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台山,中國最古老的木建築──沒有游人

作者: minaminoakira

導讀這次到五台山,是陪一位日本朋友來的,他是古建築的攝影專家。這次打算參觀的是佛光寺和南禪寺的大殿,是中國現存最古老的木結構建築物,都是晚唐的建築。午飯後,開車從台懷鎮出發去佛光寺,一個多小時就到了豆村鎮。按地圖的指示,往北拐進一條土路。我們身上共帶了3張不同版本的地圖,均標明佛光寺在豆村的北邊不遠,大概不超過兩公裡的樣子。但開了兩三公� ...

這次到五台山,是陪一位日本朋友來的,他是古建築的攝影專家。這次打算參觀的是佛光寺和南禪寺的大殿,是中國現存最古老的木結構建築物,都是晚唐的建築。午飯後,開車從台懷鎮出發去佛光寺,一個多小時就到了豆村鎮。按地圖的指示,往北拐進一條土路。我們身上共帶了3張不同版本的地圖,均標明佛光寺在豆村的北邊不遠,大概不超過兩公裡的樣子。但開了兩三公裡,居然沒有任何寺廟的影子,兩邊是略有起伏的田野,仍然是土路一條,沒什麼人車來往。據介紹,佛光寺是建在一個山坡上的,但四周能望得到的山坡上見不到有寺廟的樣子。無奈何又往前開了兩三公裡,終於遇上了一輛拖拉機,才問到路。再往前開一公裡左右,按一塊指示牌的箭頭往右拐進一條岔道,樹林中的一條土路明顯是往山上走的,應該沒走錯。很快,只走了一公裡左右,就看見一座磚紅色的寺院靜靜坐落於林木錯落、峰巒環抱之中,這就是佛光寺。

從偏門進去後見不到一個人,裡面是幾所相連的四合院,寺院倚山而建,我們直奔後面的大殿。通過四合院盡頭一個圓形拱門,走上一個極陡的坡,是石砌的台階,估計有60度左右,共約十三,四米高,魁偉整飭的佛光寺大殿便一覽無余了。

這時才從後面冒出一個老頭,向我們收取每人十元的門票費。寺院沒有僧人,文物局派了十來人住在這裡管理。

大殿建於唐大中十一年(公元857年),梁間有唐代墨跡可資考證,如梁底有“女弟子寧公遇”之名,大抵是梁思成夫婦在殿內經過精心測繪審查出來的。此外,建築形制也很獨特:梁架上有古法的“叉手”做法,是國內木制結構中的孤例;梁底離地兩丈多高,梁架上部結構用頂板隱藏,斜坡殿頂的下面,有如空閣。佛光寺大殿的修建雖然比南禪寺大殿要晚75年,但其藝術價值要高很多。

大殿南側建有一座祖師塔,是北魏孝文帝時期創建佛光寺的開山祖師墓塔。建築型制與裝飾手法,均系北魏風格,是佛光寺創建時期存留至今的唯一實證。

這時候,剛好山西電視台的幾個人來這裡拍節目,聽說是日本客人,就過來做采訪。日本專家評價說,盡管以前收集了佛光寺的很多資料,但來到這裡參觀,才體會到其藝術價值之高。在日本現存的7到8世紀的木建築中,只有奈良的法隆寺才能與之媲美。電視台的小伙子追問法隆寺是什麼時候建的,我告訴他,法隆寺的金堂(大雄寶殿)和五重塔建於公元670年,是現存世界上最古老的木建築,比南禪寺大殿還要早一個多世紀。這也算人類文明的幸事,並且對研究中國古建築具有很大的價值。

從大殿下來後,我們去參觀在山門內前院北側文殊殿,它建於金天會十五年(1137),是寺內僅次於大殿的一座大配殿,遼金特征顯著。文殊殿內塑像是與建築同時的作品。 主像文殊菩薩騎獅, 兩旁有四位隨從像。管理處的王先生聽說日本朋友是專家,問是否知道四位隨從的名字。因為不少客人問到過。日本朋友說在奈良的安倍文殊院有很詳細的資料,不過本人現在記得不甚清楚,回去後一定寫信告知。他回日本後,果然將四位隨從的名字和簡介寄給了王先生。四位是維摩居士,須菩提,優填王和善才童子。

第二天,我們去了參觀中國現存最古老的木結構建築──南禪寺主殿。南禪寺位於台懷鎮西南一百公裡處的李家莊附近小艮河一惻的河岸土崖上,地圖上表示得比較准確,不難找。 雖然這裡遠離五台山的中心,也不在任何一個頂峰上,然而來這裡游覽就已經登上了五台山文物的最高峰。

南禪寺主殿──大雄寶殿的始建年代無法查考,重修於唐德宗建中三年(782)。據大殿梁上題記記載:“……因舊名,時大唐建中三年,歲次壬戌,月居戊申,丙寅朔,庚午日,癸未時,重修殿。法顯等謹志。”可見大殿重修距今已有一千二百多年歷史,也是我國“會昌滅佛”前遺留下來的唯一木建築。大殿面闊三間,單檐歇山頂。這裡也沒有僧侶,也是文物局派了十來個人住在這裡管理。

這兩天所參觀的兩個寺院,沒碰到其他任何游客。據管理人員說,從來就鮮有國內的游客來參觀的。可能這兩所寺院都比較偏僻,沒有公共交通到達。也可能是沒有僧侶,不舉香火的原因吧。今天很多的參拜者來到各種宗教場所,主要的目的估計是向神靈祈求身體健康,老少平安和保佑其實現某些個人的願望。而對文明的景仰和文化的傳承看來已經變得不怎麼重要了吧。


精選遊記: 五台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