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山西面食

作者: wyd84884

導讀地處黃河流域的山西,盛產麥面,使得兩千多年悠久的歷史裡面食成為了一大主角,故有“世界面食看中國,中國面食在山西”的說法。由此看來到山西,到太原不得不領略一下名目繁多的面食文化。山西面食素有“一面百樣吃”之譽。許多家庭主婦都能做出十幾種或幾十種面食,若是在廚師手裡,更是花樣百出,令人目不暇接。一塊普通的面團,經過拉、揪、撥、剔、削、� ...

地處黃河流域的山西,盛產麥面,使得兩千多年悠久的歷史裡面食成為了一大主角,故有“世界面食看中國,中國面食在山西”的說法。由此看來到山西,到太原不得不領略一下名目繁多的面食文化。山西面食素有“一面百樣吃”之譽。許多家庭主婦都能做出十幾種或幾十種面食,若是在廚師手裡,更是花樣百出,令人目不暇接。一塊普通的面團,經過拉、揪、撥、剔、削、搓、壓等工藝,便呈條、搓、片、葉、柱等狀,再經過煮、蒸、煨、熗、炸、悶、汆等烹法,然後配以各色葷素澆頭,佐以時鮮菜碼兒、小料,真乃滋味無窮。刀削面刀削面,它在山西面食中名聲最大,影響最廣。它的特點是以刀功和削技的絕妙而被人稱為飛刀削面。削面所用的刀是特制的瓦形刀,面要揉成一尺多長的筒狀,削面時人站在鍋前,一手托面,一手持刀從上向下往鍋裡削。工藝精巧的廚師削出來的面條“一根落湯鍋,一根空中飄,一根剛出刀,根根削面如魚兒躍”。山西刀削面特別講究速度和造形。削面高手把面頂在頭上,手中兩把刀左右開弓,削出來的面似柳葉飛揚,落進三尺開外的鍋裡,這與其說是做飯,不如說是精彩的民間藝術表演。刀削面的調料(俗稱"澆頭"或"調和"),也是多種多樣的,有番茄醬、肉炸醬、羊肉場、金針木耳雞蛋打鹵等,並配上應時鮮菜,如黃瓜絲、韭菜花、綠豆芽、煮黃豆、青蒜末、辣椒面等,再滴上點老陳醋,十分可口。剔尖剔尖,是山西人午餐食譜中的精品。白面可剔,高粱面(一般要加榆皮面)可剔,雜糧面也可剔。紅面剔尖(也稱剔撥股),舊時為中部居民的主要午餐之一。一名高手,利用特制撥板、鐵筷剔出的紅面剔撥股,粗細只有0.5釐米左右,半個小時即可供十幾個年輕後生同時進餐。剔尖技藝之高,速度之快,令人咂舌。白面剔尖,更是中部家庭婦女的拿手好戲,較紅面剔尖速度更快,變化更大。白面剔尖要在特制的鐵板(居民稱“剔面板子”)上用特制的鐵筷來剔。高手剔出的剔尖,呈中間圓、兩頭尖形狀,有的用特殊技巧還可剔出寬於鐵板2~3倍的長剔尖來。技藝在於面條離鐵板的一瞬間,用筷頭順勢將面拉長,用筷尾快速撥離鐵板。這是面食之鄉家庭婦女的一絕。太原一帶及介休民間稱剔尖為“八(撥)姑(股)”,並有李世民之堂妹八姑創此面食的傳說。變尖、撥魚、轉盤剔尖等,是由剔尖發展演變而來的,都是中部居民講究的面食。過去,有錢人家大多講究吃“三合面”剔尖。這種剔尖,粗細勻稱,軟硬適宜,配上小炒瘦豬肉澆頭,是上好的傳統面食。蓨面栲栲蓨面栲栲,是將蓨面搓成薄片卷成的小圓筒立放在籠屜裡排列好,蒸熟後澆上各種佐料食用,吃起來筋力可口,具有較高的營養價值,而且耐飢,是山西西北部農村廣泛食用的面食之一,在山西風味小吃中別具特色。貓耳朵貓耳朵,外形酷似貓的耳朵,小巧玲瓏,吃起來有韌性,利口。做法是用白面、蓨面或高梁面等和好,把面擀成面片。切成小方塊,用姆指按推成薄片,自然卷成貓耳朵狀,如果配以羊肉佐料,味道就更美了。(面館)



(刀削面)



(剔尖)



(貓兒朵)



(面館)


精選遊記: 太原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