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雪岩故居

作者: 丹妮

導讀寫成推薦的景點裡面沒有胡雪岩故居,我倒是覺得很值得去看看。貼上2年前的一段記錄,作為景點的補充。 杭州雜記(3) 2003年4月25日 這次杭州之行沒有特別的計劃,只想隨便住幾天。這天賴在床上,快到中午才舍得起來。 拉開窗簾,才發現今天是個好天,太陽正當空照著。不禁有點遺憾沒早起,暗想今晚睡覺一定不能拉上窗簾了,免得再次耽誤了這大好的太陽。 洗刷完� ...

寫成推薦的景點裡面沒有胡雪岩故居,我倒是覺得很值得去看看。貼上2年前的一段記錄,作為景點的補充。

杭州雜記(3)

2003年4月25日

這次杭州之行沒有特別的計劃,只想隨便住幾天。這天賴在床上,快到中午才舍得起來。

拉開窗簾,才發現今天是個好天,太陽正當空照著。不禁有點遺憾沒早起,暗想今晚睡覺一定不能拉上窗簾了,免得再次耽誤了這大好的太陽。

洗刷完畢,坐在床邊看著攤開在桌上的杭州地圖,猶疑著去哪兒。之前心裡就想好了,來日方長,不想急急地就去西湖邊,想先去找找老街道。

在圖上繞著西湖的外圍,手指胡亂地打圈、任意地游走,最後停留在“太廟”上,再看看旁邊還標有“大井街”、“鼓樓”、“河坊街”、“城隍廟”等等,似乎是個熱鬧的地兒,當下決定去太廟一帶轉轉再說。離開青年旅館的時候,順便詢問了一下當地的服務員,才知道我原來還打算要去轉的“太廟巷”、“羊壩頭”、“清吟巷”、“小營巷”、“孩兒巷”什麼的,都已經拆得差不多了,沒剩下幾條老街,有的只是一兩座舊房子。

住地有公交車直接開到太廟,下車後,疑惑地走上開闊的廣場,才知道原來太廟已經不復存在了,只是一個遺址,就只剩下一座堆壘的青磚和一幅太廟在南宋時期規模的平面圖刻,印證這裡曾有的壯觀與輝煌。而太廟街已然變成了一條通道,老房子更是見不到了。在附近的巷子裡轉了一陣,沒有什麼特別的發現,老房子所剩無幾,這便沿路北走,往河坊街方向而去。

快到鼓樓的時候,看見西面馬路邊上的高牆和黑色的屋檐,想來應該是胡雪岩故居了。不知為什麼,突然心裡面有一種很舒適的感覺,還沒進去就喜歡上了這個地方。進入胡雪岩的宅第之後,更是喜歡透了這地方,雕梁畫棟,精美得無以復加。

[說到胡雪岩這個名字,大概不少人“耳熟”卻不“能詳”,除了知道他是個紅頂商人之外,其余的我還真是一無所知。因此,恐怕有必要在這裡簡略地介紹一下其人和其居:

胡雪岩其人:

胡雪岩(1823-1885),名光墉,號雪岩,杭州人,祖籍安徽績溪,生於清道光三年(公元1823年)。

少年時入杭州一錢莊當伙計,在錢莊當學徒出身的他,辦事勤快,能言善道。後在浙江巡撫王有齡扶持下,自辦阜康錢莊,兼營糧食、房地產、典當等。在其鼎盛時,胡雪岩除經營錢莊外,兼營糧食、房地產、典當,還進出口軍火、生絲等,後又創辦胡慶余堂國藥號,成為富甲一時的紅頂商人。

當時,由於絲茶貿易為洋商所操縱,中國商人備受排擠,而蠶農受到嚴重的傷害。胡雪岩有感於此,便出資2000萬兩銀四處收購生絲。最後競爭失敗,胡雪岩損失利銀1000萬兩,折本銀800萬兩。

光緒九年(公元1883年),胡雪岩因經營失敗,錢莊倒閉,家資罄盡,負債累累,被革去道員職銜。

之後一年多,胡雪岩便憂憤而死。

胡雪岩故居:

