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萬裡行

作者: hadesgu

導讀古時所謂“西域”,就是指新疆地區,其旖旎的自然風光,著名的歷史古跡,奇異的風土人情,還有美味的食品,無不讓人向往,於是就有了這次新疆之行。此次行程從9月26日至10月10日,歷時15天,途經北疆大部分地區及南疆北部,總路程超過5000公裡,可說是名副其實的“新疆萬裡行”。 十五天環游新疆就在金秋之際開始了… 9/26——上海出發,至烏魯木齊 “農歷八月十三 ...

古時所謂“西域”,就是指新疆地區,其旖旎的自然風光,著名的歷史古跡,奇異的風土人情,還有美味的食品,無不讓人向往,於是就有了這次新疆之行。此次行程從9月26日至10月10日,歷時15天,途經北疆大部分地區及南疆北部,總路程超過5000公裡,可說是名副其實的“新疆萬裡行”。

十五天環游新疆就在金秋之際開始了…

9/26——上海出發,至烏魯木齊

“農歷八月十三,宜出行移徙”。

飛行的枯燥並不能擋住興奮的心情,當舷窗外出現雪山、草原等西部風光時,我們知道目的地快到了。

飛機順利降落在烏魯木齊機場,新疆之行也就此開始。秋天的烏魯木齊氣溫適宜,從上海一路穿來的衣物也不覺涼意。這座新疆最大的城市繁華程度絲毫不遜於東部的城市,道路、建築和購物區等無不展現著現代氣息,建築的風格也與沿海的類似,除了各處的文字標識是漢維雙語讓人意識到是在多民族地區,很難和腦中所構想的形像匹配。其實我忽略了最重要的一點,此地雖是多民族混居,漢族還是占了強勢地位。西部開發本就是現代化進程,作為新疆的首府,這樣發展也就順理成章了。

到了新疆,自不能錯過特色美食。在一家叫伯盾的清真餐館,我們解決了入疆第一餐。它在本地也小有名氣,地道的烤羊肉、羊肉抓飯讓人大快朵頤。也可見不少維族人在此用餐。新疆的時間比北京晚兩個小時,一般七點半以後天色才會慢慢暗下來。飯後最好的休閑莫過於去逛逛著名的二道橋國際大巴扎,此刻新疆早晚溫差大的氣候特點漸漸顯露,走在街上,不穿外套已覺絲絲寒意。一路見到的維族人明顯比剛來時多,路邊的建築也多了不少伊斯蘭風格,這一帶可能是維吾爾族的聚居區,但街道略顯陳舊。

巴扎意為集市,二道橋國際大巴扎是維吾爾族和回族商人集中經營其特色手工產品的商業區,聞名中外,來烏魯木齊的游客幾乎都會去那兒逛一下。遠遠地就可看到頗具伊斯蘭特色的塔狀建築物指明了方位。周日的巴扎內人頭攢動,中間的廣場上各種特色小吃和水果引人流涎,一隊英姿颯爽地女騎警成為游客爭相合影的對像。商鋪的攤主多為維族人,操著一口怪怪的普通話,爽朗而又不欠精明。色彩絢麗的民族服飾常能引女士駐足,而男士們熱衷於把玩精美的英吉沙手工刀,當然各種眼花繚亂的新奇的手工藝品則能勾起任何人的好奇心。如果不止住衝動,這次的預算可就大大超標了。不知不覺中已逛到天黑,燈火通明的巴扎游人絲毫不減。所謂樂極生悲,我的手機跟人私奔,算是入疆第一天給我的深刻印像,或許是真主安拉對我的警示吧。

第一天就在興奮而又略帶點遺憾中過去了,旅程才剛開始…

9/27——烏魯木齊出發,經阜康、卡子灣,游五彩城,穿越古爾班通古特沙漠,至北屯

晨曦中,越野車載著我們出發了,也載著一車的興奮。離開烏魯木齊北上,將穿越古爾班通古特沙漠(准葛爾盆地),它是中國第二大沙漠,我們的初行倒是個不小的考驗。

當周圍的植被漸漸稀少時,車已過了阜康,先前還時常能見到的牛群、馬群已不見了蹤影,到處是梭梭、紅柳等沙漠植物。大漠多產石油,很快便到了彩南油田地區,不緊不慢磕著頭的采油機散布在荒原裡,增加了不少生氣。停車小憩,筆直的公路延伸到天際,把曠野一分為二,近處的沙地灌木間竟有一個個小洞,不時有沙鼠倏地竄出,轉眼又消失不見,想不到看似荒涼的沙漠實則生機勃勃。

電影《臥虎藏龍》把五彩城這個以前鮮有人至之地推向了前台,但還是透著濃濃的神秘感藏在沙漠之中。在灌木岩石間左彎右拐顛簸前行,只能沿前人留下的車輪印摸索。漸漸地,眼前的顏色豐富起來,正猜疑間,一片宛如城堡,五彩斑斕的石丘悄然出現在眼前。

這是一片泥、頁岩層構成的低丘群,色彩鮮艷,細看之下,何止五彩,奇在各種顏色整齊劃一,層次分明,宛如用巨大的刷子粉過一般,在各色灌木的映襯下,別有一番風味。而連綿的石丘陡立平整如城牆一般,難怪得“五彩城”之名。

駛上油田公路,就開始了漫長而乏味的旅程,行進在沙漠中,到處是高高低低的沙丘,點綴著一叢叢沙漠特有的植物,公路也跟著上下起伏,視角的變化給一成不變的沙漠景觀帶來了一絲改變。偶爾還能見到幾個養路工人在路邊修繕,孤單的身影在大漠中微不足道,卻備感親切。公路兩側,沙丘上布滿蘆葦插成的方格,據說可有效地起到固沙的作用,正是這些沙漠“補丁”保護著油田公路。總的來說,古爾班通古特沙漠不像印像中的沙漠那樣滿眼金黃,不如說是荒漠更確切些。

新疆很多地方都缺水,因此引水工程頗多。我們在途中就遭遇了一條正在修建中的引水渠,直通額爾齊斯河。不時能見到工人們在烈日下忙碌,倒梯形的水渠時斷時續地延伸向遠方。只是想像一下不久的將來一條水龍穿過大漠,就讓人激動不已,人的力量確實不容小覷。

顛簸中,天色暗了下來,黑燈瞎火路難尋,時常只有一輪明月伴著我們,幾經周折,終於開上了直通北屯的大路,此刻才注意到氣溫下降了很多——北上的距離已經很長了。當北屯城市的燈光出現在眼前時,已是晚上十點多。

