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三山小記

作者: popofrog

導讀武漢三山小記珞珈山 武漢的山很多,最出名的數珞珈山,其原因就是它在著名的武漢大學校園之中。武漢大學校內也有好幾座山,但只有珞珈山出名。 珞珈山與詩人聞一多有不解之緣。聞一多留洋歸來,在武漢大學擔任文學院院長,一日清晨,開了一個晚車的聞先生,信步走出辦公樓。好新鮮的空氣!時,晨曦初展,東邊的天空露出魚肚白,一個青翠的山巒在青白的晨光顯� ...

武漢三山小記珞珈山

武漢的山很多,最出名的數珞珈山,其原因就是它在著名的武漢大學校園之中。武漢大學校內也有好幾座山,但只有珞珈山出名。

珞珈山與詩人聞一多有不解之緣。聞一多留洋歸來,在武漢大學擔任文學院院長,一日清晨,開了一個晚車的聞先生,信步走出辦公樓。好新鮮的空氣!時,晨曦初展,東邊的天空露出魚肚白,一個青翠的山巒在青白的晨光顯得格外秀雅、端莊,一忽兒,天更亮了,紅霞從山背後升起,將山頭襯托得更加絢麗、莊嚴。這不就是一尊佛嗎?聞一多看得入神了,心中由然升起一股虔誠。此時,做晨掃的校工正清掃到他的面前,聞一多問,這座山叫什麼山?校工說,羅家山。好一個名字!聞一多先生興奮地贊道。——原來他將“羅家”聽為“洛珈”了。據《江夏縣志》,此地名原為羅家山,唐代開國元勛尉遲恭在洪山讀書時,羅成訪尉遲恭於羅家山。又據民間傳說,此為楚王落駕處,故為落駕山。才從國處回來的聞一多可能不知這些來歷,他只知道,在佛教中,珞珈是觀音的住地,全名為“補怛珞珈”。補怛珞珈山本在南印度。佛教傳入中國後,人們在中國為觀音找住處,找到的地方也叫“補怛珞珈”。梵音翻譯,由繁變簡,由音到義,於是“普陀”、“珞珈”等名字都出來了,說的是同一座山。

具體情節不清楚了,反正此後武漢大學的校志,這羅家山就寫成了珞珈山。於今,很少有人知道它原來的名字。

大學校園有座山是這個大學最大的福氣。雖然國內也有好多所大學臨山,但似乎極少有將一座山歸並入校園之內的。而武漢大學就有這樣的福氣。這真要感謝地質學家李四光,1931年武漢大學新校園籌建時,李四光擔任籌建委員會主任。據說他騎個小毛驢在東湖邊轉悠了許多日子,最終提出將東湖邊的好幾座山包括珞珈山、獅子山、側船山都囊括在武漢大學校園之內。當時,這湖畔的幾座山,亂墳縱橫,雜草叢生,也值不了幾個錢。時任國民政教育部長的王世傑批了這個方案。這就奠定了武漢大學今日校園的規模。當然,當時劃定的面積數倍於今日的校園。不過,就是今日的規模,在中國的大學中,也為數一數二的了。

珞珈山名副其實地是名勝。國共合作抗日時期,武漢的戰略地位極為重要,它一度成為抗戰指揮的中心。蔣介石、周恩來那時都在武漢,就住在這珞珈山。於今,他們的舊居都保存完好。珞珈山腰,有十多棟小別墅,住過很多名人。郭沫若、郁達夫的別墅離蔣介石的別墅很近,僅幾步路。政軍界要員離開武漢後,這些別墅成了武漢大學教授的住宅。於今,教授們嫌住在山上不方便,這幾年都下山住新公寓了。別墅大多空了下來。我每次爬山,都要從周恩來的別墅經過,荒草萋萋,蛛網殘破,只一個紅燈籠仍然十分奪目,大概是以前的主人掛上的,不知出於何種想法。不過,有它,倒的確凸現出它的卓異不凡,讓人聯想到火紅的年代。

珞珈山下是武漢大學教授們的公寓。於是,這珞珈山就成了教授們每日鍛煉的寶地。我每日至少要上山一次。山腰有一條環山砂石路。在這條道行走,你不會感到你是在一個學校中,在一個城市中,因為它給你的感覺與許多著名風景區給你的感覺是一樣的。我在山腰上散步,總是聯想到在南岳衡山從磨鏡台到南台寺去的那條林間小道。完全是一樣的林木森森,一樣的鳥語花香,一樣的幽靜中略帶幾分恐怖。

