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游記-18天自助游法、比、西、意(4)

作者: kizuz

導讀歐游記-18天自助游法、比、西、意 (4)Oct.17Paris - Vannes - Sene 第二天的路線 由於今天下午,我要在蒙帕爾納斯火車站搭乘1:50pm開往法國西部城市Vannes的列車,所以今天上午走的就是南線:蓬皮杜中心,巴黎聖母院,莎士比亞書局,盧森堡公園,巴爾扎克雕像,四大咖啡館,蒙帕爾納斯大道。 蓬皮杜中心Centre Georges-Pompidou 照例在路邊隨便找了家咖啡館用過了法式早餐1.10euro,� ...

歐游記-18天自助游法、比、西、意 (4)Oct.17Paris - Vannes - Sene

第二天的路線

由於今天下午,我要在蒙帕爾納斯火車站搭乘1:50pm開往法國西部城市Vannes的列車,所以今天上午走的就是南線:蓬皮杜中心,巴黎聖母院,莎士比亞書局,盧森堡公園,巴爾扎克雕像,四大咖啡館,蒙帕爾納斯大道。

蓬皮杜中心Centre Georges-Pompidou

照例在路邊隨便找了家咖啡館用過了法式早餐1.10euro,沿Rue Rambuteau向東走了幾分鐘,就到了蓬皮杜中心。但是鐵將軍把門,11:00才開放。原本我的時間也不夠我進去參觀的,就省下門票錢了。不過蓬皮杜的外觀造型就是一個不錯的看點,藍、綠、紅、黃不同顏色的管線盤繞在灰色的屋頂上,1977年建成的建築在今日看來也堪稱前衛。在此回想國內的一些房地產開發商拿來糊弄人的所謂復古建築,倒是有畫虎不成反類犬的嫌疑。

巴黎聖母院Notre-Dame

沿著Rue Saint-Martin一直往南,就可以來到塞納Seine河邊。這時,你所看到的河對岸,不,實際是河中央的,就是巴黎的地理中心和發源地:斯德島Cite。遠在公元前50年愷撒來此之前,巴黎西人Parisii就居住在島上,這座城市也由此得名。

斯德島上最醒目也是最著名的建築就是巴黎聖母院,它因雨果的小說“巴黎聖母院”以及同名電影而聞名遐爾。這座法國哥特式建築的代表作是由當時的教皇亞歷山大三世在1163年親自奠基開始興建的,它的建成對於整個歐洲都產生了極大的影響。它那西側的三扇大門和南、西、北三面玫瑰窗很值得我們細細品味。傳說在17世紀時,目前僅存的南塔大鐘在重鑄的時候,貴婦人們紛紛將金銀珠寶投入熔爐,因此該鐘的升F調鐘聲特別純正,而且它只有在重要的時刻才會敲響。幸運的是,我在離開巴黎前的一天聽到了這著名的宏亮鐘聲,代價是犧牲了我的好夢,此乃後話。

在法國的公路旁,都有石碑,標注著到巴黎的距離。那麼這些距離的起點在哪裡呢?在聖母院門前的帕爾維廣場Place du Parvis上,你可以找到答案:一塊“距巴黎0公裡”的石碑,說明這裡就是法國的中心點,它讓我有了一種真正到達法國心髒的感覺。

我特意去拜訪了巴黎最著名的斯德島花市Marche aux Fleurs。既然巴黎號稱是花都,那我當然要看一看這些花是從哪裡來的嘍。雖然它的規模比我想像的要小,但是裡面的每個攤位都是錯落有致、干淨整齊,所有的花花草草都好像在精神飽滿地等待著主顧的光臨,將他們擺放到家家戶戶的窗台上或者客廳裡。與之相比,上海的某些花市,雖然規模龐大,但是其整潔程度,就好比很多中餐廳的廚房,還是不看為妙啦。

左岸Rive Gauche

從小橋Petit Pont過河,就到了塞納河左岸的拉丁區Quartier Latin,這兩個響當當的名字,代表著曾經的歐洲學術重鎮,同時也是我們這裡眾多小資和Bobo族心目中巴黎風情的發祥地。

