼前飄過,從你的指尖滑過。鼓浪嶼的名望,不僅因為這裡是鋼琴密集的“琴島”,也因為那些凝固的“音樂”——建築。

建築是凝固的詩,立體的畫,凝固的音樂……這些比喻用在鼓浪嶼上更顯得貼切。

鼓浪嶼上每一棟古老的建築、私人別墅,都是一個傳奇一個故事,一個家族曾經的輝煌,見證著廈門的歷史,濃縮著廈門人的現代生活。有的老宅荒涼得看似被人遺望,卻是一尊佛像在靜觀世間萬像、歲月變遷,承載著厚重的歷史。抬頭舉步間,俯首便可拾起一地滄桑。滄桑如海,踏著小巷中斑駁的樹影,讀昔日輝煌的西式小樓,看破舊的百葉窗低垂著,花環式的門樓爬滿了綠色,台階上、圍牆上滿是苔蘚,這幢小樓悄然化成為一個不凋的精靈,它寂寥地佇立在夢境一般地角落裡,不為塵世的喧囂和浮嘩所改變;島上榕樹瘋長的藤蔓,盤根錯節,仿佛是相互咬在了一起難解難分,佇立細看,又仿佛是大筆寫意國畫的潑墨,淋漓盡致。

感動,觸動。因為盡管時間流逝,歲月無情,而鼓浪嶼卻將變與不變,歷史與現實,傳統與時尚,新與舊,保存與創造如此完美地統一。我想,鼓浪嶼最大的魅力莫過於此了。

青春之歌——廈大

廈大是我一直想去的地方,一方面廈大有八十多年的歷史,薈萃了眾多的學者名流,真的很想零距離體驗它的人文氣氛;另一方面,是網友們極力推崇廈大為中國最美的校園,想親眼見證它的“芳容”;再則是出於對著名愛國華僑陳嘉庚先生的敬仰,1921年的時候是他一手創辦了這所名校。

我是在一個很熱的下午去廈大的。通往廈大門口的街邊,有一家麥當勞,因為天有些熱,所以我決定進去納納涼。在麥當勞裡,耳朵聽著喧鬧的流行音樂,嘴裡嚼著新鮮出爐的炸薯條,三五成群地研討功課或獨自靜坐在窗邊背誦英文,是一種特殊的體驗。此前,我沒體驗過,若不是在這家店裡親眼目睹,我無法想像,如此的靜與動竟是那麼和諧愜意。看著廈大驕子們青春洋溢的面龐,我真的感覺是在欣賞一幅寫意畫,忍不住多窺幾眼。

環游了廈大,真的感覺很值得一看。因為校園內融彙了風格迥異的建築,芙蓉湖畔一色翹檐兒的宿舍樓,上弦場邊建南大禮堂樓群全是陳嘉庚建校時的老建築,大塊大塊的青青白白的石頭歷經歲月的磨蝕,依然故我的清爽莊嚴。上弦場其實是個足球場,半圓形的設計,從高處看就似一彎上弦月。半弦的看台上下落差很大,從下面梗脖望上去,真是驚嘆建南樓群的大氣風格。而坐於看台頂端,感受圓弧向兩邊延展,從哪個角度看都是一個好構圖。學建築的真該來這參參經。最欣賞廈大校園的是就是這種和諧的布局,高高的棕櫚,半遮半露的高檐紅頂,錯落的樓群分布於山上湖邊,精致,嘉庚樓群、群賢樓、魯迅紀念館、建南大會堂、明培體育館、藝術教育學院大樓恰到好處地分布其中,建築藝術在校園裡散發恆久的魅力。

廈大的校訓“ (忘了), 至善於止”,

難怪說好男兒志在四方,而福建的學子和他們的父母們卻寧可舍北大、清華、復旦,偏獨愛廈大。就是麼,家門口就有如優秀的大學,又何必舍近求遠呢?

廈大校園有好幾個門,南校門、北校門、白城門。我是從廈大的白城門離開的。出了白城門隔著環島路就可以看到大海了,公路邊有一座造型別致的斜拉式人行天橋,和周圍環境構成一幅美麗的景致,站在橋上,我不禁嘮念起卞之琳的《斷章》“你站在橋上看風景,看風景人在樓上看你,明月裝飾了你的窗子,你裝飾了別人的夢 ”,如此意境,美哉!!

過了天橋,在一位好心人的指導下,我坐公交車前往國際會展中心。


精選遊記: 廈門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