這一天絕對是最漫長的一天,行程超過800公裡,時間也似停止了流逝,恍如隔世。

雖說大部分路段是枯燥的沙漠景像,但蒼茫的感覺也是一種全新的體驗,這絕非在城市中生活能感受的。

9/28——北屯出發,經布爾津,至禾木

早晨的寒意讓人不得不穿上了毛衣。出發沒多久,靜靜的布爾津河迎接了我們,恰逢一大群羊過橋,車只能停住為它們讓道,其實在新疆給牛羊讓道是家常便飯,這些動物們也習以為常,享受著我們的注目禮。

布爾津稍作停留,補充了物資,我們又踏上了前往喀納斯禾木的征程。沿路的曠野長著長長的野草,狂風吹過,顯出一群群的牛羊,這不正是詩句“風吹草低見牛羊”所描繪的景像嗎?蜿蜒的公路地勢不斷升高,不知不覺中進入了山地區域,不遠處白雪覆蓋的山頭格外顯眼。再往前我們進入了白色區域,路上的積雪漸漸增多,山路越來越難行,厚厚的積雪大大減緩了我們的速度,但也提供了絕佳的觀賞美景的機會。不遠處的山谷裡彌漫著濃霧,隱約間可以見到一片片黃綠色的森林滿山遍野,映襯著藍天白雲,有如仙境一般。

走上通往禾木的岔道後,積雪漸漸減少。這裡的雪已化去不少,就如揭開面紗的少女,展現的又是另一番美感。沒有濃霧的遮掩,視野可以放得很遠,略施素妝的樹林,已顯其本來面目,或黃或綠,不同層次的色彩覆蓋著群山,偶有青色的河流從山間流過,天地山水合一,此情此景,讓人心中贊嘆不已。

下午五點左右,目的地禾木村到了。初入禾木,每個人都會產生置身世外的感覺,這毫不誇張。一座座小木屋錯落有致地點綴在不大的山谷中,不時有炊煙升起,藍色的禾木河靜靜地流過村邊,牛羊在山下河邊怡然自得地吃著草,夕陽透過山坡上挺拔的白樺林灑下一地金黃,時不時能看到一頭金發的哈薩克男孩縱馬急馳而過…

禾木是喀納斯民族鄉的鄉政府所在地,一共百來戶人家,哈薩克人和圖瓦人各占一半。我們在鄉政府對面的一戶牧民家住了下來,老板叫阿德力,老板娘叫金花,是當地小學的漢語教師,他們的小兒子和一條叫黑仔的小狗鬧得正歡。禾木的幾天可能是我們最艱苦的日子了,住的是木屋,六人一間,屋內除了一個取暖用的燒木頭的火爐外就是幾張床,洗澡就別想了,五谷輪回之所也就是屋外的一個並不怎麼擋風的小木屋罷了。

當晚恰逢中秋節,一行人在異鄉過節也是一種機緣。禾木通訊不發達,手機不能用,村裡僅有的幾部衛星電話由於雲層太厚無法接通,這更增隔世之感,難得遠離喧囂,體驗這世外的清靜。入夜,禾木村格外寧靜,我們六人圍坐在火爐邊,一桌DIY的飯菜,雖然簡單卻格外可口,幾杯酒下肚,司機何師傅也打開了話匣子,講述他過去的故事…旅友無風竟然還帶來了月餅,更增賞月的氣氛,屋外,皎潔的月光灑向群山和村莊,瑟瑟發抖中,興奮逐漸取代了寒意,忍不住對著月亮深情地呼喚(狼嗥?)。夜深了,躺在床上,耳畔不時傳來火爐中劈啪的聲響和屋外輕微的發電機馬達聲,心卻飛到了遠方…

9/29——禾木休整

昨日的顛簸讓人疲憊不堪,可以在禾木休整一天讓心情徹底放松了下來,在這樣一個嫻靜如田園般的地方就該悠閑地好好體味。

六個人無一例外地一覺睡到自然醒,不用急著趕路,人也懶了。老板早就開始干活了,正在院子裡劈著木柴,好讓我們晚上取暖用。吃完早飯,我們也開始了禾木的一天。

順著村中的小路向村邊的禾木河走去,不時有友善的哈薩克小伙子上前詢問是否要騎馬。村子不大,很快就見到了奔流不息的河水,現在是枯水期,水位不高,河灘上散布的大小卵石顯示著河水曾經到達的地方,偶爾有幾只牛羊走到河邊喝水,清澈的河水讓人也忍不住想掬一口清涼一下。一座純由木頭搭建的小橋橫跨在河上,橋面略有些殘破,向外呈三角形突出的橋墩劈開水流,述說著它的滄桑。這裡的牛羊都不怕人,自顧自地在草地上吃草,悠閑地走動,仿佛游人是空氣一般,不肯多看一眼,我們可以走得很近,盡情地拍下它們的身影。過了橋,河的那邊是一大片白樺林,樹葉已呈金黃,白色的樹干夾雜在其中格外醒目,遠處又是幾座雪山,頂著一方藍得讓人心顫的天空。面對這樣一番景像,煩惱一掃而空,腦子裡空空的,什麼都不想,任憑這美景進入自己的視野,映入腦海。

沿著河邊,逆流而行,河水時而平緩,時而湍急,水聲陣陣,腳踩在卵石上行走,感覺挺舒服的。同行的哈裡波特不慎踩進了水裡,鞋全濕了,干脆脫下鞋,赤著腳,坐在河灘上曬起了鞋,倒也自得其樂,有別於移步換景,靜坐於自然界中,聆聽天籟之音,也許能有所體悟吧,難怪修道之人多喜隱居於大自然中。

不知不覺中,已近黃昏,我們登上了村邊的一座小山丘,站在這裡,整個禾木一覽無遺,周圍的山上長滿了大片白樺和杉樹,群山環繞下的村莊顯得那麼精致,陣陣炊煙飄散,更增了一層神秘感,隨著日暮,周圍山丘的長長的影子投射在村莊上,參差斑駁,光與影的完美結合。夕陽下的禾木忽然給人一種家的感覺,一種回到闊別已久的家園的感覺,或許在每個人的靈魂深處都潛藏著一份對大自然的眷戀,眼前這人與自然的和諧景像才激起如此強烈的共鳴。