在薇薇安尼花園Square Viviani的旁邊,你可以看到一家專賣英文版圖書的書店:莎士比亞書局Shakespeare and Company。雖然它很出名,也吸引了來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到這裡來尋找文明的啟迪,不過那是因為人們誤以為這就是著名的由希爾維亞.比奇Sylvia Beach所創立的、出版了喬伊斯“尤裡西斯”的同名出版社。而比奇的莎士比亞書局位於歐德翁路12號Rue de Odeon,那裡曾經是1920年之後美國旅法文人的聚集地,海明威就是那裡的常客。1922年,比奇是第一位出版喬伊斯“尤裡西斯”完整版的出版商,也因此差點破產。比奇的莎士比亞書局的原址現已變成一家不知名的普通書店,她所留給後人的,也只有文學史上的一筆,和一個被他人借光使用的招牌了。

盧森堡公園Jardin du Luxembourg

在歐德翁路的莎士比亞書局舊址門前駐足片刻,我沿著歐德翁路繼續往南走,就看到了盧森堡宮Palais du Luxembourg和緊鄰的盧森堡公園。雖然自1799年以來盧森堡宮就一直是法國參議院的所在地,名氣不可謂不響,但是若你向巴黎人提起盧森堡,他們一定會向你描述這個24公頃大的盧森堡公園,因為從17世紀以來,這個有著2000棵榆樹、果園和花圃的大花園就一直是巴黎人的最愛。這說明了在大城市裡,反而是自然的風景最稀缺,也最受人們歡迎。因為無論多麼繁華的都市風情,都無法抑制人們心靈深處對大自然的渴望。而在我們上海,近幾年來中心城區越來越多的綠地,使得“東方巴黎”更有自然氣息,也體現出現代社會除了需要高度發展的商業經濟之外,更離不開應有的人文關懷。

蒙帕爾納斯大道Boulevard du Montparnasse

由盧森堡公園往南,經過2個比鄰的小花園Jardin Cavelier dala Salle和Jardin Marco Polo,就到了二十世紀初期的文藝重鎮:蒙帕爾納斯大道。坐落於街口的丁香園咖啡館Closerie des Lilas,是海明威等藝術家和作家常去的地方,他的“太陽照樣升起”中的一部分和許多短篇小說都是在此完成的。按照錢鐘書的說法,作家是下蛋的母雞,那麼今天我就是來拜訪母雞下蛋時所在的雞窩了。現在的丁香園咖啡館外圍有著高高的一層綠色植物重重包圍著,稍不留神就會錯過他的入口,這和巴黎其他咖啡館通透的落地玻璃窗風格截然不同,難道這是在保護裡面下蛋的母雞不要受到路過陌生人的煩擾?我作如此猜測。

沿蒙帕爾納斯大道往西走,會經過一條小路Rue Campagne Premiere,這裡曾居住過一大堆藝術家和作家,其名單長度都可以和好萊塢大片最後字幕裡的演職員表有得一拼,而最多花邊新聞的就是美國攝影師曼.雷Man Ray和他的著名情人、20世紀20年代傳奇性歌手及藝術家模特兒、蒙帕爾納斯王後琪琪Kiki曾以這裡的伊斯特亞飯店Istria Hotel為家。我猜當時住在這裡的人若沒有幾個藝術細胞,肯定會被視為異類。

巴爾扎克雕像Balzac

繼續西行,在瓦凡十字路口Carrefour Vavin(不是家樂福哦),佇立著羅丹著名的作品:巴爾扎克。我在想像1898年巴黎展覽會上,當羅丹展出此雕像時,評論家們是如何指責它是“令人憤慨的一堆石膏”及“巨大無比的糞便”,甚至有人尖刻地把它說成是“麻袋裡裝著的癩蛤蟆”。藝術佳作為何經常在誕生的初期,受到眾人的否定,而過了若干年後又得到無上的榮譽?巴黎為何又總是發生這種事情?是藝術家的不幸?是藝術的多樣性?我有很多問題,卻沒有人會給我答案。因為在孤獨驕傲的巴爾扎克腳下,只有一個同樣形單影只的我。差別就在於,我穿著高科技面料縫制的短風衣在秋風中瑟瑟發抖、飢腸轆轆,而那位老兄只披著單薄的睡袍在向我炫耀著他那腦滿腸肥的將軍肚。他,洞穿了我的脆弱。

