喀什記行-香妃墓

作者: eagle

導讀喀什記行-香妃墓在維語裡,“麻扎”是“墓地”的意思,而“巴扎”則代表“集市”,初來的朋友千萬別攪混了。 我們打車來到座落在市東北5公裡的阿巴克霍加麻扎(香妃墓),這是一座具有濃郁伊斯蘭風格的古建築群。門票15元。 買門票時發現一個賣愛得萊斯綢的商店門口擺著一輛紡車,碩大的鐵鍋裡是白白的蟬繭,鍋下有爐子,許多根細細的幾乎透明的絲經由一個類� ...

喀什記行-香妃墓在維語裡,“麻扎”是“墓地”的意思,而“巴扎”則代表“集市”,初來的朋友千萬別攪混了。

我們打車來到座落在市東北5公裡的阿巴克霍加麻扎(香妃墓),這是一座具有濃郁伊斯蘭風格的古建築群。門票15元。

買門票時發現一個賣愛得萊斯綢的商店門口擺著一輛紡車,碩大的鐵鍋裡是白白的蟬繭,鍋下有爐子,許多根細細的幾乎透明的絲經由一個類似葫蘆樣的東西繞到大車輪狀的紡車上。我第一次見紡車,手握搖把“裝模作樣”。商店裡還有個織布機,是把紡車紡出的絲線織成當地人的民族服飾——愛得萊斯綢。紡車和織布機是中國人發明的,經由絲路流傳到西方,絲路上這個睿智的民族把這項技術與當地的傳統文化和審美觀點巧妙地結合,織造出具有本民族特色東西。我伸手觸摸這光滑鮮艷的愛得萊斯綢,體會一種文化的交融。

我們還順便參觀了一下麻扎門前的一個和田文物展覽,門票4元。在那個陰暗的無窗的小屋裡只有我們三人,而且屋子中央玻璃櫃內還陳放著一個——木乃伊。轉到玻璃櫃前初看她時不免害怕,定下神細看也沒什麼可怕的。女子個子修長,顴骨頗高,頭發是灰色的,身上裹了厚厚一層朽布,棺木上還刻有龍和鳳的吉祥圖案,想當年她一定是個美貌傾城的公主,現在卻躺在這樣的破屋裡,還要被世人參觀,這對她似乎有些殘忍。

轉出屋子,呼吸一口新鮮空氣,我們進入阿巴克霍加墓園。正值午後,園裡的人不多,轉過一個小門,綠樹掩映下的主墓室莊嚴肅穆地矗立在眼前。這個已有360年的歷史的建築是整個建築群中的主體建築,它雄偉壯觀,氣度不凡地向世人展示王室的風采。它的整體結構成方形,四角有磚砌圓柱,圓柱上方是“邦克樓”,彎彎的新月高高在上,建築的中間是伊斯蘭風格的圓拱頂,頂尖也有筒形小樓和彎月,牆上帖著綠色琉璃磚,間以黃、藍二色鑲嵌,彩色的琉璃磚在陽光的照射下發出奪目的光輝。只可惜聽說這種磚的制作工藝現在已經失傳了。

室內高高的拱頂下錯落有致地擺放著許多大大小小的棺材,棺上鋪著毯子,棺前的牌子上用維語寫有死者的名字。等聚集的人多了,會有解說員過來講解。為我們解說的是個年輕的維族姑娘,她說陵墓始建於1640年,埋葬著喀什伊斯蘭教白山派教首及其後裔72人,第一代為阿吉買買提·玉素甫霍加,因其長子阿帕霍加更為著名,整個陵墓便以他的名字命名,清朝末年墓內葬有乾隆皇帝的“香妃”依帕爾汗,所以這座陵墓又被稱為“香妃墓”。她還指著牆角的一個木箱說這便是當年皇帝派使臣送香妃的靈車。據她說按照她們當地習俗,這些人死了後是不放在棺材裡的,而是埋在墓室的地下。

雖然這裡只有香妃的衣塚,也不管當地人怎麼稱呼這個墓,我卻喜歡叫它“香妃墓”,為我所能體會的一個美麗女子遠嫁他鄉的無奈,也為她那凄美的的孤寂的一生。

抬頭仰看,直徑達17米的圓拱頂開了幾個天窗,增加了室內的亮度,同時也起到一定的通風換氣作用。這個僅以磚土構成的精美建築能抗風蔽雨幾百年,真是不得不讓人嘆服設計師的巧奪天工。

繞過主墓室我們轉到它的背面,牆角看見一扇鎖著的門,從門縫望去,那是一片墓地,看來在此安息的人們不願受到外界的打擾。後來在一本書中看到,維吾爾族人對墓地很重視,不允許非信仰伊斯蘭教的人進入他們的墓地。在此也想提醒去喀什的朋友注意多多尊重他們的風俗習慣和宗教信仰。

出了麻扎,再次抬頭仰看邦克樓上的彎月,沐浴著午後溫暖的陽光,心中滿是虔誠。身邊圍上來許多賣蝴蝶夾子的小姑娘,這兒的小孩子很小就會做生意,小小年紀就幫助家裡分擔重任,讓人不覺心生憐惜之心,掏出一元買兩個,反正也不貴。

正在為回去的路犯愁,一個戴著白帽的維族老漢一手揚著馬鞭,一手指著它的車,我們明白了,他是在讓我們座他的馬車,這兒的人可真有經濟頭腦。這回是“馬的”,雖然價格不菲(每人兩元),但別有番滋味。馬鈴兒叮鐺悅耳,兩排的楊樹筆直參天,土牆的人家在林後閃現,我在馬車特有的搖晃中欣賞這張南疆鄉村的特寫。


精選遊記: 喀什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