9/30——禾木出發,騎馬至賈登峪,宿喀納斯

天亮沒多久,我們就出發了。禾木和賈登峪之間沒有公路,只能騎馬或徒步,我們選擇了馬背上的征程。

駕著馬走過禾木河上的木橋,穿過白樺林,順河而下,讓人留戀的禾木漸漸離開了視野。循著馬道,時而是開闊的山間草地,時而又是蜿蜒而上的崎嶇山路,馬蹄聲不緊不慢,起伏的馬背雖不算舒適,倒也別有情趣。馬道有時會穿過山間的溪流,由於氣溫較低,水面上常常覆蓋著薄冰,馬蹄破冰的碎裂聲格外清脆悅耳,馬兒也抓緊一切機會,喝上幾口溪水,嚼著路邊的野草。

路上我們不時能碰到從賈登峪徒步前往禾木的旅行者,大家友善地打著招呼,交換著信息,素不相識的人之間流露的欣喜讓人溫馨。人在景中,情由心生,看到的一切都是美好的吧。

行進了一陣後,遠遠的看到一片地勢平坦的三角洲,那裡是禾木河和喀那斯河交彙之處,藍色的河流蜿蜒著伸向遠方,水邊是生長繁茂的各種樹木。心中一喜,策馬在草地上狂奔,直至三角洲的盡頭,此處地勢較高,視野開闊,河流、山川、樹林、草地盡入眼底,怎麼組合都是那麼美。

其後的路途基本是沿著喀那斯河逆流而上,有了水的靈氣,兩岸的白樺、常綠松、落葉松生長茂密,黃綠相間。有時我們緊貼著河邊行進,清晰地看到奔流的河水衝擊著兩岸,水花四濺,隆隆的水聲不絕於耳;有時又蹣跚在半山腰,身側的山下就是一直陪伴著我們的喀那斯河。山水之情,盡在期間。

很長一段時間裡,路上只有我們幾個人,幾匹馬,默默地走著。正流連於美景間,前面出現了一段平緩開闊的河灘,湛藍的河水流過不遠處的一座木橋,那就是著名的布拉勒漢橋,橋邊有幾座小木屋,幾頭牛正漫步走在橋上,似乎在指引著方向。策馬走過布拉勒漢橋,前面是一段長長的上坡路,漸漸地,積雪又出現在視野中,兩邊覆蓋著大片的白樺林和松樹,景色迷人。翻過一個不高的山坡,就到了山口,眼前是一片開闊的谷地,賈登峪已近在咫尺。

到達賈登峪時已是下午五點,這時我們才感受到騎馬的勞累,腰酸背疼,尤其是腿腳麻木腫脹,行動不便。身體的勞頓並不能掩蓋心中的欣喜,一天的美景足以讓人回味無窮。

賈登峪稍作休息,我們馬上又驅車趕往喀納斯,這裡已是比較成熟的景區,平坦的公路繞山而行,很快就到了目的地。找了一家圖瓦人的家庭旅館安頓下來後,天也黑了。騎了一天的馬,也該好好休息一個晚上,待明日看看久負盛名的喀納斯到底有何過人之處。

10/1——游玩喀納斯

喀納斯的早晨清新而又神秘,四周群山依然籠罩著一層薄霧,久久不肯消散,氣溫沒有想像中那麼寒冷,幾天前的一場大雪也許只想為大地增加一些色彩,冰雪初融的喀納斯更添冷艷。

喀納斯景區被峽谷間穿行的喀納斯河一分為二,河水從喀納斯湖流出,蜿蜒曲折直至在布爾津彙入額爾齊斯河,下游的河水還是奔騰不息,靠近喀納斯河面變寬,水流漸趨平緩,給人一種柔美靜謐的感覺,其中尤以三處水灣最為迷人。由南往北,首先是臥龍灣,河灣的中央有一片酷似龍形的河心灘,灘中覆蓋著草地和叢叢的樹木,灘的四周,細細的白沙環繞,優雅地伸展入水中,如畫一般;再往北一點,有一處河道呈優雅的反“S”形流過,恰似一彎新月躺在峽谷間,這裡就是月亮灣,翠綠色的河水與兩岸黃綠相間的森林顯得那麼和諧完美;月亮灣往北約2公裡,河流因泥石淤塞而變寬,最寬處可達700米,河中有大小不等幾個小島,島上郁郁蔥蔥,長滿了白樺和杉樹,與兩岸的森林遙相呼應,開闊的河岸邊分布著片片草甸和沼澤,最神奇的是河水的顏色隨著位置的變化而變幻莫測,層次分明,稱其為神仙灣毫不為過。

喀納斯,在蒙語中意為“峽谷中的湖”,喀納斯湖正是因此而得名。其實嚴格來說她是河道湖,整個湖蜿蜒狹長,長約24公裡,平均寬度卻只有1.9公裡,由於湖水流動不止,始終呈現令人心醉的碧藍色,又被稱為“不變色的湖”。坐著游艇徜徉在湖中,四周雪峰聳立,綠坡墨林,湖光山色,美不勝收,湖面在峽谷中蜿蜒著前進,每轉過一個彎道,又會出現一片新的景致,這就是著名的“六道灣”,其粗曠的曲線較之月亮灣的柔美另有一番風味,六道灣的盡頭是一片白色的沙灘,河灘上靜靜地躺著一根根枯木,述說著歲月的蒼桑。據說在湖中曾經有人發現巨大的喀納斯湖怪出沒,轟動一時,且不論真假,湖怪之謎,又為美麗的喀納斯湖更添了幾分神秘感。

漫步在喀納斯景區內,森林和草原相間,圖瓦人的木屋點綴其中,碧藍的河流湖泊跟隨左右,心中不願多想,只望就此慵懶地過下去,逍遙自在…

喀納斯,這個人間的伊甸園,被稱為世界上最後一塊未開發的處女地。也許要不了多久,這個稱號就名不副實了。其時正值十一黃金周,到下午時分,景區內已游人如織,失卻了一份寧靜。隨著游人的增多,景區內的相關配套設施越來越完善,喀納斯遲早會變成一個人滿為患的公園式的旅游地,掩蓋在他身上的神秘光環也會漸漸消失,但願這一天永遠不要到來。

