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台佛國

作者: 民牛

導讀五台佛國 到過五台山的人都知道,五台山的廟宇之多可謂四大佛教名山之首。海內外的僧徒稱五台山為佛國也未必言過其實。五台山位於山西五台縣東北部的崇山峻嶺中,因有東、西、南、北、中五座高山聳立,且山頂都是平台而得名。 據“清涼山志”記載:“以歲積堅冰,夏仍飛雪,曾無炎暑,故曰清涼。五峰聳出,頂無林木,有如壘土之台,故曰五台。”又據“五台新� ...

五台佛國

到過五台山的人都知道,五台山的廟宇之多可謂四大佛教名山之首。海內外的僧徒稱五台山為佛國也未必言過其實。五台山位於山西五台縣東北部的崇山峻嶺中,因有東、西、南、北、中五座高山聳立,且山頂都是平台而得名。

據“清涼山志”記載:“以歲積堅冰,夏仍飛雪,曾無炎暑,故曰清涼。五峰聳出,頂無林木,有如壘土之台,故曰五台。”又據“五台新志”載:“五台之名,北齊始見於史,北齊以前則稱清涼山。”有此可知,五台山早在北齊前就有記載。

五台山的廟在漢明帝年間就開始興建,中途雖經北周武帝滅佛,大部分寺廟毀滅殆盡。隋唐期間又大力興建,後經歷朝歷代的新修補修,規模越來越大,直到清朝,鼎盛時五台山共有廟院三百六十多座。民國後雖屢經戰爭破壞,一九五六年文物調查時,五台山仍有廟宇一百二十四座。自清朝順治帝始,由青廟黃廟之分,青廟住的是和尚,黃廟住的是喇嘛。

去年夏天,與幾位舊友結伴游五台山。幾經展轉,來到五台環抱的台懷鎮。台懷鎮是五台山的中心區。這裡寺廟薈萃,香火繚繞。亭台樓閣飛檐交錯,碧樹紅牆交相輝映。從清水河邊到靈鷲峰頂,層層殿宇,金碧輝煌。佛殿的鐘磬聲,僧尼的誦經聲,從清晨到夜晚不絕於耳。展現在人們的眼前是一幅神奇畫巻,一派佛國仙境。

清早,在導游的引領下,我們來到五台山最大的青廟……大顯通寺。該寺始建於東漢,現占地面積四萬多平米,是我國最早的佛寺之一。東漢永平十一年,印度高僧迦葉摩騰和竺法蘭來我國傳佛,在洛陽建造白馬寺後,來到五台山,以慧眼識得這塊風水寶地乃是文殊菩薩的道場,立即奏明漢明帝,破土建寺。從此揭開五台山佛教歷史。入寺前,須要穿過一座下層為石旋洞,上層為木結構的高大鐘樓。順石道西行,通過第二道山門,門額上掛有“大顯通寺”鎦金匾。進入寺內,只見蒼松古柏郁郁蔥蔥,奇花異草鋪滿院內。前後排列著七座大殿。左邊是觀音殿,內塑觀音和文殊、普賢三位菩薩。右邊是大文殊殿,是顯通寺的第二進殿宇,供奉著大小七尊文殊塑像。第三進就是大雄寶殿,是佛祖釋迦牟尼的大殿。後面還有無量殿、千缽文殊殿、銅殿和藏經殿。中軸線兩側建有廂房,對稱配合,很有氣勢,具有明顯的宮廷建築色彩。

參觀完顯通寺,一路上又走馬觀花般地觀看了廣宗寺,經過一百零八個台階,氣喘吁吁地站在懸有“靈峰勝境“彩色牌樓下,這就是著名的黃廟菩薩頂,五台山規模最大最為完整的喇嘛廟。鳥瞰四周,佛寺雲集,雄偉壯觀,布局嚴整,獨具特色。從山麓仰望,陽光下飛檐鬥拱相托,琉璃瓦頂相交,金碧輝煌,富麗堂皇,極似拉薩的布達拉宮。走進山門,迎面就是天王殿,由東西配殿和大雄寶殿,構成前院。院內古樹參天,石碑如林,幽雅莊嚴。中院就是文殊殿。從文殊殿旁門轉入後院就是大鍋院。大鍋院南房有明清銅鍋四口,專供每年腊月初八使用,施舍腊八粥五天。六月廟會期間,僧人和進香者眾多,使用大鍋供應素食。據傳當年魯智深在五台山出家當和尚,住的就是這座廟。

傍晚時刻,我們匆匆忙忙趕到毛主席客住過的塔院寺,寺建有五台山標志性建築釋迦牟尼舍利白塔和文殊發塔。寺以塔名,故為塔院寺。1948年4月9日毛澤東同志從峽北到河北西北坡,路過五台山,客住該寺方丈院。如今這裡是毛澤東同志路住紀念館,館內有毛澤東、周恩來、任弼時等同志路住室,室內還陳列著當年的日用品。10日下午離開五台山前往西北坡,指揮偉大的解放戰爭。

五台山不僅是我國佛教藝術的寶庫,也是世界儲藏極為豐富的佛教藝術寶庫。

蕪湖縣交通局:趙學梅 2007.3.12.


精選遊記: 太原

評論