四大咖啡館

順著巴爾扎克的目光向西走,前面就是號稱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四大咖啡館:精英咖啡館Le Select,勞特爾多咖啡館La Rotonde,穹頂咖啡館Le Dome,以及圓亭咖啡館La Coupole。曾有評論家將他們形容為“文藝界的心髒及神經系統”,到這裡來泡咖啡館的常客包括了從以前的海明威、菲茲傑拉德、俄國革命家托洛斯基、墨西哥畫家裡維拉、美國詩人米蕾和克雷恩,到現在的電影明星凱瑟琳.德納芙、搖滾巨星米克.賈格爾等一長串各界名人,反而像我這樣一個默默無聞的平頭百姓,在這裡倒成了少數派。

圓亭咖啡館的午餐

瞄了一眼門前的菜單,我決定買張門票參觀一下巴黎最負盛名的酒館―在圓亭咖啡館用午餐。接待小姐很熱情的為我拉開門,幫我把行李拎到地下室去,然後給我一個寄存牌,上寫:2euro,原來服務都是有代價的,誰叫我是又拖箱子又背包呢,於是我只能咬著牙擺出一副怡然自得的樣子踱進店堂。

落座之後,我環顧四周,打量起來。發現這個咖啡館的內部裝飾不見絲毫的奢華,倒是滿牆反映巴黎風情的黑白照片體現了這裡的格調:藝術至上。

相比接待MM的熱情,招待GG好像不太友善,放上桌的瓶裝水忘了開瓶,還要領班來提醒,1/4瓶white wine又忘了倒酒,看我是老中不順眼?反正肯定是不想要小費了。

歐洲的瓶裝水分為帶氣的和不帶氣的2種,不帶氣的就和我們這裡的瓶裝水一樣,以Evian為最出名。帶氣的以Perrier為代表,既然很多歐洲人都習慣喝這個,我就沒有理由不嘗試一下啦。我這是生平第一次喝到。可能是因為有氣的緣故,覺得似乎有那麼一點點的檸檬味,喝在嘴裡有一種清涼的口感。這個水帶不帶氣,在歐洲各國的語言文字裡表達方式不一,不過你只要用英語說with gas或者without gas,他們都會明白的。

按照我的點菜秘笈,照例點的是招牌套餐。先來幾片面包加黃油打個底,然後就是上正菜了。頭道菜是牡蠣,只有6個,和2個檸檬一起擺成一個圓圈,放置於一大盆冰塊之上,帶著一些海腥氣,看來是十分的新鮮。我先偷偷看了鄰桌老先生的招式,方才開始動手,否則萬一套路不對,豈不讓那個勢利的招待GG齒冷。先在牡蠣上擠上幾滴檸檬汁,然後用專用的小叉子把牡蠣肉挑起來,小心地送入口中,此時卻嘗不到一絲的腥味,只有十分的爽口,萬分的美味 (原以為這就是牡蠣的最高境界了,沒想到兩天後在布列塔尼改變看法,乃後話) 。不到10分鐘,就把牡蠣消滅干淨,頗覺意猶未盡,才6個啊。不過,在巴黎最負盛名的酒館裡能吃到代表法國美食的牡蠣,也該知足了。

第二道菜是黑豆蒸鱸魚,魚骨頭剔得很干淨,肉質非常嫩,說不定這魚在我進門的時候還在水裡撲騰呢。只是這口味忒淡,怎麼回事,難道連廚子也看我老中不順眼?應該不會呀,轉念一想,噢,怎麼就忘了西餐是要自己放調料的呢?趕緊在餐桌上找到調味品瓶子,裝作老食客的模樣輕輕地撒上一些鹽和胡椒,看來得養成正確的吃西餐習慣了。

用餐完畢已近1點,時間有點緊了,趕快結帳。帳單抓過來一看,26.60euro。付了30,招待GG竟然為找零錢抓耳撓腮了好一會兒,唉,小學數學是怎麼學的,都還給老師啦。臨出門時,看到接待MM從地下室拎箱子上來很辛苦的樣子,原來這2個euro也不好掙啊。