10/2——喀納斯出發,游白哈巴,參觀185團場,至布爾津

摸黑起了個大早,馬上就要離開喀納斯了,抓住最後的機會去欣賞一下日出中的喀納斯湖。觀湖的最佳位置是在觀魚亭,亭子位於湖畔的一座小山頂上,據說曾有人在此看到過湖中巨大的怪魚而得名。山並不高,可三千多級的台階似乎總也走不完,與太陽賽跑可不是我這種不慣於早起的人的強項。早上來看湖的人不少,添了幾分熱鬧,登頂時,亭中已有三五成群的人在靜候日出,放眼望去,喀納斯湖就在眼前,群山環繞下,三道灣盡收眼底,早上的氣溫還很低,整個湖面覆蓋了一層薄冰,如鏡面一般,在山影下沉默無語,與白天的波光粼粼截然不同。初升的太陽還沒躍出群山,只有一層五彩的霞光籠罩在山廓上,漸漸地,幾縷陽光從山脊上投射下來,灑在湖面上,太陽出來了。沒過多久,被陽光照到的湖面上升騰起縷縷白霧,在光線中緩緩地飄動翻滾,如夢一般。喀納斯湖醒了,她又開始了充滿生機的一天。

如果說喀納斯秀在山水之情,那麼白哈巴則美在田園風光。白哈巴村位於中哈邊境附近,從喀納斯經過一長段崎嶇不平的山路,我們到了這個"西北第一村"。白哈巴也是一個圖瓦人村寨,典型的小木屋與禾木大同小異,但村子不大,放眼望去,整個村落盡收眼底,一座座木屋錯落有致,分布得緊湊卻不擁擠,堆得齊屋高的草堆夾雜期間,簡單的木柵欄圍成的院子裡晾曬著被褥衣物,偶爾可見懶洋洋躺在地上曬太陽的狗,幾頭牛在村中的草地上悠閑地散步,時不時低頭在流過村邊的小溪中喝上幾口。隨處可見的白樺松杉已在秋意中展現著燦爛的色彩,點綴著村前村後,又遍布在坡上坡下。不遠處的草坡上,幾匹駿馬在樹下埋頭吃草,渾不知其身影已和背後的雪山融為一道美麗的風景。

走進村莊,淳樸的圖瓦人友善地打著招呼,紅撲撲的臉上始終掛著一絲笑意,圖瓦人的小孩特別可愛,常常睜著一雙無邪的大眼睛,一聲不吭地打量著周圍的人。村中有一處木屋外掛著"圖瓦人簡歷"的牌子,原來這兒有個簡單的陳列館,介紹圖瓦人的歷史和文化,一位身著民族服裝的大叔自豪地為我們吹奏了笛子——一種圖瓦人特有的民族樂器,結構簡單,卻極其難吹,據說即使在圖瓦人中能掌握的也已是寥寥無幾。

村邊小山上的紅頂白屋就是“西北第一哨”——中哈邊界的邊防哨所,常年守望著這一方水土,我們這些留連於美景的匆匆過客是難以真正理解他們的艱辛的。離開白哈巴村沒多遠,就可見不遠處山谷中茂密的森林簇擁下,一條藍色的河流蜿蜒而行,那是中哈的界河,對岸就是哈薩克斯坦的疆域,景致卻是一般無二,讓人很難跟國界聯系在一起。

新疆生產建設兵團是中國,可能也是全世界獨一無二的兵團。幾十年的艱苦開拓,他們把西北邊陲一片片的荒原變成了綠洲良田,創造了一個又一個奇跡,我們要去的185團場就是這樣的一個典型。只有一條不寬的石子路通往團場,一路上周圍的景致多以荒漠為主,流淌在黃沙之上的河流卻常使人眼前一亮,漸漸地,植被多了起來,大片的白樺林取代了荒漠,一塊塊平整的田疇鋪在原野上,景色竟絲毫不遜於別處。“西北第一道班”幾個大字告訴我們目的地到了,這是一座漂亮的團場小鎮,嶄新的樓房,寬闊的道路,綠色的草坪,整齊劃一,體現著兵團特色,卻又不失寧靜祥和,幾代屯墾人的努力把這昔日的不毛之地變為綠洲和城市,其艱辛難以言喻,也將成為永久的傳奇。

當晚住在布爾津,重回舊地,其熱鬧的夜市,美味的小吃又帶給我們另一番享受…

10/3——布爾津出發,游烏爾禾魔鬼城,經克拉瑪依,至奎屯

南下的路已不似昨日般崎嶇難行,217國道平坦的黑色路面延展向遠方,在荒原中異常醒目。廣闊的天地,加上一條好路,很少有開車的能抵住飆車的欲望,一路行來,車不論大小好壞,無一例外,發了瘋似的狂奔,抒發著胸中的豪氣,公路的最高限速恐怕此刻已由上限變為下限了。

正奔行間,右前方出現大片的水域,煙波浩渺,平靜而淡然,那便是烏倫古湖,中國十大淡水湖之一。湖周是灰黃的粗質沙地,遍布著大小的礫石和不少干枯的蘆葦杆,不遠處幾個游人撥弄著湖邊的枯樹根嘻鬧著,臨近岸邊的水中生長著大片茂密的蘆葦,如長堤般環繞湖周。她並不驚艷,甚至有些貌不驚人,卻與荒原曠野和諧地共存。聽說湖中盛產多種名貴野生魚類,是新疆著名的水產基地,平靜的湖面之下竟孕育著如此勃勃的生機,倒叫人有些始料不及,這可能就是平凡出偉大吧。

在新疆被稱為魔鬼城的地方不少,其中尤以烏爾禾的魔鬼城最為出名。它位於烏爾禾鄉東南約3公裡處,方圓10平方公裡,遠遠望去,就如一片宏偉的古堡群,蒼桑而又神秘。這是一種典型的風蝕地貌,史前時代此處是一個巨大的淡水湖,經過幾次劇烈的地殼變動,變成了夾雜著砂岩和泥板岩的戈壁台地,由於地處風口之上,經年累月,狂風把台地雕琢成如此千姿百態的獨特地貌。像蘑菇、軍艦,又似寶塔、怪獸,從不同的角度觀看又有不同的形態,這是一個激發想像力的地方,每個人都會從中找到屬於自己的造型。據說每到起風時,黃沙彌漫,沙擊石響,猶如鬼哭狼嚎,再加上奇特的形態,給人一種詭異恐怖的感覺,魔鬼城之說也由此而來。

