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之靈.秀之東南(三)

作者: shelphen

導讀又見風雨橋—南花村南花村離凱裡大約半小時車程。 澄碧的巴拉河從村前蜿蜒而過,南花苗寨在河對岸的山坡上。黑色的吊腳樓層層疊疊,依山而建,隱藏在蔥郁的古樹林中。這裡是凱裡近郊最整齊完美的民居建築。 有山必有路,有河必有橋。 侗族苗族人擅木工,不用一釘一鉚,可修橫跨十幾米寬河水的橋,可搭數層樓高的角亭。以風雨橋最具代表性,其橋身有如樓台亭� ...

又見風雨橋—南花村南花村離凱裡大約半小時車程。

澄碧的巴拉河從村前蜿蜒而過,南花苗寨在河對岸的山坡上。黑色的吊腳樓層層疊疊,依山而建,隱藏在蔥郁的古樹林中。這裡是凱裡近郊最整齊完美的民居建築。

有山必有路,有河必有橋。

侗族苗族人擅木工,不用一釘一鉚,可修橫跨十幾米寬河水的橋,可搭數層樓高的角亭。以風雨橋最具代表性,其橋身有如樓台亭閣的組合,飛檐翹頂,巧奪天工,可遮陽可避風可擋雨,故而名之。

南花村的風雨橋躍然鏡頭前,但與傳統不同。該主體部分是用鋼筋水泥砌就,上面再以木梁木柱搭建出遮蔽空間,這樣,工程變得簡單,失去原來的風情,橋的上蓋更像是一種額外的裝飾。在中國,民粹總是被隨意而粗暴地對待。

聽說,最為壯觀的風雨橋在黎平,地坪侗寨,始建於光緒8年,迄今已有逾100年的歷史。所以,我還是老老實實地看南花村的風雨橋吧。

過了橋,上了通往村落的大路。路應該也重新修葺過,走汽車不成問題。有些東西總是無孔不入。

一樹梨花壓海棠,村口的梨花開得正當時。

炊煙升起,裊裊。娉婷的梨花在一片雲霧中,愈發顯得冷艷清高。

春風送春意,梨花獻芳芬。

雲雀低啾,聲聲脆。

異鄉人的闖入,令忠誠的看門狗吠個不停,倒襯托村落的寧靜安逸。

突然,憑空響起一陣蘆笙調,從村落的深處傳出,哀怨,穿透暖空,瑟瑟驚栗。似乎發生什麼悲痛的事情,通過哀樂寄托哀思。

向經過的村民打聽,當真這般。節日歡聚的場壩,在村落的最上部,而那裡,是必經之處。

為安息的亡靈免遭我這個異鄉人的驚擾,我還是選擇了悄然離去。

於是,南花村的印像,只在默默擔當村落門戶的風雨橋,以及田間的阡陌。


精選遊記: 凱裡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