胡雪岩故居建於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占地十點八畝,建築面積五千八百多平方米。

步入故居,中軸區為待客議事區,西側是觀賞游玩的園林區,東面則為家人生活區。

宅內有十三樓、芝園、亭台樓閣、小橋流水、明廊暗弄,建築構思巧妙,磚雕、木雕、石雕、灰雕無品不精;宅內選用了大量的紫檀、酸枝、楠木、銀杏、南洋杉、中國櫸等高檔木材;故居內還有董其昌、鄭板橋、唐伯虎、文征明等名家的書法石刻作品,其中有兩頂罕見的紅木官轎值得一看。

值得一提的是芝園,一座仿照飛來峰疊成的人工假山,假山內洞壑寬廣,冬暖夏涼,為國內現存最大的人工溶洞;假山上高聳的御風樓,四面臨空,供休閑賞景;假山前有九曲橋、重檐八角亭,石欄平台,旁又有觀棋樓,四周雕嵌名人書畫。

全園林木蔥蘢,四季花香。

胡雪岩共耗資10萬兩白銀建起巨宅,從建築到室內家具陳設,用料之考究,堪稱清末中國巨商第一宅。

1903年胡雪岩子孫以將豪宅抵債給刑部尚書協辦大學士文煜,後又轉讓蔣家,此後日漸破敗。

後來,故居先後被一些工廠單位和居民占用,其內建築受到嚴重破壞。直到2001年1月20日,故居經過一年多時間的修葺,杭州市投資二千九百萬元,才已正式對外開放。]

沿著高牆,踏著青石板,緩步走進這豪華的宅第。因為非典,院內似乎只有我一個游客游蕩,故居環境越發顯得清幽。“庭院深深深幾許”,幽深的庭院,似乎在無聲地訴說著故居幽深的歷史。而故居內,有兩處讓我印像極為深刻:

一處是轎廳門廊:

進門之後是一個轎廳,這裡寬敞氣派,那種華貴的氣勢讓人覺得似乎矮了一截。轎廳整體梁架結構全用古銀杏木制成,比故宮用材還講究。像當年胡雪岩力助左宗棠有功,受朝廷嘉獎,封布政使銜,賜紅頂戴,紫禁城騎馬,賞穿黃馬褂,理所當然有這樣的氣派。據說當時連浙江巡撫也要在大門外下轎呢!

另一處是我最為喜愛的芝園:

“芝園”是故居的花園,胡雪岩故居中的山水華章。碑廊,石欄,曲橋,碧池,水中亭,影憐院,御風樓,步步為景,處處顯勝。”

記載有曰:“閣外平池,池中鴛鴦,池上紅橋,池畔重柳。遠處樓閣,近處回廊,都掛著壽慶的燈彩,倒影入池。鏡中有鏡,影中有影,疑真疑幻,全不分明了。”

假山的洞口鐫碧綠的“懸碧”二字,內有“皺青”、“滴翠”、“顰黛”,分別與“瘦、漏、皺、透”吻合。“懸碧”頂上一縫,極似靈隱一線天,洞內怪石凌空撲出,險伶伶似將墜落,正與壁立當空、孤侍無倚的“瘦”相吻;“皺青”洞壁表面肌理筋脈顯露,凹凸不平,正合“皺”;“滴翠”則是一個奇壑擘成的大洞,四周峭壁嵌滿碑跡,頂上石乳累累下墜,清泉從石乳中滴下,營造了“漏”的意韻;轉過一條暗道,進入“顰黛”洞,一縷光亮從頂上透下,正應了石之“透”。

當年胡雪岩為造這假山竟花了10萬銀兩,從京城親王府請來治假山石的頂尖高手,專程到靈隱飛來峰住了7天,才有了這假山的造型,意在西湖山水的濃縮,化天下景為家中景。果然是“擘飛來峰之一支,似獅子林之縮本”。

當年胡雪岩和他的12位太太在他自己的小王國裡,過的是何等的奢華地生活啊!

