補記金山寺

作者: zzzsssccc

導讀金山只有不足百米高,但山上密布寺廟幾乎難見裸露山地,果然不負“焦山山裹寺 金山寺裹山”之說。江天禪寺依金山面西而建,大雄寶殿的門外兩邊各有浮雕一塊。據導游介紹,左邊畫著兩個和尚與兩個穿著盔甲的人的那一幅是關於道月和尚與岳飛的故事,右邊一幅畫著兩個和尚,一位老人、一個小孩和一條蛇的是關於寶志和尚為梁父子驅蛇妖的故事。傳說金山頂上原有七� ...

金山只有不足百米高,但山上密布寺廟幾乎難見裸露山地,果然不負“焦山山裹寺 金山寺裹山”之說。江天禪寺依金山面西而建,大雄寶殿的門外兩邊各有浮雕一塊。據導游介紹,左邊畫著兩個和尚與兩個穿著盔甲的人的那一幅是關於道月和尚與岳飛的故事,右邊一幅畫著兩個和尚,一位老人、一個小孩和一條蛇的是關於寶志和尚為梁父子驅蛇妖的故事。傳說金山頂上原有七峰嶺,岳飛當年接到朝廷12道金牌回當時的南宋都城杭州,路過金山寺,請其好友道月方丈為其解一個夢,說是昨天晚上在揚州夜泊瓜洲時夢見兩只狗在對話。道月方丈聽後大驚,說兩犬對言乃“獄”字,此次回京必收牢獄血光之災,勸岳飛剃度出家莫回杭州。岳飛想到背上母親所刺“精忠報國”,堅持無愧於天,將軍應戰死疆場,決定回朝復命。臨走道月送岳飛七言詩一首“風波亭下浪滔滔......”告戒小心他人陷害。後岳飛被害風波亭,秦檜聽說道月曾識破機關,遂命人捉拿。道月早就算好秦檜會來加害,不慌不忙告訴眾人安排事宜,捉拿的人趕到後,眼睜睜看著他向西方飛逝而去,無影無蹤。有人告訴秦檜,說金山風水絕佳,其七峰嶺上七峰聳立表示將出七代高僧奇人,秦檜聽後大怒,命人將七峰鏟平。故今日金山已成平頂,後人在慈壽塔西北建七峰亭以紀念七峰。慈雪閣

又稱東坡閣,傳說蘇東坡輸玉帶給高僧佛印就在此處。在慈壽塔下的展廳裡,確實有東坡先生的玉帶,以及與之並稱金山四寶的西周遂啟祺鼎、相傳諸葛亮發明的東漢銅鼓和明代著名畫家文征明所繪的金山圖。

法海洞

金山還有法海洞、白龍洞、朝陽洞和仙人洞“四大名洞”。其中法海洞最為有名,洞中供奉著法海和尚的石像,神情肅穆,有人說他是在懺悔,在閉門思過;有人說他在悟道,悟佛。二說不一源自對法海的評價:據史載,法海俗姓裴,是唐宣宗時宰相裴休之子。他初來金山時,寺廟傾毀,雜草叢生,半山崖有一條白蟒蛇經常出來傷人,百姓不敢上山燒香。法海勇敢地與白蟒鬥法,將白蟒趕入江裡。他燃指一節,立志修復古剎。在僧徒和周圍群眾的支持下,法海修廟蓋屋重續香火,被稱為“開山裴祖”。法海圓寂後,弟子們在他坐的石洞裡雕了這尊法海石像供奉他。而流傳民間的《白蛇傳》卻使法海和尚成了自恃神通廣大,干涉青年婚姻的千秋罪人,魯迅先生在《論雷峰塔的倒掉》一文中也對法海和尚進行了猛烈抨擊,嘲笑他是蜷縮在蟹殼內的小蟲。二說孰是孰非,只能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了。“身後是非誰管得,滿場聽說蔡中郎”,陸游的嘆惜正好解析了歷史和民間對法海的評價。其實在我國浩如煙海的歷史中,埋沒本來面目,“享受”世人垢罵“待遇”的遠不止法海一人:《琵琶記》中的蔡伯喈,《秦香蓮》中的陳世美,《釵頭鳳》中的趙士程…好在金山寺佛法無邊,面對孰是孰非的矛盾自有化解奇招:法海洞前看法海,笑罵由人,但須施舍——往洞裡擲錢,多多益善——也算是出家人“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飲”的章法,只要有錢,自可修廟,善哉,善哉。

