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潘家口感悟

作者: therayuan

導讀節前看了旅行周刊關於潘家口水庫的介紹,又查閱了網上能找到的關於潘家口/喜峰口的所有信息,終於確定了我十一之行的目的地。十月二日一早,拉上一個同伴我們冒者大霧匆匆出發了。沿京通高速奔三河,過薊縣穿遵化,一路前行,京牌的車子越來越少,暗暗減少了一些我關於住宿的擔心,因為臨行前有網友提醒我十一可能會很多人... 過遵化城不遠在一個岔口看到路標� ...

節前看了旅行周刊關於潘家口水庫的介紹,又查閱了網上能找到的關於潘家口/喜峰口的所有信息,終於確定了我十一之行的目的地。十月二日一早,拉上一個同伴我們冒者大霧匆匆出發了。沿京通高速奔三河,過薊縣穿遵化,一路前行,京牌的車子越來越少,暗暗減少了一些我關於住宿的擔心,因為臨行前有網友提醒我十一可能會很多人...

過遵化城不遠在一個岔口看到路標:向左去寬城,向右是遷西,按照之前網友的提點我拐上了去寬城方向的路,在戚繼光塑像左轉,一路向前,行不多遠可以看到路上有簡易的指示潘家口水庫的路牌,沿路牌前行,路比較窄但還算好走。

拐過一個小村是一段沿水而行的山路,我想這應該是水庫了,穿過引灤入津工程管理局的住宅區很快就是山頂,我們的目的地潘家口水庫到了;

在熱心農民的勸告下,我們把車停在他們的車場省下了每人10元的門票,不過付出的代價是得沿著一條土路嘰裡咕嚕的“滾”到下山才能做上船,不然就可以沿320級台階大搖大擺的下山。

搭上張君的“一葉綠洲”,我們開始了水庫之游。張君是個健談的人,從長城的歷史,水邊石岩的傳說一路講來。因為曾經一個北京晚報的記者報道了他的長城之行,也報道了張君和他這只“一葉綠洲”,很多北京人拿者報紙來找船,所以當他聽說我們來自北京興致更高,還給我們優惠按報紙價(到潘家口50元/船)。

呼吸著新鮮的空氣,聽著娓娓到來的故事,離開喧囂的城市確實有一種放松的心情。不過稍稍遺憾的是並沒有傳說中的美麗,也許因為山裡氣溫已經偏低,那一份綠意已經沒有那麼濃,而且因為缺水,岸邊留下的近50米的裸露帶讓人總有一些感傷,想像水深85米時,青山綠水碧波蕩舟,一定比現在美更多,而現在35米的水深,給你感觸的絕不僅僅是裸露的黃土,還有不遠之外,靠這灤河水過活的天津人民,酷熱的夏季卻是缺水的季節,限量的用水,一切的不便...只是覺得節水真的應該從我們每一個人作起,上蒼給我們的資源不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應該惜福,對我們每一個人,每一件事...

轉過一個山腳,眼前突然豁然開朗,前方是一端土城的遺跡,那裡就是被沒在水裡20年,因為干旱而又重出水面的長城,昔日的水下長城。依舊昔日的風采,只是更多一份滄桑。張君告訴我們,今年4月下面的城垛還剛剛露出水面,而經過這個夏季水位又是下降了10多米...

離開潘家口長城,再前行6裡水路這裡是喜峰口長城,屬於承德地區寬城縣,抗日時期,著名的喜峰口大戰就發生在這裡,當年那首大刀進行曲就是以那場戰爭為背景的,半山腰是姜文當年拍“鬼子來了”的外景地,還留者幾間平房,漁民告訴我們那裡還有4個東亞病夫的塑像,很多人都上去照相,而且村民也在那裡設了收費點,作為創收的來源;

雖然被極力的鼓動,我突然沒了興致,也許是不想掏錢,也許更多的是不想看那所謂東亞病夫的塑像,沿途過來那個鬼子的炮樓已經勾起記憶中的很多故事,只想說很感謝當年那些喜峰口的勇士,在武器極其落後的情況下,硬是用大刀打出一份天地,打出一份士氣,給當年的中華民族多少鼓舞多少希望,也給今天的我多少感觸...


精選遊記: 未知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