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絲綢之路”是崇洋媚外的產物

作者: mark2002002

導讀我多次去過新疆的和田地區,對它有特殊的感情,權且以此文作為和田的另類游記: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發明養蠶、繅絲、織綢的國家。在三千多年前的甲骨文中已有蠶、絲、帛等文字記載。中國絢麗多彩的絲綢,大約在公元前四世紀就傳入西方,這條溝通中國和中亞、西亞及歐洲各國的交通商道,就是所謂的“絲綢之路”。 然而,如果沿歷史向前追溯,人們就會發現在所謂� ...

我多次去過新疆的和田地區,對它有特殊的感情,權且以此文作為和田的另類游記: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發明養蠶、繅絲、織綢的國家。在三千多年前的甲骨文中已有蠶、絲、帛等文字記載。中國絢麗多彩的絲綢,大約在公元前四世紀就傳入西方,這條溝通中國和中亞、西亞及歐洲各國的交通商道,就是所謂的“絲綢之路”。

然而,如果沿歷史向前追溯,人們就會發現在所謂的“絲綢之路”以前,就存在著一條文化之路,這就是“玉石之路”。這條“玉石之路”從新石器時代開始,經過夏商周、春秋、戰國、秦漢、隋唐、元明清、中華民國直到今天,在六千多年的歲月中,和田玉傳遍中國各地,流傳到中亞、歐洲乃至全世界,使和田玉登上了古代文明史、現代和當代文明史,稱譽世界。

隨著良渚文化、紅山文化中大量玉器的發現,而這些玉器不論數量上或是在藝術水平方面都十分驚人。考古學者更加明確地指出,中國在石器時代與青銅時代、鐵器時代之間還存在著一個玉器時代,並且認為“玉器時代”是中國文明真正起源的時代。

玉器文明作為中華文明起源的重要標志,一走上歷史的舞台,它就不是物質的,而是社會的、精神的,在政治、經濟、文化、思想、宗教中起著特殊重要的作用。我國從殷商開始到春秋戰國時代,已經完成了和闐玉的政治化、宗教化,物質、社會、精神三合一的獨特的玉意識是我們華夏民族的思想建樹,成為中國玉文化的豐富思想和精神內涵。

很多人不明白,和田玉為什麼那麼有名,位居寶玉石之首?原因就在:

1、和田玉(器)是中國文明起源的像征。

2、和闐玉的政治化、宗教化,物質、社會、精神三合一的獨特的玉意識是我們華夏民族的思想建樹。

3、人類的伊甸園已經被本文作者考證在和田地區,和田玉是上帝的摯愛。

現代考古挖掘中,在新疆已發現新石器時代的和田玉制成的玉斧、玉串珠;據悉,在陝西仰韶文化遺址已出土了和田玉玉器;在甘肅新石器時代遺址中出土的玉片也可能來自和田玉。這一切表明,在“玉器時代”和田玉已被當地人們使用,並傳播到甘肅、陝西等中原地區,這一條傳播路線就是“玉石之路”的雛形。

三千六百年到三千一百年前的商代,已經出現了絲綢,但那時真正馳名的是新疆的和田玉,而並非絲綢。那時的絲綢默默無聞,而和田玉卻從遙遠的新疆流傳到了商殷王都河南安陽。新疆玉材需經甘肅、山西才能到達河南。很明顯從原始社會開拓的“玉石之路”,這時已經比較完善了。

值得注意的是,那時這條“玉石之路”已向西延伸到中亞。據烏茲別克史記載,在公元前兩千年時,就已有新疆和田玉在那裡出現,可能就是從新疆北麓遠運而去。這條大約四千年前的西去“玉石之路”,早於以後出現的“絲綢之路”一千六百年左右,可能是中國通過中亞一條很古老的道路。

黃帝娶妻昆侖一帶旺族西陵氏之女嫘祖,在新疆和田河畔樹桑養蠶,開創了中國的紡織技術。西漢時期,張騫兩次出使西域,從此“玉石之路”因絲綢貿易的日漸興旺而變得繁榮起來,被稱做“玉帛之路”。在漢代,出現了一個重要地名,這就是《史記》中所說的“玉門”以及《漢書》中記述的“玉門關”。為什麼叫“玉門”、“玉門關”而不叫“絲門”、“絲門關”呢?我認為,這個史實反映了和田玉沿“玉帛之路”向東輸入中原的鐵的事實,而不是絲綢。玉門關處於新疆與甘肅交界地帶,是運輸和田玉必經之地。當時的漢武帝非常重視和田玉,因此,設置亭障都尉把守,並以“玉”命名,“玉門”即玉石輸入之門,“玉門關”即玉石上稅、挑選入宮之門。

漢時,和田玉輸往中亞和南亞各國。據學者考察,在巴基斯坦古城塔克西拉,曾發現公元前一世紀由中國新疆運去的軟玉。在漢代以後,隨著社會發展,處於絲綢之路關鍵地段的新疆,對外聯絡增多,和田玉更成為寶物東往西出。

“玉石之路”是新疆和田玉在中華文明史上重要地位的歷史見證,對於研究中國古代社會及對外聯系有著重要的意義。

1877年,德國人李希霍芬首次在其《中國》一書中把從公元前114年到公元127年間, 中國與河中地區(指中亞的阿姆河與錫爾河之間的地帶)以及中國與印度之間以絲綢貿易為媒介的這條西域交通路線,稱作“Seidenst Rassen”(絲綢路)。

由此可見,現在所謂的“絲綢之路”是後人吹長的牛皮,是天大的謊言,歷史上根本不存在一個在時間上延續千年的“絲綢之路”,“絲綢之路”目前之所以盛名,是崇洋媚外的產物!真正延續數千年一直到今天的是“玉石之路”,“玉石”很重,需要馬車來運輸,因此它需要路,玉石文化內涵極大、使用價值高,值得長途運輸;“絲綢”很輕,而且“絲綢”發音同“死”,以喪葬文化為主,其文化內涵和使用價值不足於長途運輸,也不需要“路”,因為它不需要馬車。


精選遊記: 和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