克拉瑪依,維吾爾語中即"黑油"之音,這座著名的石油工業城市可說是因油而生,在這裡發現了新中國誕生後第一個大油田,也是唯一以石油命名的新興工業城市,這個曾經大風肆虐、荒無人煙的戈壁荒灘,如今被譽為戈壁明珠、沙漠美人。道路兩側的荒野中,一座座采油機密集地分布,綿延不絕,組成了一片鋼鐵森林,場面極為壯觀,不愧為西北最大的石油生產基地。在我們驅車經過這一區域時,還能不時聽到遠處傳來隆隆的轟鳴聲,大地也為之震動,據說這是在使用爆炸產生的震波探測石油,相信很快曠野中又會豎起新的油井。但願地下豐富的石油資源永遠不會枯竭,這該只是我的一個美好願望罷了。

10/4——奎屯出發,經精河,觀塞裡木湖,過果子溝,參觀霍爾果斯口岸,至伊寧

離開奎屯這個昔日的牧地,一路西行,始終陪伴我們的只有遠處雲霧繚繞的雪山,長長的路不知盡頭。

途經精河縣時,在一座小山丘上,我們見到了聞名已久的敖包。這是一個用大小石塊累積起來的巨大的石堆,上面插有柳枝,此謂神樹,神樹上插滿了五顏六色的神幡。在蒙古牧人心中,敖包是神聖之所在,每年他們都會在此舉行盛大的祭祀活動,同時它也是迎送賓客、表達情感的場所。當時正有一位身著民族服裝的蒙古少女唱起了《敖包相會》,歌聲清越嘹亮,正是這首唱遍大江南北的蒙古族民歌,讓敖包這個蒙古民族文化的代表家喻戶曉,婦孺皆知。

車行至博樂附近,翻過一段長長的上坡路,眼前豁然開朗,一大片藍色充盈著視野,那便是塞裡木湖。湖水清澈,泛起細細的波紋,閃爍著大海的光彩,與藍天融為一色,湖周群山環繞,卻又籠在薄霧之中,若隱若現,就像一顆藍寶石嵌在山間,高貴典雅。湖邊是大片草場,成百上千的羊群悠閑地啃吃著牧草,那份從容與恬靜的湖水渾然一體,匆忙的行者也不由停下腳步,感受這份意境。賽裡木湖古稱"西方淨海",蒙古語稱"賽裡木淖爾",意為"山脊梁上的湖"。自古以來,她就是人們贊美歌頌的對像,傳說自然也不會少,在哈薩克牧民中便流傳著塞裡木湖是由一對殉情的戀人的淚水彙聚而成的愛情故事,也許稱之為"情人的眼淚"更容易撥動現代人的心弦。

從塞裡木湖前往伊犁,果子溝是必經之路,相信很多人還記得中學課本中《天山景物記》一文中提到的出產烏克蘭大白豬的果子溝,指的就是此地,因溝中盛產野生蘋果而得名。峽谷地勢險峻,山路盤旋崎嶇,遠遠地就能看到多曲的公路彎進彎出於山巒間,溝內松杉滿山遍野,果樹叢生,墨綠中點綴著幾點金黃,把聳峙的峰巒布滿生機,若是再早些時節,山花遍野,野果滿溝的景像更是讓人浮想聯翩。

沿著312國道西行直至盡頭,便是霍爾果斯口岸,她是西部最大的公路口岸,與哈薩克斯坦相鄰,早在隋唐時期,就是古"絲綢之路"北道上的重要驛站。口岸邊上,有一個繁華的貿易市場,熱鬧非凡,各種俄羅斯和新疆特色的商品讓人眼花繚亂,忍不住就想掏錢,不過游客若不大膽砍價,只怕多花了冤枉錢,買了一個壞心情。

伊犁自古就有塞外江南之稱,物產豐富,一路上兩側的農田中作物長勢喜人,大片的水稻、玉米和棉花隨處可見,常可見有農人晾曬在路邊的糧食,再加上溫和的氣候,不由讓人產生置身江南的錯覺。

10/5——伊寧出發,經那拉提草原、鞏乃斯林場,至巴音布魯克

伊寧,這個位於伊犁河谷中部的美麗城市,是個展現著現代氣息的都市,同時也是新疆重要的歷史文化名城,當年林則徐被貶謫致伊犁,在伊犁居住了近四年,林則徐紀念館記錄了他在新疆的生平。告別了伊犁河,我們踏上了東歸之路。

天山山脈橫貫東西,把新疆分為南北兩部分,此刻我們正行進在這段分界區域,地處南北疆交通要道的那拉提草原只來得及匆匆一瞥,這個著名的山地草甸牧場在深秋已是一片枯黃,遠遠地望去倒像是一片片金色的沙丘,綿延起伏。過了那拉提,車駛上了盤山道,開始翻越天山。大雪初融的山體依然裹著銀妝,碎石鋪成的山路蜿蜒著上升,穿行在群山之中。在山裡行進的感覺非常奇妙,盤山而上可以從不同的角度去審視周圍,忽而白雪皚皚,忽而樹木蔥郁,頗有橫看成嶺側成峰之感。翻山的路若在冬季遠沒有如此詩情畫意,沿途充滿了艱險,時常會有滑坡毀路的事故發生,在有些路段,我們看到了羅馬長廊似的通道,這些都是滑坡的多發地帶。漫長的翻山過程加上海拔的升高讓人昏昏欲睡,迷迷糊糊中,我們已由北疆跨入南疆,翻越了天山山脈。

天山南麓,景色依舊是那麼迷人,清澈的鞏乃斯河引領著我們,與鞏乃斯林場邂逅於山間道邊,雖只擦肩而過,卻是驚鴻一瞥。遠處,萬頃林海,郁郁蔥蔥,與冰峰交相輝映;近前,草坡林地,不知名的多彩灌木點綴其間,悠閑的羊群,飲馬的牧人,構成了一幅絕美的畫卷。若能縱馬於林地間,垂釣於溪流邊,真是人生一大快事,此刻匆匆而過,意猶未盡,頗覺遺憾。

兩百多年前,土爾扈特、和碩特等蒙古部落在渥巴錫的率領下,發動了舉世聞名的東歸壯舉,從俄國伏爾加河流域出發,一路歷經艱險,終於回到祖國,最後定居在新疆的巴音布魯克草原。這片東歸英雄們安居的樂土,如今就真切地展示在我們面前。巴音布魯克,蒙語意為“富饒的泉水”,是中國第二大草原,開闊的曠野讓人精神為之一振,地勢平坦中又有起伏,如帶般的河流隨處可見,四周雪峰環繞,深秋的牧草已枯黃稀疏,加上裸露的土壤和岩石,蒼茫蕭瑟之感漸濃。騎著高大健碩的駿馬,在草場上飛奔,人與馬都說不出的暢快,從龐大的羊群邊掠過,驚起一片騷動,仿佛自己便是個牧民驅趕著羊群。策馬登上不遠處的高坡,視野登時開闊了不少,水量充沛的開都河回環曲折,蛇行向遠方,形成九曲十八彎,婀娜的姿態,柔美的曲線,慕煞紅顏。隨著日暮,四周的景致暗了下來,唯獨那九曲反射著白光,更是顯眼,似一條玉帶飄落凡間。空中的白雲半遮著夕陽,被染得一片金黃,太陽被籠在金光中,不見其身影,卻不料在九曲水影中現出原形,恰如畫龍點睛,一條金龍栩栩躍然於眼前。

