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廊橋的回憶--------泰順(一)

作者: zkf950501

導讀對廊橋的回憶--------泰順(一)泰順立縣的歷史大約是在明景泰六年,景泰皇帝為慶祝自己的壽辰而建置,與四周的景寧、壽寧、慶雲一起,合為“景泰壽慶”。當然,景泰皇帝也未能如願,在位九年,就被自己曾經篡過位的兄長(正統皇帝)趕下台,死於憂郁之中! 從景寧往東南,一路崇山峻嶺,自東坑以下,猶是如此。從來沒有看見過有這麼多的山堆在一起,群山之道,不� ...

對廊橋的回憶--------泰順(一)泰順立縣的歷史大約是在明景泰六年,景泰皇帝為慶祝自己的壽辰而建置,與四周的景寧、壽寧、慶雲一起,合為“景泰壽慶”。當然,景泰皇帝也未能如願,在位九年,就被自己曾經篡過位的兄長(正統皇帝)趕下台,死於憂郁之中!

從景寧往東南,一路崇山峻嶺,自東坑以下,猶是如此。從來沒有看見過有這麼多的山堆在一起,群山之道,不可尋省,爬不完的山路,過不完的涵溝。平生未踏入蜀道半步,但從浙南山地這番征程,可以想像到蜀道之更難,古人行路的艱辛!

入泰順境內正值中午,車行道中,沿路不時看見山中點綴著大小的村落,時有炊煙裊裊,雞犬之聲相聞,從山巔只至山腳的梯田,仍有農人們在勞作。已是收稻季節,那金黃的稻穗,與藍天、白雲、青山、綠水、梯田相映,宛若桃源之境。而此雲古莽然之虛,自宋以下,便有無數賢人在此悠居,寄志林泉,陶冶性情,到今依然令清雅之士心神向往!

泰順多高山、深澗、急流,古人有感於行路之難,往往在交通要道修建碇步、橋梁和涼亭。而最具代表性的,是采用中原早已失傳虹橋技術修建的木橋,至今在崇山峻嶺間,還保存有32座木拱橋,而造型迥異,各有千秋。但為了適應浙南地區山地的氣候特點,加蓋了一層橋屋,故稱“廊橋”。在中國,也只有浙南、閩北少數地區還有這種在橋梁建築史上有著極高地位的虹橋,尤以泰順疊梁式木拱廊橋最輝煌,故稱泰順為“廊橋之鄉”。其中溪東、北澗、三條、毓文、文興、仙居橋等最負盛名,她們造型古樸別致,典雅大方,有著極高的歷史藝術和科學價值,這些廊橋所在位置均為曠野、峽谷、鄉村,與溪流相伴,與松石為伍,游人至此,莫不驚奇嘆息!

一、 洲嶺鄉三條橋、毓文橋

點絳唇

常憶五月,與君依依解笑趣。

山青水碧,人面何處去。

人自多情,吟吟水邊立。

千萬縷,溪水難寄,任是東流去。

無名氏題於三條橋廊壁

立於三條橋上,吟詠這首清新幽雅的小詞,令人無限遐想。古時,三條橋是泰順往來福安的交通要道,題詞的主人公正是在此,是懷念、還是送別著心愛的女子?盈盈一水間,“人面”凝睇含笑,如今杳然,除了美好的回憶外,空余離恨。思念綿綿而遠,恰似春草,更行更遠還生,惟有對著青山綠水,悵惘著浩渺的愁思!

那時的三條橋,如天外飛虹,橫跨兩山,行人南來北往,絡繹不絕。如今的橋已經是清代重修,據史料記載,清代重修時在屋頂翻出刻有“貞觀”年號(唐.李世民時期)的瓦片,那距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的歷史。而中國大規模修建虹橋是在北宋年間,如《清明上河圖》上所臨摹的汴水虹橋那樣,如果真如清代史料記載,那虹橋的歷史又將上朔三百多年,其所包含的價值更不容忽視。

最遲於清晚期,由於洪水將廊橋上游的一座重鎮完全吹毀,行人便改道不經三條橋過了。於是,空谷之中,多出了一座寂寞的廊橋,整日與千百年不斷流淌的溪水相伴,聆聽著飛鳥的歸啼,回憶著那曾經的繁華。

毓文橋建於清道光年間,當初建橋純是從風水方面考慮,所以橋位於兩山缺口處,為石拱木屋形狀,三層樓閣,飛檐翹角,屋脊有葫蘆頂,精巧別致。橋旁古樹參天,橋下溪澗緩流,再配以遠山、古宅,或坐、或行、或臥、或立,恍如入宋畫之界,古意盎然。


精選遊記: 溫州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