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中的晉祠——念天地之悠悠

作者: 06960226

導讀或許是從沒來翻越過太行山的緣故,雖然北京和山西離的這麼近,但是對太原是很陌生的。在我的印像裡,除了小時侯課本裡的對晉祠的妙筆描寫,就是面食和煤炭。這次來太原,本沒有時間去玩,這次是“時間緊,任務急”,“人心散了,隊伍不好帶”,但是昨天晚上在msn上碰到了大慶,他對於太原的印像是一定去晉祠看看,我當時還是不以為然,主要是時間不允許。但是� ...

或許是從沒來翻越過太行山的緣故,雖然北京和山西離的這麼近,但是對太原是很陌生的。在我的印像裡,除了小時侯課本裡的對晉祠的妙筆描寫,就是面食和煤炭。這次來太原,本沒有時間去玩,這次是“時間緊,任務急”,“人心散了,隊伍不好帶”,但是昨天晚上在msn上碰到了大慶,他對於太原的印像是一定去晉祠看看,我當時還是不以為然,主要是時間不允許。但是沒想到今天太原的雨竟使我能成行。

快10:00了,我無所事事的走到酒店前台,問了問去晉祠的路,被告之848路,2塊錢到頭就可以了,於是走到迎澤大道上乘車前往晉祠。

雖說距市區25公裡,可能是下雨的緣故,路上竟用了一個小時。路上一片蒼茫,當時有些悲涼,忽然想起了這句話“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848一停,圍上來一群人問是否要包車去天龍山?我是搖著撥浪鼓似的頭從人群中倉皇而逃。穿過晉祠公園,就是晉祠。

其實本不敢寫晉祠,因為我不但匱乏相關的歷史知識,更沒有文采表現晉祠的精華和中華的偉大,但回來後實在放不下,又提起筆寫一篇荒唐言。

晉祠位於太原市南郊懸甕山下,是為晉國第一個諸侯唐叔虞而建的,唐叔虞是武王之子,由此我們可以想見這個祠堂的歷史。當然這個祠堂並不一定始於那個年代,但具體年代似乎已無可考證。

晉祠的原來入口已經改成了奉先寺的山門,現在這個是新的。進得祠來,郁郁蔥蔥的參天的古木在斜風細雨中巋然而立。我租了一個電子導游,管理處還奉送了晉祠導游圖一份。

“三大名匾”

中軸的最開始有一戲台名為水鏡台,據說有四口大缸深埋於地下,在唱戲時可以起到擴音器的作用。水鏡台三字為乾隆書法老師陳二酉所題,是晉祠中無數匾額中被稱為三大名匾的三匾之首。另兩處為一明代著名書法家所題之“對越”與難老泉處的傅山先生題“難老”一匾。水鏡台前有一楹聯:笙歌韻管弦,皆是寫炎涼世態;艷質回風雪,罔非傳冷暖人情。雖說寫得工整,可看罷讓人覺得心情有幾分慘淡。

“晉祠三寶”

從水鏡台向前走,過了會仙橋,可見四尊銅塑武士,年代久遠,3尊是北宋年間的,1尊是民國後補的,有許多與之有關的傳說。再往前見到了晉祠建築三寶首位的獻殿,因為這個殿沒有一顆鐵釘,建築結構被稱為鬥拱相接、卯翹相連,非常堅固。再往前是中國唯一一座十字形結構的橋梁,被稱為魚沼飛梁橋,最初全為木質結構,但建國後用漢白玉加以裝飾,於是如今整個結構中包含了木質和石材,也非常特別。這兩處再加上前面的聖母娘娘殿,被稱為晉祠三寶。魚沼飛梁與聖母殿是一座不可分割的整體建築,因古人稱圓形為池,方形為沼,且水中多魚,故名魚沼飛梁。沼上有一座十字形橋梁,古人雲:“架虛為橋,若飛也”,故名“飛梁”。據酈道元《水經注》記載可知,飛梁早在北魏之前即已存在。魚沼中的小八角形石柱和柱礎保存了北朝風格,而整個橋梁皆為宋代遺物,與聖母殿同時建造。沼中立有34根石柱,柱礎為寶狀蓮花,四面以橋與沼岸相連。飛梁東西寬闊,為通往聖母殿之要道;南北如翼,宛如展翅欲飛的鵬鳥。

