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黎寨印像

作者: yanchuan

導讀黎寨,也許是出於昔日防衛的需要,竹籬糊泥作牆,茅草頂的房子,都聚視而居。我低頭跨進正好一個人高的竹棚,狗狂叫起來,一位身穿黑裙的青年婦女走了出來。但對話很困難。一群青壯男子閑坐著,抽竹筒煙,杯口粗的竹筒裡,水咕嚕嚕的直響。村干部盛情地接待了我們。三月三這一天,黎族男女老少身著五彩繽紛的節日盛裝,聚集於昌化江畔的山野上,到處是人群,� ...

黎寨,也許是出於昔日防衛的需要,竹籬糊泥作牆,茅草頂的房子,都聚視而居。我低頭跨進正好一個人高的竹棚,狗狂叫起來,一位身穿黑裙的青年婦女走了出來。但對話很困難。一群青壯男子閑坐著,抽竹筒煙,杯口粗的竹筒裡,水咕嚕嚕的直響。村干部盛情地接待了我們。三月三這一天,黎族男女老少身著五彩繽紛的節日盛裝,聚集於昌化江畔的山野上,到處是人群,鹿皮鼓,銅鑼,響成一片,一群男青年唱起來:

“五指山下搭歌台

誰敢賽歌請過來

竹筒裝著歌幾千

還有幾船沒拖來”

只見一群女青年接道

“有心登不怕高

有心賽敢登台

哥如船妹是水

哥哥船要水來載”

賽歌有團隊,個人,隨問隨答,上至天文,下至地理,無所不唱。一問一答,一唱一合,越唱越歡。黎胞們愛用山歌表達來傾訴喜怒哀樂。平日裡的勞動,戀愛,婚姻,哭喪,祭杞,以及路遇問候,迎客送賓都以歌代言;他們隨編隨唱,無論男女老少都是唱歌的能手,嬰兒剛出娘腹,母親就用“搖藍曲”啟迪孩子,開始學話,就教他唱童謠,青年男女則以歌為媒,老人臨終以歌口述遺囑,黎寨裡處處聽得見山歌,人們把黎胞集居的五指山區譽稱為“歌海”一點也不過份。

在黎寨,你感受到“夜不閉戶,路不拾遺”的 社會風尚。黎胞家裡的房門從不上鎖,收獲回來的谷子,也隨便放在沒有門戶的草棚中,只防雨淋,勿以防偷,家裡的糧食和財物保存在屋外的小倉庫裡,雖不上鎖,也沒有人破倉竊物。在路上拾到人家的遺物,要掛在旁邊的樹枝上,讓失主自行來認領。黎胞在山上砍的柴禾,木料,發現的蜂窩等等只要上面或旁邊梆上一束青茅草“插星”表示這些東西是有主人的,旁人也不會去亂拿的。“物各有主,路不拾遺”這是黎胞公認,共同遵守的“民約”。明代詩人方向有詩雲:“刺竹芭蕉亂結材,人家猶有古風存,相逢盡逢平日好,不見催科夜打門。”黎胞祖祖輩輩生活在這五指山下,年年歲歲,扛著曲轅水梨,握著竹梢鞭子,趕著蝸牛般的黃牛,耕地種田,空閑時,趕著牛犢般的獵狗,去趕山打獵。要不,提著魚網,在小溪裡捕魚捉蝦。他們守著一條莊嚴的古訓有條不紊的在這裡繁衍後代,平安循環地過著。

但是,“黎寨還很窮”,村干部說這話時他很憂郁。看得出來他們向往著山外的世界,內心裡時時孕育著躁動與不安。


精選遊記: 海南中線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