珞珈山的山頂倒別是一番滋味,山頂有十幾個大坑,據說是抗日時,中國軍隊挖的掩體。山上多奇石,我在黃山、雁蕩山、嶗山看到過的那些奇石,在珞珈山上似乎都能看到。但是它太小了,引不起人們的注意。但你如果不在乎它的大小,就能發現無窮的意味。差不多每一座石都能看出點什麼,有的如獅虎蹲踞,有的如神龜嘯天,有的如情侶相對,有的如旌旗獵獵,有的如錦書插架,有的如天門洞開……

珞珈山有一塔,為水塔,但采用佛教寶塔形,倒也成了一景。塔下十數步,有一處地是眺望東湖的最佳處。縱目望去,水天空闊,遠山隱隱,帆影點點。讓人心競神馳,物我兩忘,不知身在何處……

珞珈,武大人最大的福氣!

小洪山

武漢人大約沒有不知道小洪山的。但武漢人中恐怕大多數都沒有去過小洪山。我說此話不是沒有根據的。我曾多次陪新聞界的朋友游過小洪山,我問他們去過沒有,都說沒有。

中國的城市特別是南方的城市大多依山傍水。這不出奇。出奇的是城中有山。凡城中有山的,如桂林的獨秀峰均為靈氣凝聚之地,文脈所系之處。小洪山也是。

觀小洪山最佳地當屬寶通寺背後最高處白雲台舊址。如是清晨,向東翹望,旭日冉冉升起,青山染碧,東湖泛金,漫天紅霞,只見一山遠從天際騰挪而來,向西直至長江邊,受阻,聳為蛇山。余勢仍猛,隔江將一團青翠甩在對岸,即為龜山。

從武漢地理總體格局看,武漢不僅是長江、漢江兩條白龍劃城而過,而且還有小洪山這條青龍穿城而行。“三龍”走武漢,交會南岸嘴,聚氣龜蛇二山,真可謂“三龍會”。

小洪山多松林,號稱寶通八景之一的“岳王松”處。松高摩天,密密匝匝,不見天日,真可謂“龍蛇影外,風雨聲中,爭先見面重重”。暢神時,忘其所處,疑是黃山。據聞,岳飛抗金之前屯兵於此,領頭植松,以表凌雲之志。清時,此處有岳飛廟,香火頗旺,今蕩然無存。

小洪山原名東山。南宋端平年間,宋金爭戰,隨州淪為戰場,為保隨州大洪山的名寺幽濟禪院,宋理宗下令將禪院搬遷武昌,與東山原有的彌陀寺合為一寺,敕號崇寧萬壽禪寺,於是東山遂改名為洪山,為區分隨州之大洪山,通稱為小洪山。

小洪山文化積澱豐富,一條數公裡的山,幾乎將自漢以來的武漢文化精華全囊括於此。我們且自東數來。磨山處有劉備的祭天台;珞珈山有中國最早的高等學府武漢大學;街道口處,有北伐攻城紀念碑。再過來,就是寶通寺了。此寺建於南朝,歷史悠久,自宋至清前後有十個皇帝垂青於它,或賜名,或贈經,或撥款。清代敕號報國寺,與峨眉報國寺同此殊榮。此寺開山祖師慈忍斷足求雨的故事,感動元世祖忽必烈,忽必烈下令將不腐的慈忍雙足運到大都,後又寄存許昌,許昌所建之寺亦名洪山寺。寶通寺西邊是施洋烈士紀念碑,再過去,就是赫赫有名的道教三十六洞天之一的長春觀。長春觀過去,是辛亥革命武昌首義的指揮部紅樓,紅樓過去是黃鶴樓。這樣數來,政、文、軍、教、宗全有,且品級很高。小洪山真是個洪福齊天了。

如此珍貴的小洪山,為何武漢人去得不多呢?原因很簡單:不方便去。山的兩麓均為高樓所遮擋,只有寶通寺與洪山公園兩條路可以進去。進山一看,慘不忍睹,一道道圍牆將山頭分割,一些單位將美景圈在家中,他人只能望景興嘆。山上樹木雖多,但時見新砍之樁,據常在山上鍛煉的老人說,連山上的沃土也有人搬去做自己菜園地的肥料。

誰來管管小洪山呢?誰來愛護小洪山呢?

武漢人不是老埋怨可休閑的地方不多嗎?可為什麼舍不下力氣開發小洪山呢?《易》雲:“舍爾靈龜,觀我朵頤。”是時候了!