“晉祠三絕”

聖母娘娘殿裡面有叔虞之母也就是武王王後的雕像。聖母娘娘殿外面有許多柱子,上面有木質的盤龍,非常難得一見,可惜有些已經被損壞了。廟門被木柵欄攔著,已經不讓進去了。只能像看望囚徒一樣,手握柵欄,腦袋拼命貼著往裡看。耳朵裡聽著我那個電子導游的介紹:宋彩塑侍女,在寬闊的聖母殿內,高大的神龕裡塑有聖母邑姜像,四周環立侍從42尊,其中宦官5尊,著男服的女官4尊,侍女33尊。這些塑像擺脫了古代寺廟中宗教格局的束縛,取材於社會生活,采用現實主義的創作方法,塑造了一群具有豐富思想感情的人物形像:聖母邑姜鳳冠蟒袍,纓珠霞帔,神態莊嚴,雍容華貴,顯示出統治者的威嚴和傲慢;宦官因依附權貴顯出卑恭神態,女官因身份地位的不凡而故作深沉。而另外33尊侍女,則以其年齡的不同,入宮資歷有別,通過她們手中所持之物,各自顯出不同的職業和個性:有的活潑可愛,有的溫文爾雅,有的老於世故,有的天真嫵媚。或喜或悲,或怒或憂,一顰一笑,似訴生平。下雨天,外面都暗暗的,殿內更是暗暗的,因此,我怎麼也看不出他們的服裝是否鮮艷,但是確實可以在遠遠的地方看出姿態自然、栩栩如生,使人不禁聯想到深宮中這群女子可憐的命運。

從廟內出來,可見檐上有諸多匾額,其中一塊書‘永錫難老‘四字,難老泉中的難老即取於此。這是塊較有特色的凹凸匾,我乍一看上去是凹的,但在再細看,發現原是凸出來的,最後聽旁邊的人告訴我這其實是凹的,因為有金質漆層,看過去是凸的感覺。

在聖母殿的旁邊就是著名的周柏,三千年的歷史,據說經最近專家為了申報世界文化遺產而考證有2990年的歷史了。周柏看似有龍爪,干上有龍眼,與地面成40度左右傾角,仍然有旺盛的生命力,有一顆歷史較短的柏樹直立剛好支撐著斜著的周柏,形成奇觀。這一側是善利泉。

而聖母殿的另一側即是著名的難老泉。向下望去,泉水汩汩。清潭池邊,一道泉流從半壁的漢白玉龍口中噴湧出來,白練直瀉潭底,跌水聲打破了祠院裡的寧靜。不知這難老泉是不是真的永遠不老,但晉水第一源湧流多年,養育了不老的晉文化。人們沒有忘記難老泉長流不息的功勞,將其與形似臥龍的周柏,聖母殿中的侍女塑像譽為“晉祠三絕”。

泉水噴湧出水口處有一小石舫,其上長方形涼亭為“不系舟亭”,六檁卷棚歇山頂,亭旁站有漢白玉僧人,手舉平缽,像是接石壁龍頭吐出的水。不系舟“停靠”泉水之源頭,在難老泉亭之下,晉水從舟下汩汩六出,南連石塘六曲橋,北接人字堰。不系舟語出《莊子·列御寇》:“飽食而遨游,泛若不系之舟。”而這石舫叫不系舟意思卻是:“舟不用拴,跑不了”。我卻是飢餓而遨游,泛若不系之舟。

沿智伯渠而上,在細雨中聞著大地、樹木的芬芳,突然眼前看到了點綴著睡蓮的西湖,沿著湖邊漫步,回身一抬眼竟看到了雨中蒙蒙的晉祠全貌和郁郁的懸甕山,晉祠依山而起,挾有晉水源頭,山清水秀,花木茂盛,晶瑩流水在蒼郁古樹的掩映下,在古老的河道裡流淌,寧靜之中顯現出一幅美好的畫卷,這幅靈秀真是我意想不到的。他猶如一本好的書,永遠讀,永遠有興致。


精選遊記: 太原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