法國高速火車TGV

蒙帕爾納斯車站Gare de Montparnasse就在老佛爺商場Galeries Lafayette的南面,還算好找。來到大屏幕前,忘了看車次,竟沒找到目的地,嚇出一身冷漢。因為票在朋友的手裡,說好1:30pm在站台上碰頭,我到達時已是1:40pm了,以為列車已開走了。還好正當我目瞪口呆的時候,朋友也到了,是1:50pm的車次。其實Vannes是TGA8723的第一站(票價49.30euro),不是終點站,所以大屏幕上找不到,應該找車次號就對了。在站台不顯眼處的檢票機上檢了票,就可以上車了。在歐洲各國坐火車時要注意,很多地方都是乘客自己在檢票機上檢票的,檢票機的位置不一定在很顯眼的位置,但只要稍微留心一下其他乘客就不難找到。當然你不檢票也一樣可以上車,不過要是遇到車上查票被當成逃票,麻煩就大了。如果你想體驗一下被當成賊來抓的感覺,那就另當別論了。

我和朋友不是同時訂票,所以不在同一節車廂裡,上車後只能自己找位子了,結果發現了一個問題,因為只有法文標識,我就分不清裡外了。經人指點,才知道couloir是靠走道,fenetre是靠窗,怎麼這和英語沒一點相似的。

列車在13:50准時發車,分秒不差。TGV是法國高速火車Train a Grande Vitesse,據說時速有300km,都趕上一級方程式賽車的速度了。過隧道時耳壓很厲害,我感覺甚至比飛機起降時都嚴重,可能是列車速度太快的緣故吧。列車開得非常平穩,看書絕對不會讓眼睛疲勞。車廂內也很安靜,相比它的速度,都可以用“超靜音”來形容了。我前後張望了一下,我所在的車廂裡的人似乎都是商務旅行的,沒看到第二個像我這樣的背包旅行者(有點名不副實,還多了一個箱子)。有一個家伙用HP notebook看起了一部有關極限運動的電影,有些鏡頭是在高速行進中的列車頂上玩滑板,或者拉在列車後面玩滑雪,等等,許多不可思議的瘋狂舉動,我看都像是TGV的宣傳片了。他在看DVD的時候戴著耳機,沒有影響到他人,獨樂樂矣。

鄉間House

3個小時後,列車停靠了第一個車站:我們的目的地Vannes,Vannes是位於法國西北角的布列塔尼Bretagne地區的一個城市。布列塔尼的北面是英吉利海峽,西面就是浩瀚的大西洋了。不過此次接待我們的法國朋友Frederic和Veronique夫妻的家並不在Vannes市內,而是在20公裡外的小鎮Sene,的郊區。說的這麼復雜,其實就是一幢帶前後小草坪的鄉間House,對於我這種蝸居在大城市Apartment中的人來說,就是夢中的豪宅了。是這對夫婦花了一年多的時間,親自設計、親自采購、親自監督下造起來的,就差自己動手蓋了,因為干那活好像也是要有執照的。

Veronique開車來接我們,見面就吻雙頰,這是法國人的習慣,我是看得很習慣,做的很不習慣,第一次見面就親密接觸有點別扭。說起入鄉隨俗,有些習慣還真需要時間來適應。後來我才知道,老外在行吻頰禮時發出的嘬聲,並不是嘴唇直接吻在臉頰上發出的聲音,而是像征性的臉頰相貼,同時用自己的嘴唇發音來伴奏的。

在去Veronique家的途中,我隔三岔五的看見有式樣各異的2層House佇立在路旁,少有雷同的。她告訴我說,許多都是房屋主人請設計師專門設計的,有的房主自己就是設計師,那更是要把個性張揚到一磚一瓦之上了。聽得我好羨慕哦,於是打定注意:30年後,就在這裡蓋一幢自己的House。

Frederic家的晚餐

晚餐是主人家裡自制的薄Pizza,味道和上海的必勝客差不多。餐後主人讓我品嘗了6種Cheese,說是讓我習慣法國人的飲食,正合吾意。我們很多中國人都對Cheese的味道無法接受,我倒覺得都還算可以。除了一種聞著味道較重,不過吃到嘴裡也不算難受。可能是我對各種不同類型的食物的適應能力較強吧,否則怎麼做吃客呢。要不然,人在他鄉,如果由於飲食不適應,而導致餓死在美食之邦,那才叫慘絕人寰呢。


精選遊記: 巴黎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