龜山

武漢的山如果要論名勝古跡之多、景觀最好應屬龜山。

據《禹貢》,龜山原名大別山,後又稱魯山,因為東吳大將魯肅的衣冠塚在此。這名字一直用到明代。明朝的皇帝極其崇奉玄武,封玄武為帝。玄武龜形,時任湖北巡撫的王儉不知是靈感,還是聽了別人的主意,將魯山改名龜山,奏請朝廷,自然得到批准。於是魯山就稱龜山。隔江相對的黃鵠山就稱為蛇山。這一改也真改得好。不僅黃鵠山蜿蜒如蛇,魯山蹲伏如龜,而且,頓見出武漢三鎮風水氣脈貫通,不同凡響。

龜山的地形可謂得天獨厚。它一邊臨長江,一邊臨漢江。長江這邊與蛇山隔江相望。毛澤東詞雲:“龜蛇鎖大江。”形像之壯觀可以想見。漢江那邊與漢口江灘相對,林立的西洋建築成為它的借景。最妙的是漢江從它的一側包抄過來,就在它的腳下,與長江會合,形成一個三角地,名為南岸嘴。風景極為壯觀,譽為武漢城市建設畫龍點睛之睛。武漢市政府早就有意開發此地,征集了許多方案,至今都難以定奪,生怕弄不好,弄壞了。

武漢三鎮,如果要問中心何在,我看就在這龜山。龜山雖小,但兩座大橋是它伸出的左右兩臂。它右攬長江,左攬漢江,將武漢三鎮聯為一體。此種氣魄,此種格局,讓人嘆為觀止!

自古來,龜山就是兵家必爭之地。三國時東吳於此設要塞,與曹兵幾番血戰;太平軍三下武昌,龜山一帶擺開戰場;辛亥首義後的陽夏戰役,義軍也是首控龜山。抗日戰爭,龜山上裝上了中國的高射炮,一顆顆仇恨的炮彈怒向敵機。直到上個世紀七十年代,龜山還是軍事重地。

龜山重武,它對岸的蛇山,則重文。一座黃鶴樓,多少名篇佳構,膾炙人口!龜山雖歷代也有吟詠,但沒有名篇,論文采風流它略輸蛇山,但若論英雄氣概,蛇山無法望其項背。兩山隔江相望,一文一武,別有情趣。

更有意思的是在龜山的旁邊有個月湖,月湖畔有一琴台,據說是周代彈琴高手俞伯牙與鐘子棋相會的地方,在中華民族中影響深遠的“知音”傳說就誕生於此。每次我從龜山與月湖之間經過,總是這邊望望龜山,那邊看看月湖,似覺得這之間有一種深刻的意蘊在。是的,龜山與月湖,干戈與琴瑟,對手與知音。它們之間的聯系,不是道盡了天地人間的奧妙麼?

初來武漢那會,我慕名游過龜山,客觀地說,有所得,也有不少遺憾。風景的確是不錯的,站在龜山頂,長江、漢水盡入眼底。江天空闊,指認鸚鵡洲,不知洲渚何在?近觀黃鶴樓,遠眺楚天台,更是思接千古,在這塊土地上,曾演出過中國歷史上多少極其悲壯的活劇。千軍萬馬,驚天動地。俱往矣!硝煙散盡精魄在,楚雲悠悠大江流。

據史料,龜山的名勝古跡有幾十處,最為重要的有:禹王宮、鄂王廟、關王廟、桃花夫人廟、桃花夫人洞、太平興國寺、羅漢寺、魯肅墓、劉琦墓、楚波亭、朝宗亭、關羽遺跡洗馬洞、磨刀石、磨崖石刻等等。這都是了不得的名勝啊!其中大禹、岳飛、關羽都是中國歷史上的傑出人物,在中華民族心目中享有崇高的地位。

可惜,這些都難以看到了。看到幾乎盡是當代人的“傑作”:高聳入雲的電視塔、磨盤式的的藝術館(據說裡面陳列了當代人的一幅赤壁大戰圖);還有一座據說是用來陳列三國計謀的計謀殿(不知何故,成了長達十年之久的爛尾樓)。山上的道路,一溜兒長達數百米,排列著幾十座三國人物雕塑,似在列隊恭候你的檢閱。讓人感到渾身的不自在。

嗚呼,我實在難以忍受這樣的視覺折磨,只得匆匆下山。好在山下還有名勝晴川閣。據說清人毛會建特從南岳衡山摹刻的禹王碑陳列在晴川閣。那麼,就去領略一番“晴川歷歷漢陽樹”,猜猜那蝌蚪文字的碑文吧!


精選遊記: 武漢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