10/6——巴音布魯克出發,游天鵝湖,經巴輪台黃廟,至庫爾勒

清晨的草原霧氣還未散盡,略有些寒意。驅車至草原中部,那裡是美麗的天鵝湖。天鵝湖,實際是一些河曲、湖泊、淺灘和沼澤的復合體,由天山雪水彙聚而成,湖中有不少孤島,長滿了野草和蘆葦,四處的沼澤又可擋住陸上的威脅,是水禽理想的棲息之地。每年春夏之際,都會有成群的天鵝和各種珍禽飛來此地,嬉戲於水草之間,天鵝湖也因此得名。深秋,大部分禽鳥已南飛越冬,湖面上略顯蕭條,遠遠地可見到幾群不知名的水鳥在水面上游弋,我們期盼已久的天鵝卻不見蹤影,正失落間,有人發現了芳蹤,在很遠的小島邊的湖面上停著一對白天鵝,眼前的兩個大白點在長焦鏡中展現了迷人的身姿,優雅的曲頸盡顯高貴。它們為何還未南飛?莫非有所牽掛?這可能又是一個故事。

離開巴音布魯克,土石的路面坑坑窪窪,是幾天來路況最顛的,直到巴倫台,才擺脫了這種折磨。這裡只是一個小鎮,卻有著新疆著名的喇嘛教聖地——巴倫台黃廟,素有"小布達拉宮"之稱。彎曲的山溝中,黃廟依山而建,金碧輝煌,主殿四方四正,上下兩層,磚牆瓦頂,結構嚴謹,氣勢森嚴,大殿內供奉著一尊巨大的金身麥德爾佛像,四周牆上繪有多幅宗教人物壁書;廟前,豎著兩根木質華表,其間掛滿了五彩的經幡。整個廟區內,榆樹成蔭,幽靜不失莊重。若逢大型佛事活動,信徒雲集,香火旺盛。在新疆,宗教以伊斯蘭教最為盛行,如此規模的黃教寺廟群落令人刮目相看。

庫爾勒,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的首府,以其香梨聞名於世,又稱梨城,庫爾勒香梨皮薄汁多,香氣濃郁,是我在新疆期間吃得最多的水果。作為南疆最大的城市,其繁華程度,比之烏魯木齊也未見遜色,在其中心城區,市民多彩的夜生活和熱鬧的夜市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像。

10/7——庫爾勒出發,經輪台,進塔克拉瑪干沙漠,觀胡楊林,宿庫爾勒

塔克拉瑪干,世界第二大沙漠,傳說中的"死亡之海",讓人敬畏而向往。如今要領略其風采,已不需冒有去無回的風險,塔裡木沙漠公路南北貫穿整個大漠,似一根黑色的紐帶拴住了桀驁不馴的沙丘。零公裡起點處,便是昔日“絲綢之路”上的重鎮——輪台,自漢代起就守護著西域,在不少膾炙人口的邊塞詩篇中都能找到他的身影。這座自古便引人思古斷想的歷史名城,在新時代又走到了風尖浪口,塔裡木石油開采和西氣東輸工程將打造出嶄新的輪台石油城。

飛駛在黑色的路面上,向沙漠縱深處進發,輪南油田的鑽井散布在兩側的曠野裡,有些井台把多余的油氣燃放掉,火焰衝天直上,就像一枚枚巨大的火炬,尉為壯觀。沙漠的邊緣植被相對較多,尤其是在公路的兩側,常有一片片樹林覆蓋,隨著不斷地深入腹地,沙漠化越是明顯,荒原內的植物也變得以沙漠耐旱型為主。一叢叢紅柳倔強地扎根沙地,這種低矮的灌木雖不起眼,卻隨處可見。

沙漠中最神奇的生命莫過於胡楊了,它是沙漠中生長的唯一喬木樹種,享有"生而不死一千年,死而不倒一千年,倒而不朽一千年"的美譽,無愧為"千年胡楊"。沙漠公路兩邊,常可看到大片的胡楊林,有枝繁葉茂、充滿活力的生命之林,也有已是一片蕭條死氣的胡楊"墳場",強烈的反差卻都體現著不屈的鬥志。深秋的胡楊林一片金黃,濃密的枝葉遠遠望去融為一體,似飄落的一簇金色的雲彩。胡楊的葉片非常細小,有效地減少了水分的流失, 挺拔有力的樹干表面垂掛著長短不一的氣根,活像長滿虯須的草莽英雄,這些"胡須"可是他們吸收周圍水分的利器,對水的渴望讓它們不斷地進化著自己。胡楊的美是不可抗拒的,那是一種粗曠的美,豪氣衝天,男兒本色。生者,固然值得贊美,逝者,亦不遜風騷。沙地上挺立的枯枝干見證了這裡曾是胡楊的樂園,枯樹殘枝,千姿百態,莫可名狀,卻努力保持著生時的姿態,千年不倒不朽,固守著曾經戰鬥過的土地。這樣的場景往往能激起人們的英雄情懷:夕陽下,屍橫遍野,獨一人,倚劍挺立,斜影漸長,虎目圓睜,氣已絕。不倒的胡楊給人的正是這種震撼。

洶湧的塔裡木河奔流著與沙漠公路不期而遇,寬闊的河面延展千裡,浩浩湯湯,給大漠帶來了生命的希望。兩岸的河灘上覆蓋著茂密的胡楊林,那是樹的海洋,順著塔裡木河一直伸向茫茫天際,好不壯觀。全球最多的胡楊就分布在塔裡木河流域,他們之間,生死依存。沒有水,就沒有胡楊;沒有胡楊,塔裡木河也就會漸漸縮短,甚至消失。面積不斷縮減的胡楊林給我們敲響了警鐘,保護胡楊,保護塔河,已刻不容緩。如果胡楊能言,也許最想說的就是:我的未來不是夢。