中冷泉

又名南零水,早在唐代就已天下聞名。劉伯芻把它推舉為全國宜於煎茶的七大水品之首。中冷泉原位於鎮江金山之西的長江江中盤渦險處,汲取極難。“鍋瓶愁汲中濡(原字“而”為三個“口”字)水(即南零水),不見茶山九十翁”。這是南宋詩人陸游的描述。文天祥也有詩寫道:“揚子江心第一泉,南金來北鑄文淵,男兒斬卻樓蘭首,閑品茶經拜羽仙。”如今,因江灘擴大,中冷泉已與陸地相連,僅是一個景觀罷了。

游金山寺⑴

蘇軾

我家江水初發源,

宦游直送江入海。⑵

聞道潮頭一丈高,

天寒尚有沙痕在。⑶

中泠南畔石盤陀,⑷

古來出沒隨濤波。

試登絕頂望鄉國,

江南江北青山多。

羈愁畏晚尋歸楫,⑸

山僧苦留看落日。

微風萬頃靴紋細,

斷霞半空魚尾赤。⑹

是時江月初生魄,⑺

二更月落天深黑。

江心似有炬火明,

飛焰照山棲鳥驚。⑻

悵然歸臥心莫識,

非鬼非人竟何物?

江山如此不歸山,

江神見怪驚我頑。⑼

我謝江神豈得已,⑽

有田不歸如江水。⑾

【作者】

1037-1101,字子瞻,眉山(今屬四川)人。嘉祐二午(1057)進士,任福昌縣

主簿、大理評事、簽書鳳翔府節度判官,召直史館。神宗元豐二年(1079)知湖

州時,以訕謗繫御史台獄,三年貶黃州團練使,築室於東坡,自號東坡居士。

後量移諸州。哲宗元祐元年(1086)還朝,為中書舍人,翰林學士。知制誥。九

年,又被劾奏譏斥先朝,遠貶惠州、儋州,元符三年(1100),始被召北歸,卒

於常州。著有《東坡全集》一百十五卷,今存。

【注釋】

⑴金山在今江蘇鎮江北。宋時還是長江中一小島,因泥沙淤積,今已和南岸相

連。寺在山上,舊名澤心,真宗初改名金山寺。 ⑵古人沒有我到江源,都認

為四川岷山是長江的發源地。蘇軾是四川人,這時正要赴杭州做官,途經鎮江。

長江流到鎮江一帶,水面寬闊,古稱海門,所以這麼說。 ⑶蘇軾以熙寧四年

(1071)十一月游金山,冬天水落,故就眼底沙痕,想見潮頭之高。⑷中泠(音

零):泉名,在金山西北。盤陀:石大而多之貌。石盤陀,指金山。 ⑸羈愁:

旅愁。歸楫:回到鎮江的船。楫:槳,代指船。 ⑹這兩句上寫江水微波,下

寫落霞返照。 ⑺生魄:有月叫生魄,無月叫死魄。魄,也寫作霸。蘇軾游金

山看落日的那天,正是初三,故雲。 ⑻原注:“是夜所見如此。”有些水生

生物,身上能發出強光,蘇軾所見到的也許就是這類生物。炬:火把。 ⑼頑:

頑固。 ⑽謝:告。 ⑾如江水:古人的一種誓辭。蘇軾指江為誓,告訴江神,

他之所以未能棄官還綁,只因無田可耕,是不得已的事。

【品評】

宋神宗熙寧初年,正是王安石受到重視,其變法主張得以推行的時候。在

政治上與王安石有歧見的蘇軾被人誣陷。不安於在京工作,便請求外調,出任

杭州通判。此詩便作於路過鎮江之時。詩中的思鄉之情,乃是受到一些打擊,

心中不無抑郁的反映。在古代詩歌中,懷歸和失意兩種感情常常是聯系在一起

的。

詩題為游寺,通篇寓情於景。其寫蜀人遠宦,寫冬季來游,寫金山特色,

寫登山望鄉,都很分明。以下轉入山僧留看落日,但以“微風”二句略作形容

後,便將難見之江中炬火代替了常見之江干落日,從而抒其所見所感。至於炬

火是否江神示意,則更不加以說明,留供讀者推想。起結遙相呼應,不可移易

地寫出了蜀士之遠游,而中間由泛述金山,而進寫傍晚江干斷霞,深夜江中炬

火。筆次騫騰,興像超妙,而依然層次分明。此詩之不可及處或在於此。


精選遊記: 鎮江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