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去來

作者: 20383270

導讀滄海桑田之外,歷史也讓中西部的自然環境打上人類破壞的深深烙印。沃野千裡的中原和草木蒼翠的八百裡秦川早已今非昔比,地理概念的變幻令青史中的故事變得難以理解。 今日陪二老游杜甫故裡和陵墓,再度感受千年時空變異中文明的超越和不朽。“七月庭院梨棗熟,一日上樹能千回”的院落,現在雖為杜甫故裡紀念館,但是一派蕭條景像。歷代修建唯余清代石碑和新建 ...

滄海桑田之外,歷史也讓中西部的自然環境打上人類破壞的深深烙印。沃野千裡的中原和草木蒼翠的八百裡秦川早已今非昔比,地理概念的變幻令青史中的故事變得難以理解。

今日陪二老游杜甫故裡和陵墓,再度感受千年時空變異中文明的超越和不朽。“七月庭院梨棗熟,一日上樹能千回”的院落,現在雖為杜甫故裡紀念館,但是一派蕭條景像。歷代修建唯余清代石碑和新建但未投入正式使用的瓦房,了無人氣。各方撥、捐款並沒使這一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的管理者盡心盡力。也難怪,人口太密,連郭沫若題匾的“杜甫誕生窯”都曾為人占住,現在鄰窯仍為民居所在。詩聖故裡的現居民對詩聖並沒更多一點特別的了解和尊敬。倒是我這樣的外鄉人誠惶誠恐的專程來頂禮膜拜,因了這歷史和文明,為了他不朽的詩篇。

杜甫雖被後人按曾任最高官銜尊稱為杜工部,實際終其一生未第,顛沛流離,最後客死洞庭湖中一葉扁舟之上,暫厝平江。四十三年後,其孫杜嗣業方遵遺願移葬於和故裡隔伊洛河相望的邙山嶺上。四周空曠,仍留當年氣像?當代名流、名家錄杜詩名篇的書法碑林,掩在蒼松翠柏、如火雲般泡桐花之中,確為游人欣賞絕佳之處。見到毛澤東、郭沫若等人的杜詩手書,想起郭70年代出版的《李白與杜甫》,揚李抑杜只為“形勢需要”。正應了這首杜詩:“王楊盧駱當時體,輕薄為文曬未休。爾曹身與名俱裂,不廢江河萬古流。”

伊洛河南側的芝田鄉稍柴村田野上,就是夏都斟尋遺址。

望向伊洛河與黃河交彙處的右側,是河谷切斷的邙山,殘缺破敗的城牆土色逶迤在天限風光之中。那便是瓦崗寨好漢們曾攻占的興洛倉--隋朝最大的糧倉遺址。

占地約3O平方公裡的北宋皇陵群內現有4個大鎮子,人口以萬計,不看可知其淹沒的程度。這次干脆僅僅路過,留待下次吧。

“五岳歸來不看山,黃山歸來不看岳”,今日歸來…


精選遊記: 鄭州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