對於只在畫中見過沙漠的人來說,真正的沙漠就是一望無際的沙丘,除了沙子,還是沙子。在深入塔克拉瑪干一百多公裡後,周圍的景致與腦中的影像重合了。滿眼一片金黃,不帶一絲雜色,連綿的沙丘無邊無際,起伏不定。沙漠是活的,風就像藝術大師一樣不斷地重塑著沙丘的輪廓,在沙面上留下漣漪般的細細波紋,我們這群造訪者的串串清晰腳印,要不了多久便會歸於無形,只存於照片和記憶中。不少人裝了一瓶沙帶回去,希望留作紀念,平靜的沙漠讓我們領略了美,當它展現殘暴的一面時,不知我們能否還以欣賞的眼光對之?姑且眼不見心不煩吧。

回程的路上,沙漠中的一個小旅店,我們品嘗了久仰的烤全羊,果然美味。據說是燃胡楊的枯枝烤制而成,因而會帶特殊的香氣,此間獨有。吮指間,對胡楊更添了一份親近感。

10/8——庫爾勒出發,游鐵門關,經托克遜,至吐魯番,游坎兒井

在庫爾勒市郊,孔雀河上游,有一段長達十四公裡的陡峭峽谷,古時曾是南北疆交通的必經之路,因其險峻,兵家必爭,故晉代在峽谷出口處設鐵門關,其險有一夫當關之勢,位列中國古代二十六名關之一。今日的鐵門關已不復當年之勇,大壩的水庫把往日的險道淹於萬頃波濤之下,只留一座修繕一新的關樓顯示著他的存在。昔日的雄關唯存於古人詩詞的字裡行間,不能不說是一大遺憾。

南疆之行猶如蜻蜓點水,便匆匆而去,只來得及留下一句阿諾的名言“I will be back”,旅程已指向了吐魯番。

往吐魯番的途中,接近托克遜時,公路轉入了一片山區,這裡全是光禿禿的石頭山,寸草不生,岩石的顏色多種多樣,卻不混雜在一起,常常是一大片黑石緊鄰著一大片黃石,涇渭分明,就像是人為堆砌而成。可能是因為沒有植被覆蓋,這裡的山體很容易發生塌方,造成路面毀損,我們就親見到一輛翻倒在破路邊的卡車。在一段兩側坡度較緩的區域,發現了有趣的現像,山坡上被人用小石頭擺出一個個大字,多為廣告,竟然還有中國聯通,真是天然的宣傳區,絕妙的創意。就在即將轉出這片山區時,眼前出現了石山沙漠的奇景,一片片平滑光潔的沙面披在山體上,有些甚至覆蓋了整座山頭,看不見一點岩石,活脫脫就是一個個大沙丘,原來這都是經年累月的沙塵暴的傑作。

出了山區,便進了吐魯番盆地,已離托克遜不遠,此處自古就是"三疆交彙"的交通要道,今日更是成為東連內地,西出國門的樞紐,一條條國道、高速公路、鐵道縱橫交錯,構成了便利的交通網,在這樣的道路上飛駛,頗有"天高任鳥飛"之感。

托克遜素有"風城"之稱,一年中大部分時間刮著八級以上的大風。路邊的樹木都側向東南方生長,風的力量可見一斑。當我們行至一處風口時,整片區域天昏地暗,飛砂走石,一副末日浩劫的情形。路上的車輛大多停了下來,靠在一起躲避狂風,若強行上路,即使大卡車也可能被掀翻。為了有個真實的感覺,我特意下車體驗了一下,風中保持住身形已屬不易,勉強走上幾步人已飄然欲飛,升仙的感覺不外如此吧。仗著越野車底盤平穩,我們強行通過了這段風魔肆虐的是非之地。

吐魯番的葡萄聞名於世,大多數人卻只能由葡萄干領略一二。鄉間道邊,種植葡萄的不少,往往還零星分布著一些奇特的建築,全由土坯砌成,卻一塊隔一塊,形成蜂窩鏤空狀,靠近看,裡面一排排架子上掛滿了采摘下的葡萄,有些已是半干,毫無疑問,葡萄干就是這麼產生的,干熱的氣候加速了晾制的過程卻不至腐爛,純天然的加工方式可說得天獨厚。

吐魯番富庶的綠洲、香甜的瓜果,你可知從何而來?上天不會憑空把沙漠變成綠洲,這一切都應歸功於坎兒井,一項足與長城、大運河齊名的古代工程。在坎兒井民俗村,我們見識了這項偉大的地下水利灌溉工程,它巧妙地利用地面坡度引取地下水自流而出,其水文思想堪與都江堰媲美,兩千多年,一直沿用至今,不愧為吐魯番的生命之源。在我看來,現代水利工程動輒攔河建壩,引發種種不良後果,有時不妨借鑒一下古人的智慧,未嘗不是件好事。

10/9——吐魯番出發,游高昌故城,觀火焰山,逛葡萄溝,參觀蘇公塔、柏孜克裡克千佛洞、交河故城,宿吐魯番

吐魯番,突厥語意為“富庶豐饒之地”,她不但有著多姿多彩的自然風貌,也蘊藏著豐厚的歷史文化內涵,可說是西域風情的經典縮影。

吐魯番古時稱謂頗多,其中"高昌"一名沿用最久,至今不少文人仍慣以此來指代吐魯番。高昌故城是古時高昌王國的都城,位於今吐魯番市東45公裡處火焰山南麓的木頭溝河三角洲,是古絲綢之路的必經之地和重要門戶,始建於公元前一世紀,直至公元十三世紀末才毀於戰火。我們由城東進入,入目的是茫茫戈壁灘上一片廢墟,外城高大的城廓大部猶存,還能依稀辨認出當年的城門,內城牆則差不多已破壞殆盡,故城的建築均由夯土版築而成,歲月的洗禮和風沙的侵蝕使其與環境渾然一色,大部分已分不清本來面目,只有城北的可汗堡和城西南的佛塔等處遺跡保存較為完整。從千奇百怪的殘垣中,我們努力分辨著街道、房屋和寺廟,想像著昔年高昌城的無盡繁華…