站在御風樓上,這裡是故居的制高點,環顧四周,心中感慨當年胡雪岩站在此地,應該是多麼得意和愜意啊!

低頭是和著滿眼姹紫嫣紅的一池清漣,抬頭是黛頂粉牆。想來當年胡雪岩抬頭時仰望藍天,他的心一定比天還要高。

這座深宅大院裡,胡雪岩如此演繹著他輝煌的一生。

在故居裡轉了很久,幾乎走遍了所有可以參觀的所在,在留有名人墨寶的房間,有趣地發現了前總理朱镕基的墨寶,朱镕基總理曾在這裡長篇題詞,題詞及落款全文為:

“胡雪岩故居見雕梁磚刻 重樓疊嶂極江南園林之妙盡吳越文化之巧富埒王侯財傾半壁古雲富不過三代以紅頂商人之老謀深算竟不過十載驕奢淫靡忘乎所以有以致之可不戒乎朱镕基二00二年五月偕夫人及愛女於胡雪岩故居”。

據史料記載,胡雪岩被朝廷革職,將被查抄之際,他的太太主張將各個姨太太房裡的現款、金條、珠寶等約二三十萬兩銀子,趁天不亮交人帶出去。胡雪岩卻認為此舉有欠光明磊落,不能同意,他對太太說:錢是身外之物,生不帶來,死不帶去。於是,所有的財產被那些紅頂戴一掃而光。

有人這樣贊嘆胡雪岩的品格和骨氣:站立著是一個英雄,倒下去也是一條好漢。

當然,也有這樣的記載,《清代七百名人傳•胡光墉傳》曰:“胡雪岩修建“第宅園囿,所置松石花木,備極奇珍。姬妾成群,築十三樓以貯之。”還有史料說他“大起園林,縱情聲色,起居豪奢,過於王侯,驕奢淫逸,大改本性。”

胡雪岩的是非功過自然由不得我這種不喑歷史、不聞政治的小女子來評說。不過對於胡雪岩,我當然還是敬意居多。:)

來到鼓樓,轉入大井街。我參觀了胡慶余堂中藥博物館。

博物館館藏文物一百六十余件,尤以傳統制藥文物最具特色。博物館分別為陳列展庭、中藥手工坊廳、養生保健門診廳、營業廳、藥膳餐廳五部分。其中陳列展廳有藥學概況展室,介紹藥物起源、發展及國外交流歷史,展示古代名人生平事跡;展出一千余種中藥材標本。江南藥府室還展出清朝皇帝賜予胡慶余堂創始人胡雪岩的黃馬褂、紅頂帽。參觀者還可在興趣室。用工具做模擬制藥的操作;在藥膳室品嘗佳肴。

從博物館出來,不覺就到了河坊街,巨大的“胡慶余堂國藥號”幾個字在夕陽下泛著金光。看著這輝煌的景像,我想:雖說胡雪岩在生意場上最終是失敗的,但胡慶余堂的懸壺濟世,則是他造福民眾的佐證,將會千古流芳。

河坊街上游客寥寥無幾,看不到平日人頭湧動的景像。街上古色古香,夕陽西下,分外美麗。雖然建築是翻新的,但還是保留著濃重的古街的味道。在夕陽的照射下,更顯古意。

青河坊商號林立,旗幟飄飄,商鋪大都是售賣杭州的各種特產,如文房四寶、茶葉、絲綢等手工藝品。街頭還置了一座岳飛的木雕,雖然木雕很具神韻,但我總覺得一個民族英雄的塑像放在這樣的街上,有點不倫不類的感覺。

街上的小吃店也很多,各種特色小吃的香氣在店前飄蕩著,讓人垂涎。我在逸雲軒點了一些小吃,豆腐干、臭豆腐、酥餅、豆漿味道很好,結賬時還不到7元。

(略)……

注:部分胡雪岩其人其居的介紹為摘錄。

2003年7月9日 於丹妮廬


精選遊記: 杭州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