《西游記》中三調芭蕉扇的故事,讓火焰山名聞天下,其原型正是位於吐魯番盆地北緣的火焰山。赭紅色的山體寸草不生,帶著層層的皺褶,遠望似一條赤龍橫臥於盆地中。這裡是全國最熱的地方,據說每當盛夏,紅日當頭,地氣蒸騰,焰雲繚繞,整座山仿佛全被烈焰包圍,看來吳承恩在書中對火焰山的描寫並非隨意杜撰。深秋的火焰山失卻了盛夏的熱力,但那褶皺之處像極狂舞的烈焰,帶給人的是陣陣暖意。

與光禿禿的火焰山形成強烈對比的葡萄溝就位於火焰山西側的一個峽谷中,這是一個名副其實的"葡萄王國",一進溝口,便是一路延伸的高大的葡萄架,宛如一片綠色的畫廊。在當地一戶農民家中,坐在綴滿"綠珍珠"的葡萄架下,品嘗著甘美的葡萄,熱情的維吾爾族少女那歡快的舞蹈不斷撥動著心弦。正如歌中所唱:吐魯番的葡萄熟了,我們的心兒也醉了。

就在葡萄溝附近的木納格村,佇立著一座高大的伊斯蘭風格的古塔——蘇公塔,她是新疆現存最大的古塔,已有兩百多年歷史。整座塔高十層樓左右,塔身渾圓,上細下粗,呈圓錐狀,全由灰磚砌成,表面覆以黃土,顯得莊嚴古樸。塔旁是一個大型的清真寺,走進寬敞的禮拜堂,幽靜肅穆,裡面並沒有像佛教寺廟那樣供奉塑像,空空蕩蕩,這與伊斯蘭教反對膜拜偶像有關。整個建築群別具一格,周圍環境優雅,在吐魯番那方特有的藍天下,散發著濃烈的伊斯蘭情調。

在伊斯蘭教還未傳入吐魯番時,佛教一直占著統治地位,石窟佛洞這種宣教傳承形式盛極一時,至回鶻高昌時期達到鼎盛,始鑿於南北朝後朝的柏孜克裡克千佛洞就是西域著名佛教石窟寺遺址其中之一。他位於火焰山中段、木頭溝河谷西岸的懸崖峭壁上,數十個大小洞窟鱗次櫛比,有的是岩壁上穿鑿而成,有的則是傍貼懸崖用土砌成,雄偉壯觀。遺憾的是,大部分洞窟中的壁畫已損毀嚴重,固然佛教在此的衰敗是一大原因,更多是因為本世紀初屢遭列強的掠奪破壞,眾多精美的藝術品就此消失於人世,令人痛心。在保存較為完好的洞窟中,我們可以見到整個牆面和洞頂都繪滿了大大小小的佛像壁畫,雖歷經蒼桑,仍不掩其光彩魅力。參觀時,發現來千佛洞游覽的日本游客頗多,神情專注。當年在此搶掠壁畫的日本人也不在少數,不知他們的後輩們是否為這段歷史感到愧疚?

比起損毀嚴重的高昌故城,交河故城要完整得多。這座車師前國的都城位於吐魯番西郊10公裡牙爾乃孜溝兩條河交彙處30米高的懸崖平台上,城形如柳葉,南北狹長,四面環水,如削的崖岸形成了天然的屏障,地勢十分險要。從南門我們沿著貫穿南北的子午大道一路往北,街道、民居、官署和寺廟等都清晰可辨,站在城中的高處平台上放眼望去,密密麻麻散布的殘垣斷壁仿佛又變回原樣,幻化出一幅繁華都城的景像。夕陽西下,日暮中的廢墟暗影交疊,身形漸隱,城中只剩我們幾人,靜得出奇,四周陷入一片死寂,唯有踏地的沙沙聲把我的思緒從歷史中驚回了現實。

10/10——吐魯番出發,經達阪城,至烏魯木齊,回上海

再長的旅程終有結束的一天,車輪在新疆的版圖上繞行了一大圈,又指向了起點。飛駛在312國道上,葡萄的甘美仍未在口中消散,吐魯番已隱沒於群山之間。

從吐魯番至烏魯木齊,達阪城是必經之路,她只是一座平凡的村鎮,卻因一首歌而名聞遐邇。“達阪城的姑娘辮子長呀,兩只眼睛真漂亮…”,優美的旋律、質樸的歌詞在每個人心中都烙上了達阪城的印記。無暇進城一瞥歌中的美麗女孩,只能在路邊的王洛賓紀念館尋覓一絲感動。半身雕像的王洛賓先生精神矍鑠,一旁便是刻著《達阪城的姑娘》歌詞的石碑,真人般大小的情景石雕中,駕著馬車的小伙帶著心愛的姑娘和她的妹妹彈唱著,鮮活的景像又引人進入歌中——“帶著百萬錢財,帶著你的妹妹,坐著那馬車來”。

達阪城附近,也是一個著名的風區。不遠處的藍天下,上百座白色巨人般的風車佇立在曠野中,細長的葉片在狂風中不緊不慢地轉動著,場面異常壯觀。離得近了,才發現風車遠比感覺的更為高大,單是葉片就有好幾米長。正是這片龐大的風車陣,組成了亞洲最大的風力發電場,為周邊地區源源不斷的提供干淨的能源。

轉眼我們再次進入烏魯木齊,初來時的陌生感已被一種親切熟悉所取代,是起點也是終點,憧憬與留戀,兩種截然不同的心境卻出現在同一個地方,人生也是如此,有時看似重復的經歷,其實已隨時間、認知的變化大不相同了。

飛機在轟鳴聲中離地而起,也宣告了這次新疆之行的徹底結束。雖只短短十幾天,這片獨具魅力的土地卻已深深地打動了我,也許要不了多久,我又會重回她的懷抱,再次尋找心靈的激蕩。再見,新疆!

後記

此次新疆之行收獲頗豐,又覺意猶為盡。就如嗜酒之人掉入酒缸,暢飲佳釀,奈何能力所限,縱鯨吞龍吸亦不能盡其一二,引為憾事。寬廣的地域已足夠我們奔波勞累,行萬裡路不過是北疆轉了個圈,多是點到為止,不及細覽,此其一;即使同一處景觀,不同季節各具特色,顯然不能一次盡覽,此其二;多民族的風土人情並非匆匆而過便能領略,須在生活中慢慢體悟,此其三。其實短短數日,本不該奢望太多,新疆的每個地方都足夠住上一段時間,細細品味,權當此行只是一次預覽吧。

附:成員共5人;總行程約為5200Km;油錢:3150;車輛:豐田4500,700/天,淨車價(耗油百公裡18升左右);除去來回機票,每人花費在4500-5000元。


精選遊記: 阿勒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